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版茅盾文学奖全集现已上市
1981年3月14日,生病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致信作协秘书处:“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小说创作,我向作协捐赠了25万元稿费,作为设立小说文学奖的基金,每年奖励最佳小说。我知道我病不起,衷心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茅盾文学奖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项,自1982年以来每四年举行一次。获奖作品反映了1977年以后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和成就。它们是当代小说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中最好的作品,对读者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998年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丛书》,先后被列入本社出版的获奖作品。2004年,在读者、作者、作者亲属及相关出版社的建议、推动和大力支持下,我们编辑出版了《茅盾文学奖全集》,力求保持《全集》的完整性,使之成为读者心目中茅获奖作品的权威版本。现在,我们推出了不同装订风格的《茅盾文学获奖作品全集》,以满足读者和图书爱好者的阅读和收藏需求。
获得茅盾文学奖荣誉的小说层出不穷,《茅盾文学奖得主全集》的规模将继续扩大。感谢获奖作者、作者亲属和相关出版社,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当代小说的创作和出版做出自己的贡献,为读者提供更多优秀的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小说《芙蓉镇》是顾华的代表作。作者从人生的春雨秋霜和山沟里走出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体现了世界政治局势和人民感情的风俗画,一首悲凉刺耳的乡村民歌。《芙蓉镇》以《芙蓉姐姐》中胡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跌宕起伏,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和危害。作品内涵丰富,包括作者20、30年来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理解,凝聚了作者对村民、对村庄强烈的爱情。作者调动了几乎全部的人生积累,在短短的15万字的篇幅里,向我们展示了从1963年到1979年四个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
古华
1942年生于湖南嘉禾。1962年在农学院读书。目前生活在加拿大。他是小说《芙蓉镇》、中篇小说集《富途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小屋》的作者。
《芙蓉镇》不仅因忠实记录了一个时代而具有较高的认知价值,而且因其优秀的艺术品格而跻身于当代小说经典之列。(陈四光)
顾华的描述略带讽刺,当李国祥上网时,他脸上带着愤怒。秦是当时能活下来的“智者”,有一套待人接物、活灵活现的方法。李贵贵是最有同情心的,胡余音自然是最受喜爱的。当时顾华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并没有看到多少野心,就是他是芙蓉镇的,然后人性善恶就显露出来了。(吴雨风)
芙蓉镇(节选)
第一章山城风俗画(1963)
对风景的一瞥
芙蓉镇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河谷平坝。这是商旅人士休息、英雄讨回公道和军事家争夺的重要通道。有两条水道,一条小溪和一条河流,环绕着城镇。当它们流出镇口的时候,相遇的地方离路很远,所以三面环水,是狭长的半岛状地形。从镇上出发,可以在向南方过渡的时候去广东;向西走,过石拱桥,就是一条通往广西的路。不知道是哪一代,但镇守此地的山官们实行仁政,或者编一张附庸风雅的县志和州史图,命人种几株木槿,长花绿叶,成为一镇风水;他们还派民夫将后山脚下的大片沼泽挖进芳芳湖塘,种植水芙蓉、养鱼、采莲、产藕,被视为山关衙门的“官产”。每当木槿在湖光山色的池塘里盛开,或者当木槿在河岸上盛开时,武陵山脉腹地的平坝就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地方,有花有柳,是一片温柔富饶的土地。芙蓉花的根、茎、花和皮可入药。水芙蓉结莲子,生藕。甚至它那翠绿的铜锣遮住了湖肥大的树叶,也能让蜻蜓踮起脚,青蛙抬头,露珠;摘下来,还可以给远行的搬运工打包饭菜,做荷叶麦皮,盖小商贩的生意包袱,盖女人的竹篮,被牛仔当草帽挡太阳…江河溪流小城镇,故名“芙蓉河”、“玉叶溪”、“芙蓉镇”。
