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壮举从何而来
——湘西地区罗盛教烈士的故事
湖南日报记者通讯员李
仲夏的平壤,微风习习,鲜花盛开。
6月21日上午,正在对朝鲜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特意安排时间参观了中朝友谊塔,深切缅怀志愿者的英雄气概,鼓励子孙后代铭记和继承中朝传统友谊。
黄继光、邱、杨根思、...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英雄的名字,并向朝鲜劳动党主席、国务院主席金正恩讲述了他们的光辉事迹。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拯救67年前落水的朝鲜儿童崔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一年,罗盛教刚满21岁。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面对冰冷的河水,罗盛教毫不犹豫跳下的年轻身影从未远去,仍然震撼着人们的心。
鲜为人知的是,罗盛教曾在湘西吉首市、沅陵县读书从军,参加过剿匪斗争。7月中旬,记者走访了他学习、生活、战斗的地方,采访了他的亲属、战友和当地党史专家,从他们的故事中了解了他的成长过程。
1湘西地区学习和萌发革命理想
车子沿着乡间小路,拐了几个弯,开到一栋全木结构、蓝瓦重檐的大楼门口。这是新华县商震镇罗盛教烈士故居,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罗盛教从小就喜欢劳动、阅读和游泳。“我弟弟小时候,经常带我去砍柴、割草、抓鱼、放牛。”罗盛教的妹妹罗继祥充满了深情的回忆。
罗盛教11岁时,他的父亲罗蝶开把他送到当地的威信小学,然后转到文德小学。后来因为经济困难,家里无法供他上学。
1945年冬天,罗盛教的叔叔罗蝶文(音)回到家,说他可以带罗盛教出去读书。罗蝶文在干城县索力镇开了一家瓷器铁店。
“听说他又能读书了,他高兴极了。他离开了他生活了14年的家乡,再也没有回来。”当罗盛教的表弟罗可仁在记者面前回忆起这一幕时,记忆犹新。
1946年秋,罗盛教考入湖南第九师范学校。
在罗盛教纪念馆,馆长张树泉告诉记者:“罗盛教在湘西读书时,因为数学成绩不好,经常熬夜苦读。”1947年,罗盛教因成绩优异,不经考试考入湖南第九师范,编入简师大十四班。
在学习期间,罗盛教严格要求自己,不知疲倦地工作。“生角哥哥身上总有一股正能量。他有一颗温暖的心。他不懂就问。有一种质疑和寻找的精神。”罗盛教的嫂子陈淳回忆说,她曾多次与罗盛教的老师和校友交流,老师和同学都说他们喜欢与罗盛教交往。
1949年,湖南省第九师范学校停办。1949年春,罗盛教被省十三中录取。罗盛教在省十三中的同学石长琦写了一篇文章,回忆罗盛教经常穿蓝色校服,校服很短,也不怎么说话。他喜欢写大字和打篮球。
1949年,解放军在甘城县索力镇受到欢迎。“有一天,罗盛教和几个学生谈到了解放军。罗盛教说,解放军战士在普通人家里非常有礼貌,对人非常亲热。他们总是借东西还东西,用东西一定要给钱。他们还帮忙打水、劈柴、打扫卫生。”石长启说,此时的罗盛教已经被革命的雨露滋润了。
1949年秋,湘西重镇沅陵解放。那年10月,罗盛教请了几个学生,冒着随时遇到土匪的危险,从索力镇走到沅陵,走了100多公里去参军。
在革命性的熔炉中锻炼和成长
沅陵县酉水桥附近有一片空开阔的河滩。如果附近没有废弃的反空洞穴,很难相信原来的湘西军政干校就建在这里。
“1949年11月,罗盛教进入了新成立的湘西军政干校,就在我们面前。”沅陵县委党史联络组成员指着河滩向记者介绍。
罗盛教的战友谭国雄回忆说:“罗盛教又瘦又小,性格内向。他报名参加初审的时候,部队对他不是很满意,就说:‘我想参加解放军,我是穷人。部队见他决心已定,就同意了。"
湘西军政干校刚刚成立,第一门课是“劳动学校建设”。1949年冬天,学校和操场之间需要建一座桥。我们看到一棵大树要过桥,但是大树倒了,滚进了河沟里。
“尽管天气寒冷,罗盛教还是率先跳入冰冷的河中。在他的驱使下,全班跳进河沟里,最后把大树拖上岸,搭起了一座桥。”秀桃说。
第二天,桥上挂了一块匾,上面写着“先锋”。这个牌匾是由学校授予罗盛教和他的中队的。"在学校会议上,学校表扬了罗盛教的举措。"谭国雄说,受到表扬的罗盛教精力更充沛,经常在班上悄悄地打扫院子,给水箱注水。
一个周末,罗盛教请假去沅陵街修理钢笔。因为要求上街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学校规定的限额,学校没有批准。罗盛教还是上街了,为此他受到了批评。一开始他以为自己很久没上街了,影响不大,所以他的批评就是大做文章。
”经过思考,罗盛教认识到,军政干校不仅要培养学生了解军事,而且要培养学生有理想、有纪律、有爱国精神。通常由于个人需要,忽略了整体纪律,危害非常严重。”谭国雄回忆说,罗盛教与他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后来,罗盛教提高了认识,在班会上进行了严厉的自我批评。
军政干校就像一艘在波涛中飞翔的小船,沿着既定的航线行进。罗盛教和他的同学们在党的阳光和雨露下健康成长。
1950年初的一天,报纸刊登了发行公债的消息。罗盛教积极响应号召,支持国家建设。“他听了学校的动员,拿出几个月积累下来的补贴和从家里带回来的钱买公债。”谭国雄说,在罗盛教的影响下,学生们拿出他们积累的钱购买公债。由于表现突出,罗盛教被评为湘西军政干校模范学生。
