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农业增加值增长3.9%,全国夏粮、早稻总产量1.701亿吨,比上年增长224万吨。毫无疑问,今年我国将迎来丰收的一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植物遗传育种家谢华安在接受人民日报在线强国论坛部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样的大好形势非常可贵。在水稻育种中,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生产,将水稻品种的“高产、优质、抗病、广适”更上一层楼,从源头上保证粮食安全。
植物遗传育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近照
谢华安告诉记者,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对保证亩产量非常重要。20世纪80年代,杂交水稻稻瘟病导致许多地区农民缺粮,寻找抗稻瘟病的杂交水稻表型迫在眉睫。谢华安说,“自1976年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与该团队进行数百次筛选和实验。首先选择‘IR30’和‘桂630’的组合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然后在稻瘟病最重的5个地方筛选其后代,不抗病的单株表型逐渐被淘汰。最终选出抗逆性强、抗稻瘟病的‘汕优63’
“汕优63”是我国第一个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品种优良、抗稻瘟病等四大优势。自1986年以来,该品种的种植面积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汕优63”也已推广到东南亚国家并大面积种植,被当地农民誉为“东方神米”。
“1986年袁隆平院士来福建看我时说,‘老谢,恭喜你,‘汕优63’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品种了。”谢华安对这句话记忆犹新,他为自己团队当时的成就感到骄傲。
谢华安认为,“汕优63”选育成功有四点经验:一是目标明确,育成的杂交水稻品种首先要抗稻瘟病,符合实际生产需要。第二,是高产的选择,这是创造好产量的基础,包括大粒水稻的性状和优良的植株和叶片形态。三是相邻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培育优良品种的支撑。第四,科研团队的科研精神,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和挑战,是反复检验和选择稳定性状的关键。
在谈到新阶段的目标时,谢华安说:“一个品种的抵抗力在三五年后会逐渐减弱。因此,需要不断改进水稻育种技术,探索和发现新的优良抗性基因,进行多学科深度整合。创造适应性强、规避风险的新品种的途径。”
对于培养年轻一代的科研团队,谢华安认为,方向应该是培养战略性和实用性的科学人才,不仅是水稻育种,而且要致力于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和农业机械等新技术的研究。只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才能逐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谢华安认为,合格的农业科研人员应加强生产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科研创新路线。科研团队成员只有通力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
“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努力吃饭,离开田地。风雨打太阳真的很难。只有努力,才能培养年轻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谢华安意味深长地说。
1.《谢华安 谢华安院士:坚持高水平水稻育种 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谢华安 谢华安院士:坚持高水平水稻育种 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50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