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士兵不一样,只是因为我们都穿着简单的军装……”从1994年我们第一次登台演唱,从军营到街巷,总能脱口而出熟悉的旋律和歌词,不分男女老少。这是一首与华丽、煽情或刻意抬高无关的歌,它胜于中国军人本身的坚定、率真、朴实、坚毅。为此,士兵们将《士兵》评为“20世纪士兵最喜爱的军歌”。
转眼间,又是八一建军节,《士兵》再次在街头回荡。曾经赋予它灵魂之笔的著名词人王小玲近日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和民国同岁的王小玲从事写作近半个世纪,写了一千多首歌词。除了《战士》之外,《当那一天到来》、《强军战歌》、《我们从古田重新开始》等璀璨的新时代军歌也是他写的。
军歌在王小玲的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并不是他的全部作品。早在《士兵》出版前的十年,王小玲就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如《深圳爱情》、《风雨》,记录和思考了改革开放大潮带来的变化。40年来,《阳光之路》《赞美祖国》《看山看水看中国》《山笑水笑人笑》一部接一部,见证了新时代的发展演变。
在作词的同时,王小玲多年来主导了《复兴之路》、《胜利与和平》、《永远的长征》等重大全国性晚会的策划和文学创作。他创作和创作的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永恒的电波》、《祝福》,舞剧《红楼梦》、《草原记忆》也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不久前,王小玲创作的民族史诗歌剧《玛纳斯》被来访的吉尔吉斯共和国总统命名并观看。
"我的创作始于改革开放."王小玲在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我创作道路的全部过程。”历史的变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记,这启发了王小玲对时代的反思和思考。
母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王小玲的印象中,他的童年伴随着北京的鸽子哨和军营里响亮的军号。“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鸽子哨伴随着叫醒电话。但世界并不平静,和平时期也有动荡的局势。”他在《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里写的歌词,是他青春的画面。王小玲生长在皇城根下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军人家庭。他的父亲王银龙是作曲家,他的母亲刘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歌词作者。都在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工作过,著名的长征组宋就是在这个团里诞生的。“我是听着我父亲的军歌长大的,”王小玲说。“我深爱军歌,这是我的情结。”
王晓岭和父母在一起1969年4月,王小玲从北京四中毕业后,去山西当兵,开始了七年的连队战斗生活。他记录了自己在警卫任务和野营中的每一点经历。训练期间,我背着背包一天走了200英里,最后在床上休息了一下。王小玲挑了挑脚上的水泡,仔细思考着行军时的感受。时刻握着笔,他是军训的好手。他在全师轻机枪里拿了第一名,这个故事就成了后来在军营里广为传唱的《送你一个小弹壳》。
在此期间,王小玲经常给他的母亲刘炜写信,并寄去大量的诗词,请她帮助他润色和修改。“写了这么多,一个字都没改。”王小玲心里不可避免地生了一点怨气。1976年王小玲从山西调回北京时,这个结并没有解开。当她满是灰尘的儿子进屋时,母亲给她的第一份礼物是一叠厚厚的自己手写的稿纸,里面装满了王小玲多年来寄回家的作品。“现在想想她妈妈的心态,这是她特别在意的。我想她是这么想的。没什么好改变的。你有你这一代人的经验,我有我们这一代人的经验。就像我现在不轻易改变年轻人的作品一样,他们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刘炜创作了很多非常著名的歌词,如《士兵唱东红》、《老地主查店》、《去训练场》。王小玲受到了她母亲简单而有力的风格的启发,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仍然是一位母亲。“她从来不去部队看花。他们老一辈人用背包留在课堂上,和士兵们打成一片。”王小玲有一次和母亲刘伟一起去基层单位看望。每次去连队,刘伟都会在小本子上记下战士的名字。“她像个老姐姐。她会写下战士们喜欢什么,平时说什么。”
母亲的安逸和亲和让王小玲自卑,受益匪浅。“她的文笔很简单,基本不用形容词。这是士兵的白话。”比如《我看见你很亲爱》里的“我吃了一壶饭点了一灯油”,还有《去训练场》里的“一天没碰枪就痒”。我枪法不好,吃的也不好。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煽情的文字游戏。然而,这些简单的句子可以让士兵们感到亲切和发自内心的爱。“我妈妈从来不跟我说话。她对我的影响是微妙而沉默的。”受母亲的影响,王小玲仍然要求自己每年至少去部队三个月。他带着艺术团的表演队和创作队走过内蒙古8000里防线的几乎每一个岗位,登上轮船,上坦克,钻穿前方阵地的猫耳洞。在他的作品中,士兵的声音一个接一个地融合在一起,随着军歌的旋律传遍全国。
王晓岭在基层部队采风《当兵的人》唱到了战士们心里1994年8月1日建军节,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叫“多彩沙盘”的晚会。王小玲没有想到他为党新创建的士兵会在一夜之间传播开来。“我们认为《士兵》将创造一种新的军事歌曲模式——将队列歌曲与抒情歌曲相结合,鼓舞士气和表达感情,由独唱者带领士兵一起唱歌。但它如此耸人听闻,以至于我们没有料到。”
就是在这一年,调至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十年后,王小玲成为团团长,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狠抓创作。“我们是创作《长征组歌》的团队,军歌必须传承。”王小玲决定推出一个大型场地“彩色沙盘”,与士兵一起唱歌跳舞。“五颜六色”象征党的阳光,“沙盘”代表人民军队。晚会开创了军事专业文艺团体与官兵同台演出的全新风格。这种风格在军内外的文艺晚会上被广泛使用,《士兵》是这次晚会的主题曲。
