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琳凯大中华区总裁麦禹锡
6月初,世界五大保健品公司公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每个品牌在中国的销量一般在20%-50%之间,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海外保健品公司最大的掘金者。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预测,未来五年,中国保健品市场将增长1000多亿。
在这个竞争持续升温的超级市场,总体而言,海外专业保健品品牌相对于中国同行取得了明显优势。今年年初,中国市场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国际护肤品化妆品直销巨头玫琳凯推出首个保健品,在中国市场经过多年的深度培育,正式进入保健品领域。
玫琳凯大厦
这种营销策略的前奏可以追溯到2016年9月,玫琳凯全新的行政中心正式开业。在上海市中心,“玫琳凯大厦”的西侧,突出了“玫琳凯”的七个大字。这栋8亿元收购的写字楼,成为了玫琳凯的“梦想家园”,也是玫琳凯在中国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的“化妆品”一词已从玫琳凯大厦的招牌上移除,取而代之的是“玫琳凯(中国)有限公司”。从1995年到2013年的17年间,玫琳凯中国以近100倍的增长速度逐渐影响世界,并在2013年正式超越美国,成为玫琳凯全球最大的市场。玫琳凯以新办公楼投入使用、公司更名、保健品市场开放为契机,在中国本土化战略的升级和突破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演进。
锁定中国市场需求
如何适应广阔而复杂的市场环境,满足差异化需求,是所有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首要问题。玫琳凯对这个话题给出了一个精准而生动的回答。
4月29日,在素有“杭州之肾”之称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由玫琳凯中国举办的2017青年跑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体操世界冠军刘璇来到现场,帮助并带领参与者在天然氧吧中跑步,享受健康之美。
这一天,蓄势已久的怡丽健粉颜片正式上线,初步实现了“推出与女性美容相关的护肤和基础健康两条不同产品线的保健品”的战略目标。“美是多方面的。既然我们的定位是美,那么在考虑保健品的时候也是从这一点出发,因为健康是美的基础。”玫琳凯大中华区总裁麦裕福解释了玫琳凯的理念。
进军保健品市场的背后,是玫琳凯基于直销模式优势对中国市场需求的长期洞察。在继续推进本地化的过程中,将服务和产品一起沉入三四线城市的决定也从中受益。
“粉红巴士”进入三四线城市,承担高端“体验堂”责任。自2011年玫琳凯推出“中国美丽直通车粉红巴士之旅”以来,这些“移动工作室”成为玫琳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窗口。粉色外观酷炫美观,车内梳妆台精致有序。在美容顾问的专业指导下,消费者可以体验量身定制的美丽转型计划。
目前玫琳凯70%的业绩来自三四线城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面的市场覆盖和延伸。6000多家授权经销商工作室分布在全国各地,为消费者提供准确、个性化的服务。
“我们永远不会直接销售美容顾问以外的产品,”麦裕富说。玫琳凯始终认为,沟通和服务是一个建立相互信任的长期过程,没有什么可以取代人际交往。这个概念适用于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即玫琳凯更倾向于把互联网作为深化沟通、帮助收集市场需求的有效平台,而不是销售平台。
玫琳凯拥抱“互联网+”时代的方式是鼓励人们在分享中建立自己的健康和美丽观。在花氧社区,玫琳凯专门打造的培养女性美貌的社区,没有任何产品的痕迹。反而有丰富的健康理念和实用的瘦身和皮肤升级计划供用户使用。
当玫琳凯超越产品与消费者建立沟通时,精准的消费者需求也会实现产品反馈。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玫琳凯在中国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她的全球战略。玫琳凯在美国以外唯一的海外生产中心位于杭州下沙。为了给大中华区和亚太地区的新产品推出提供有力支持,研究人员不断向中国转移。通过深度整合产业链,玫琳凯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每一款新产品都融入了中国的需求。
入乡随俗的黄金法则
精准的消费需求带来市场满足,连通的核心在于“人”。“你应该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玫琳凯在中国的金科玉律不仅不水土不服,更像是如鱼得水。它在中国的延伸是为了让玫琳凯在协作中充分发挥价值。
“相比美国,我们的企业文化更有中国归属感”,这是玫琳凯中国一位老员工的感受。p & amp;L不是“盈亏”的缩写,而是“人与爱”。
最近,玫琳凯第105任首席新出炉,玫琳凯大楼首席的照片墙上又添了一位执着于梦想的女企业家。在这里,鼓励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完全由女性组成的直销团队已经成为玫琳凯品牌的精英销售核心,衡量她们优秀的标准不是数字,而是她们是否用心。每周做三次美容课,用心服务客户,三次面试对玫琳凯事业感兴趣的女性。在销售团队中,“333”理念的实践比销售额更重要。“创业不仅仅是为了商业机会,也是为了生活。”麦裕富在采访中强调。
玫琳凯高端客户体验区
这一理念体现在玫琳凯办公区的每个角落:设备齐全的健身房,一个摆满花草的室外阳台,宽敞的母婴室……每一位员工都能得到最贴心的关怀。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玫琳凯员工的自愿离职率仅为4.96%,而市场平均水平为18%。
自信的玫琳凯员工在忙碌自由的工作氛围中穿梭,每个人的徽章上都写着六个大字:“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在这里,每个人都是领导者,每个人都有机会“创造”企业的整个体系。在玫琳凯的办公区,管理层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就连大中华区总裁麦裕福也坐在开放的工作站里和大家一起笑。
在中国的管理模式中,玫琳凯非常重视“无缝合作”。每个员工在做一件事之前,都要形成自己的“思维三问”:我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我尽力了吗?别人在做什么,这件事我能更好的配合别人吗?
“如果我们公司要建立一套企业文化,人们不会认为是空,因为企业文化不是写在墙上,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我们总是把员工放在重要的位置。他们传播公司文化,生活在公司文化中。”麦裕夫说。
成为社会价值的创造者
要实现本土化,不仅要整合产品和企业文化,还要思考如何为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价值。玫琳凯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商人”,更是一个心甘情愿的中国企业公民。
在玫琳凯大厦的电梯房里,滚动垃圾分类宣传片。“环保”从来都不是这栋楼里的一种形式。每个员工脚下都有两个装着不同颜色垃圾袋的垃圾收集箱,可回收物品和不可回收物品分开存放。如果不认真整理,也会收到温馨的提醒。
在工厂排出的废水池中,你可以看到池鱼悠闲玩耍的壮观景象。玫琳凯不仅将环保理念注入到员工体系中,还将绿色融入到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以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为标准,玫琳凯的理想不仅是让自己的每一条链都获得价值,更是不断向社会释放能量,继承“丰富女性生活”的企业使命。
2012年,由玫琳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发起的“@她的创业计划——玫琳凯女性创业基金促进女性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落户云南楚雄的一个彝族村落,为当地女性提供创业支持和教育,帮助当地女性改变生活,让558名原本在外打工的女性开启梦想之旅。
玫琳凯也关注一些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并继续开展一系列慈善活动。2014年5月,玫琳凯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成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玫琳凯感恩公益基金”,使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性更加制度化。玫琳凯相信,用实际行动激励他人,会给接受者带来关爱,改变更多人的生活。
1.《玫琳凯中国 适应中国市场没那么容易,玫琳凯却有它的底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玫琳凯中国 适应中国市场没那么容易,玫琳凯却有它的底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27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