历史上,中国古代计时方法主要包括十六时制、十时制、百刻制、十二时制和佛教引入的六十点法。这里的“小时”是指时间段。
1.十六小时制
十六小时制是历法计算的副产品。在中国早期的历法中,阴阳五行历法被改为四八节历。当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出现了以16为分母的分数。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一年的长度是365 1/4天,分为12个月,然后每个月是30 7/16天。十六小时制是用日历计算的时间划分。
《淮南子·天文训》记录16小时的16个时间节点中有15个:陈明、益铭、丹明、跳蚤食品、宴席食品、中角、中心、小归、失时、大归、高归、夏颖、县东、黄昏、昏。
2.十小时制
十进制是自然选择,所以早期的日历和时间只使用十进制。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阳历;十小时制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在十小时使用初期,选取了一些关键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节点,帮助人们认识时间。直到后来逐渐改为用数字,或者天干等代码来表示。
根据《之志》,一天中的五个时间节点是:朝、豫、中、、;夜间的五个时间节点是:A、B、C、D、e,夜间的五个时间节点在夜间保安巡逻时逐渐变为附加的时间服务节点,称为五鼓五表,一直延续到清末。
3.百雕
厘米制是10小时制的进一步划分,即10小时制进一步划分为平衡的100小时制。百年可能起源于商朝。汉代有出土的日晷,盘上的刻度是69倍,可能用了一百倍。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和百刻制的提出,促使了铜壶滴漏的发生。
汉代改为120小时,南朝改为96小时、108小时。明末引进欧洲天文学理论,再次提出96小时刻制。
4.十二小时制
自西周以来,中国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概念。把日与年进行比较,我们也把一天除以十二个小时,把日期划分点定在午夜。
十二小时的十二个时间节点是十二点。在汉代,它被命名为午夜,歌舞,平旦,日出,吃饭时间,中间的角落,日,日,日,日,夜,人。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样化,文字也逐渐不尽如人意,于是用十二个分支来表达:晚上十一点,早上一丑小时,早上三,早上五,早上七,早上九,中午十一,下午一,下午三,晚上五,晚上七,晚上九
从宋朝开始,中国就有了机械陈思,通过齿轮带动转盘,带动拿着时间卡的小木头人出现在视野中。当时间在两小时之间时,视野中出现的时卡与原来的表情不符。所以时间的表达采用了两个基准:小时卡的第一次出现,小时卡的正确位置,即时开始和正确时间。
1.《古代时间的叫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古代时间的叫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207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