上学时,罗盛教买过《为人民服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为人民服务”说,‘人本来就是死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罗盛教标记了这段文字的底部。他带着这两本书,后来带去了朝鲜。谭国雄说,罗盛教也在一本书里读到过董存瑞的英雄事迹,被英雄人物深深打动,视其为偶像。
3作战生活中军民鱼水条件推演
1950年3月,罗盛教从湘西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军事指挥部文件训练班学习。
1950年7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在日记中写道:“既然入团是我的迫切愿望,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会要求自己达到团员100%的标准。”
“1950年五四青年节那天,罗盛教在涪陵拍了一张照片,上面写着‘涪陵五四画卷’。”项仙桃说,这是罗盛教在沅陵求学剿匪期间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也是他死前的最后一张照片。后来,他把照片寄回了家。
1950年7月7日,罗盛教写了一封信告诉他的家人他加入联盟的好消息,他特别问他的家人是否收到了他的照片。
罗盛教在文书培训班学习后,被分配到第47军141师侦察改选文书,参加湘西剿匪斗争。1950年下半年,罗盛教住在沅陵县乌苏区地主潘秀英的家里。
在乌苏村,潘秀英的侄孙刘兆友带着记者来到酉水河边,指着他面前的一个地方空,说:“我五奶奶家在这里。以前属于乌苏老街,路是石头路。因为河边地势低,为了躲避洪水,大家都移民到地势高的新街。”
"罗盛教在乌苏的故事在这里家喻户晓."沅陵县尤尔苗族乡乌苏村党支部书记李镇祥说。
刘当时年轻,不认识,但潘秀英经常给他讲的故事。当时潘秀英去码头提水,来回一公里。“五婆告诉我,罗雅子经常一大早起来挑水,阴雨天也不例外。他还帮忙做家务,和五个女人有家庭关系。五女待他如子。”刘对说道。
在吴淞地区的最后,公司准备离开驻地,前往李家栋、固章县执行剿匪任务。一双鞋的故事,潘秀英讲了很多遍,刘讲了很多遍。
当时,潘秀英得知部队要离开乌苏,不愿意去士兵们身边。罗盛教一大早就给潘秀英的水箱注水。收拾背包的时候,潘秀英拿着自己的鞋袜走了进来,塞进了罗盛教的背包里。不拿老百姓一丝的管教,罗盛教当然明白,所以他坚持不要。潘秀英只好作罢,一再叮嘱罗盛教“注意身体,注意安全”。
告诉记者罗盛教和住在潘秀英家里的士兵的故事。照片由威尔逊)
刘告诉记者:“当离开时,他拒绝接受武陂寄来的鞋袜。后来,趁他不注意,五婆把他的鞋袜塞进了罗盛教的被子里,罗盛教到了古丈后才发现。”
“罗盛教的成长过程充分证明,英雄壮举绝非偶然。他在革命大熔炉里锻炼,思想得到升华,拥有军民情怀。”谭国雄说。
在李家栋的一天,士兵们去山里打土匪,留在公司值班的罗盛教突然听到尖叫声。“李家栋一个老乡的房子被土匪烧了。罗盛教立即赶到现场,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救出了老奶奶。然后他钻到火海里,冲出来冲东西。”项仙桃事后说,罗盛教没有告诉大家,直到连长看到他的烧伤才知道这件事。由于罗盛教的出色工作,军队对他做出了小小的贡献。
罗盛教不止一次听连队老兵讲述部队在东北战场上的光荣战史。有一次,一个叫金焕的韩国同志为了掩护公司的指导员英勇牺牲了。罗盛教听了金焕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并在心里播下了中朝友谊的种子。
1951年4月,罗盛教自愿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参战。
相关链接
字符文件
罗盛教,男,汉族,湖南新化县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新中国成立后,罗盛教报名参军,被送到湘西军政干校学习。1950年,罗盛教转入某文书培训班学习,后被分配到47军141师直属侦察连,改选文书工作,参加湘西剿匪斗争。1951年,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随部队去了朝鲜。1952年1月2日,罗盛教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三次潜入水中营救落水的朝鲜儿童崔莹。他英勇就义,年仅21岁。
1952年2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表彰了罗盛教的伟大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并追授他“一级爱民模范”和“特别英雄”的光荣称号。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批准了罗盛教“模范青年团员”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总统金日成为罗盛教纪念碑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永远与朝鲜人民共存。2009年,罗盛教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100人”。
1.《罗盛教的故事 英雄壮举哪里来——罗盛教烈士在湘西地区的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罗盛教的故事 英雄壮举哪里来——罗盛教烈士在湘西地区的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35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