《士兵》最初的灵感来自王小玲在前线的经历。“我在猫耳洞里呆了半年,跟着表演队送兵出去,亲眼看到他们的牺牲。”在边境附近的一座绿色小山上,许多士兵永远地离开了年轻的生命,烈士的墓碑深深地埋在王小玲的记忆中。“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军人的价值在哪里?他们保卫了边境,经历了流血和牺牲,但国家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和平建设上。这个时候,军人和普通人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事实上,王小玲提出的问题也是当时指挥官和战斗人员面临的现实情况。王小玲用“自问自答”来解读《当一名士兵》。军人和普通人是有血有肉的“同一”,他们会怀念很少见面的家乡和父母,但他们的“不同”在于肩负着保卫国家、保卫国家的重任。“在和平年代,军人依然是最可爱的人,祖国依然离不开军人的奉献。我们应该坚持我们的理想和信念。”
《士兵的名字》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插曲。《士兵》本来叫《同异》,也录了抒情版的音乐。大家都不满意这个版本的效果,于是王小玲找到了作曲家臧云菲。早在当兵的时候,他就和有了第一次合作。“我为省军事表演队写了一首团歌,由指挥。他当时的专业是拉手风琴。”那一年,王小玲24岁,臧云菲更小,只有21岁。二十年后,两个老战友,黄金搭档,再一次想到了彼此。在收到王小玲的歌词后,臧云菲建议把他的名字改成更响亮的“士兵”。作文很快就写完了。“它不是一首完整的进行曲或抒情诗。既有雄壮的步伐,又有内心的柔情。它在音乐上阳刚豪迈,深受感动。”刚柔并济的《士兵》一上台就大获成功——电视机前的观众要了一盘磁带,在晚会上唱这首歌的北京驻军士兵把《士兵》带回军营,很快传遍全军全国。“一首歌因为准确地反映了社会面貌和大众心态而真正受到喜爱”,《士兵》成功地“唱到了士兵的心里”,王小玲因此被誉为“士兵心中最美的词人”。
用创作见证改革开放回顾自己的创作,王小玲常说:“我的创作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就是我创作的整个过程。”时代的变迁给他所有的作品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976年,王小玲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工作间,开始了他的专业创作。“我去军乐团的时候27岁。由于历史机遇,我一进团就写了《歌唱亲爱的周总理》。”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在音乐上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港台流行歌曲风靡大陆。“流行歌曲贴近大众,音乐形式容易被年轻人喜欢。对我们来说是最提神的。”
当时大陆的流行音乐还处于起步阶段,港台的流行歌曲几乎称霸全国。王小玲深知流行歌曲善于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世界变化和人类情感。央视“九州方圆”剧组刚刚给他发了一份邀请函。“他们还找到了军乐团的作曲家季承和小兰,说希望用‘歌友会’这种新形式来唱改革开放。我们三个听了都很高兴。”根据剧本的设计,整个歌会需要13首歌,所有歌词都是王小玲一个人创作的。著名歌手程琳的《风雨》是13首歌曲之一。
1984年春,王小玲来到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幅标语醒目地矗立在道路两旁,摩天大楼从古老的渔村里拔地而起。“我在深圳呆了半个多月,看着国贸大厦‘长’了两层。”出租车、度假村、舞厅……深圳充满了令王小玲惊讶的新事物。当北京的夜晚还是漆黑一片的时候,深圳已经是一个五彩缤纷的霓虹城市。
一个年轻女司机晚上打车去深圳的照片被王小玲写进了《夜色渐浓》。“夜风吹过,多么清爽,深圳的夜晚美丽而明亮。”全国各地辛勤劳作的人们,成了“风雨”的主角。“那天你要远行,是风雨,山高路不平。希望你保重。”深圳本地人对家乡的爱也在《深圳之恋》中得到真诚的表达。“深圳的春天也深,深圳的秋天也深,世界上有多少美丽的花朵在这里生根发芽。”王小玲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述了这片不断变化的土地。“年轻”是他对深圳和改革开放印象最深的。“那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我当时才35岁,在那里感觉像个老人。他们速度快,观念新,打破了很多条条框框,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王小玲的作品中,流行歌曲是时代发展的风向标。军歌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军队的发展变化一直被他不断记录。20世纪90年代的“士兵”恰好诞生在士兵寻找自我价值的节点上。21世纪初的“当那一天到来”是军队发扬战斗精神、准备军事斗争的见证。《强军战歌》和《我们从古田出发》是改革强军的号角和誓言,值得一提的是,在1999年、2009年和2015年天安门广场的三次阅兵中,这四首歌都是由军乐团演奏或千人合唱现场演唱的,这是一位抒情作家难得的荣誉,也是一种极大的赞美。
“来的匆忙,去的匆忙,一路走来。”很多朋友都说《风雨》里的这句歌词是王小玲自己写的。从2013年到2015年,在大多数同龄人都很享受孙子孙女生活的时候,王小玲仍然领导着创作团队,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打磨战友艺术团继长征组曲、大型声乐组曲《西柏坡组曲》之后的又一部红色经典。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王小玲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必须有创作者的思考。“我一直在不断思考我想做什么,我想实现什么。人不自问自答,就达不到思想的深度。理性对于文艺作品是很重要的。”
1.《当兵的人歌词 《当兵的人》作词家:千首歌词见证改革开放40年 时代变化才是最佳灵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当兵的人歌词 《当兵的人》作词家:千首歌词见证改革开放40年 时代变化才是最佳灵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299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