芙蓉镇的街道很小。十几家商店和几十户人家紧紧拥着一条青石板街。商店和店铺拥挤不堪,一家人煮狗肉,满街都是香气;结果,谁摔了一跤,打掉了牙,打了一碗,心里就有了很多;结果妹妹家的私聊,年轻情侣的调情,经常被隔壁邻居听到,作为一个小镇的秘密故事和笑话流传下来。偶尔一家兄弟打架,情侣打架,整条街都会骚动起来。人来人往,互相诉说,互相劝诫,就像一条河里受惊的一群鸭子,久久不能安定。今天天气不好。街道两旁的居民会从他们的阁楼到街对面的阁楼搭上长长的竹竿,晾晒各种布料:衣服、裤子、裙子、被子。山风吹来,却空“万面旗帜”在街头升起,红绿相间,五花八门。再加上挂在各种瓦檐下的那串红辣椒,一束束金黄的玉米种子,以及一切青中带白的葫芦瓜,形成了两条五颜六色的街带...人在下面经过,鸡在下面啼叫,猫狗在下面穿梭,所以没有一种风情,而是另一番景象。
一年四季八节,镇上的居民谈人气,有互赠食物的习惯。农历三日,我们做清明花饼,四月初八蒸汤圆,五月端午包汤圆,喝雄黄酒。六月初六,院子里的梨瓜菜瓜熟得早,新的七月初尝。八月,一家人在中秋节做土月饼。9月份,重阳柿子果实种在树下。金秋十月,女人结婚。腊月初八“腊八道”然而聪明的老婆们一旦搭配上各种食材,就会出来不同的风格和口味。他们最愿意品尝后赞美邻居,就像在黑暗中做一个民间副食品展览,对比颜色、口味、香味。就是平常的一天,谁吃了蓝眼睛、蓝脚和蓝爪子,还不忘给隔壁的小朋友们夹三块两块,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回家给父母炫耀自己碗里的收获。晚饭后,母亲会带着孩子们过来坐,虽然嘴里拉着说着笑着,但那表情是一种完全的感谢。
芙蓉镇的街道虽然小,居民也不多,但每天赶集都是一个万人的市场。交易会的主要地点不是青石板街,而是在街道后面河边的20-30英亩的涂平广场。旧社会留下了两个滑柱,一个蓝瓦屋顶,四个方向空的长亭。亭子对面,矗立着一个斑驳油彩的古戏台。解放之初,集市时期沿袭老套路,每周三、六、九月举行,一句话三个集市,一月九集。三省十八县,汉族商人,瑶族猎人,壮族药商和小贩都聚集在这里进行贸易。猪在牛市,蔬菜和水果,蘑菇和真菌,懒蛇和活猴子,海参和外国布,日用品,食品摊位...街道上挤满了人和河流,嗡嗡作响,摇摆不定。如果站在后面山坡往下看,晴天是头巾、花手帕、草帽,雨天是斗篷、纸伞、布伞。人好像不是走在地上,而是汇聚漂浮在一个湖面上。从卖冷水到做牙科经纪人,很多人都是靠这个集市为生的。据说镇上有一些穷人靠从猪圈里捡粪发了财...到1958年大跃进时,太阳底下的人要炼钢炼铁,发射各种世界闻名的高产卫星。此外,区县政府限制农村公平贸易,批评城乡资本主义势力。芙蓉镇从三天一个集市变成了一周一个集市,十天一个集市,最后半个月一个集市。逐步过渡,消灭市场,就是完成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的仙境。但是据说因为神不美,田土山滞,加上神修烦恼,共产天堂门槛太高,不飞跃也没关系。也是从云端落下半天,居然落在了荒芜贫瘠的人类土地上,在公共食堂的一大锅青菜汤里过着凄惨的生活。半月集市卖的是麸皮、苦珠、蕨粉、葛根马瘦毛,人瘦黄。国家和人民都有水肿病。商贾绝迹,集市不是集市,但赌上非法妓女,挥拳打人,摸索拐骗,风靡一时...直到前年——1961年下半年,县政府才再次发布公文,将半月集市改为五天集市。首先,它从博览会期间放宽了规模,以方便材料的交流。芙蓉镇一直没有恢复成三省十八县商人云集的万人集市,因为它的生命力很强。
最近几年,就是胡在镇开的米豆腐摊,不是广为人知的猪牛市,而是芙蓉镇生意兴隆。胡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女子。来她摊位坐吃几碗米豆腐零食的客人习惯叫她“芙蓉姐姐”。也有这样调侃的角色叫她“莲花仙子”。说她是神仙,当然有点过分夸奖了。但是胡的黑眉毛大眼睛像满月,胸很丰满,姿势也很感性,但是过去的所有顾客都很明显。镇粮站主任顾燕珊打了个比方:“芙蓉姐姐的肉色就像她卖的米豆腐一样白嫩。”她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手很干净。不管熟不熟,她都是笑脸迎客:“再来一碗?加一勺汤,擦干嘴?”“好好走走,下次见!”另外,她的餐具很干净,她的米豆腐很丰富,她的食材很辣,油水比附近的小摊还浓。她一毛钱一碗,随意加汤,所以总是在摊前来来往往。
“买卖,赚钱。”“买家,买家,衣食父母。”这是胡从他父母那里得来的“家训”。据说她母亲早年在一家大银行当过漂亮的青楼女子。后来,她和一个小男孩私奔到了省边界的山里,开了一家夫妻店,过去很受顾客欢迎。这对夫妇四十多岁,在生下独生女胡之前,他们烧香拜佛。“余音,余音”是仁慈的观音母亲赋予的含义。1956年,一个公私合营的企业成立了,不久后,胡余音招聘郎嫁给他,两人都死了。当时,胡和新郎加入了镇上的基层社会,成为农民。每次赶集都是抢着卖米豆腐,才过了近两年。说起来有点尴尬。胡以竹篮卖麸菜起家,逐渐过渡到卖羊齿粉和土豆粉,发展成为一个米豆腐摊。她没有继承祖先,但饥饿和痛苦的日子教会了她谋生的能力。
“芙蓉姐姐!来两碗,多放点辣椒!”
“嗯,恐怕会让你哥肚脐眼疼!”
“我肚脐眼疼,妹子,你能治吗?”
“放屁。”
“女班!一碗米豆腐加两两白灼!”
“来,天气热了,给你的同志们来这碗广场汤。请到对面商店买白酒。”
“芙蓉姐姐,来碗白水米豆腐,我喜欢你的手白嫩嫩的,吃好了就走。”
“锅煮好了。长嘴刮舌,你媳妇已经两天左右没叫你跪在床脚拉你大耳朵了!”
“我要我姐拉我大耳朵!”
“道德缺失,教的少,就会吃到舌尖起水泡,舌根生疮的白水豆腐。保佑你下辈子装傻!”
“不要咒,不要咒,米豆腐摊少一个常客,你愿意吗?”
就是骂人,骂人。胡的眼睛里也有着温柔的笑意,他的声音就像唱歌一样好听。对于这些经常来她摊位的顾客,她谈笑风生,和自己的兄弟一样亲切随和。
的确,她的米豆腐摊有几个常客,这是每一次交易会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是镇粮站主任顾燕珊。老顾是个四十多岁的鳏夫,北方人。他诚实而简单。不知道怎么回事。前一年秋天,顾燕珊突然通知胡,她可以把粮库里的60斤碎米头卖掉,做她的小生意!胡感激不尽,没有给谷主任磕头,大呼恩人。此后,顾燕珊每次赶集都来米豆腐摊坐坐,默默地看着勤奋机智的胡。因为他为人正派,就连他对“芙蓉姐姐”的轻浮比喻也没有引起什么非议。另一个是镇大队的党委书记满庚。满庚,三十多岁,复员军人。和胡在一起的那个人是他的哥哥,认出他是干哥哥。甘哥每到集市就来摊位坐下来和我们一起吃两碗米豆腐不算票,很有象征意义,无形中确认了米豆腐摊位的合法性,告诉赶集的人米豆腐摊位是党支部批准的,是党支部书记支持的。
还有一个吃米豆腐不算票的角色,就是这个镇上有名的“运动根”王秋赦。王秋赦三十多岁,生来圆头圆耳,平凡的日子像佛祖一样带着笑脸。但每当政府派人下去抓中心,开展什么运动,他肯定会跑一会儿红,吹口哨传会,带领会议喊口号营造气氛,看夜班坏人,很有效果。当中锋结束,动作结束,他就像一个泄气的球。嘴巴好油腻,爱摸肉。人家花三个钱,他吃三个钱。到了米豆腐摊,总是说:“嫂子,来两碗,记账!”他有一种当之无愧的气质。有时候在胡面前,她拍着她男人的肩膀开玩笑说:“哥哥!怎么了?你和你姐夫结婚七八年了,你姐夫还像个黄花闺女,没个窑。要不要请个师傅做个娃娃包!”夫妻俩说话脸通红,气也不是,气也不是,骂也不是。对于这个吃白食的胡,心里是不高兴的,但是这个镇上的街坊四邻一提到体育就很吃香。自然他招惹不起,自己吃饭也要丢个笑脸。▍
-结束-
1.《芙蓉镇小说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古华《芙蓉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芙蓉镇小说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古华《芙蓉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317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