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作者
五十年代,我还在上小学五年级。有一次和几个同学去一个同学家看“绘本”。当时同学家的墙上挂着一匹马。他向大家介绍:“这匹马是画家画的,这匹马尾是一笔一划做的!”当时特别喜欢画画。我不知道谁画的。"马的尾巴是由一击造成的!"这句话深深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60年代去省城上学。有一次这个同学来省城找我,我招待他在学校食堂吃饭。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在小学了,但是已经正式学画当老师了。我早就记住了中国人任伯年、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的名字。
饭桌上,我问他:“你墙上的马是谁画的?”
他说:“好像有事!”
我说:“是徐悲鸿吗?”
他说:“好像是!”
据说我同学的父亲年轻时在法国留学时认识了徐悲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在重庆相遇,徐悲鸿亲自为他画了这匹马,题词是“哀思战斗,站回天空”,表达了徐悲鸿呼唤抗战胜利的感情。
徐悲鸿作品《奔马》 徐悲鸿《奔跑的马》
说到画马,自古就有。自从被驯养以来,马就成了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一起工作,一起休息,一起战斗,一起胜利。刻画马已经成为人类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说画马的历史起源于唐朝。“国之初,君来画鞍马,似主之灵,江都太子。”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魏讽录室见曹将军画马》图中的诗句。这个江都王是谁?是徐莉。徐莉生于初唐,唐太宗李世民之侄,火王李元贵之子,名江都王。他一生热爱绘画,尤其是画马,所以有些人认为徐莉是中国第一个画马的人。还有人说起源于魏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列女传》、《妇女史谚》都有对马的描写。洛神赋中的三匹马,上下斜倚,上下翻滚,说明顾恺之当时画马的功力已经炉火纯青。
唐 韦偃《双骑图》 颜《双骑图》
画马的历史,无论是始于魏晋还是始于唐代,都有一些文字记载为证。由于政权更迭和战争造成的破坏,很多材料无法流传下来,一时难以有准确的说法。只有期待未来出现新的考古证据,才能澄清。
但唐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全盛时期,马开始作为独立的形象出现在绘画中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时期著名的马画家有严、曹霸、陈红、韩干、魏延、等。画家严根据他的旨意画了的《六马图》,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并作为《六马图》的浮雕被放置在昭陵向世人展示。唐代画家曹霸、陈虹的作品没有传世,让我们无法领略他们的马的风采。我们只能从“后来,当你的龙马,从天而降,洗遍历代的马空”这首诗来理解他们作品中的马的形式和画家精湛的技巧。
唐 韩幹《相马图》 唐汉干的《相马图》
唐代画家中,韩干的《相马图》、《木马图》、《赵晔白图》、魏延的《双骑图》、《方木图》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田园图》中画有1200多匹马,放牧着140多匹马。构图精巧,聚散有序,期待多样和谐统一,场面难得,别具一格。
宋代画师画马,李、、马、、陈聚忠、龚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李基本沿袭了韩干、魏延的技法,以写生、绘画为主;线条细硬浑厚,墨色润泽明亮,把马的造型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 李公麟《五马图》局部 宋代李五马考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龚恺的《顾俊图》。图中,一匹没有缰绳的老马,骨瘦如柴,在风中缓缓行走,上面画着“今天谁在乎顾俊,夕阳沙岸似山。”作品清晰地向读者传达了被遗忘的昔日英雄的悲伤和委屈,同时也是对自己才华的写照!
宋 龚开《骏骨图》 宋公凯《顾俊图》
元明清画家中,以、赵中穆、任仁发、刘官道、任、、尚、倪端、张、、、顾剑龙、张穆最为著名。赵子昂的《跳梁图》、《秋郊饮马图》、《古木散马图》、赵中木的《马图》、刘官道的《元世祖狩猎图》、仇英的《元秋狩猎骑图》、张张龙的《胡人狩猎图》、郎世宁的《百马图》、《八马图》、王志成的《十
元 赵孟頫《调良图》 袁赵孟頫《好地图》
近代以来,著名的马画家层出不穷,如赵树儒、蒲松闯、马进、刘奎龄、徐悲鸿、黄舟、左夫、刘继卣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风格独特,功德各异!但是,如果有人问:“古今画马最出名的是谁?”百分之九十的人回答:“徐悲鸿——!”
为什么说“过去画马千匹,北虹最有名?”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来自于家国的高贵情怀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出生于江苏宜兴七亭镇一个贫苦家庭。他在法国学习油画,回国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曾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任教。
徐悲鸿出生在社会上的一个贫困家庭。他童年的社会经历和坎坷遭遇,使他从小就同情劳动群众,有一种悲悯的侠义情怀。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年轻时有“以画改变甚至拯救中国,包括中国的艺术和社会”的胸怀。
徐悲鸿《奔马图》 徐悲鸿《奔马图》
从欧洲留学回来后,为了实现梦想,他整天东奔西跑,迅速发起了一场艺术创新运动。1937年,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徐悲鸿创作了宣传抗战精神、用自己的画笔鼓舞前方斗志的艺术作品;他把在国外举办画展所得的钱全部捐给了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事业。
徐悲鸿早期的马,和其他画家一样,有一种文人的冷漠和儒雅,表现出一种“回首往事,却落寞一贫如洗”的状态。1937年后,他意识到艺术家不应该沉溺于作品中的自恋,而应该与国家共命运,将自己的创作与抗战的火热生活联系起来。因此,他作品中的马成了民族觉醒和反抗的象征。在此期间,他画了许多关于马的作品,并经常写题为《哀思战斗,站回苍穹》《秋风回望,知当年老战场》的诗。
正是因为徐悲鸿有着不同于古今画家的家国情怀,所以他笔下的马才精彩、独特、多彩!
徐悲鸿作品 徐悲鸿作品
第二,来自画家的创作热情
古代画家有的把画马作为一种艺术追求,有的则是受人指使,比如奉令、诏令。作为艺术的追求,很多人把古代法作为头等大事。如宋代李的作品有《临汉甘画马》、《魏延田园图》;元代的赵子昂也是画马高手,但他的画法仍沿袭韩干。“我从小就爱画马,来看了三卷韩干的原著,结果只得到我的意思!”这句话是他内心的表达,说明他确实是韩干的后代。
宋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局部 宋丽·龚琳《魏延牧场图》的一部分
古代画马大家从颜到韩干,从李到;从仇英、山西到郎世宁,他们都逃脱不了讨好权贵的心理束缚。所以他们画的马大部分都是专马,总给人一种胖胖的享受清闲的感觉。魏延的《牧场图》虽然有一千二百多匹马,但都是对放牧生活的真实描写,根本没有表现马的精神气质,最多只能算是风俗画。徐悲鸿的马画不是这样。这个国家处于国家的困境中。他需要用画笔宣传呐喊,激发人民抗战的斗志;所以他的马画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激情,作品中呈现的马自然和古人献上的马不一样。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有一幅《八马图》,徐悲鸿有一幅《六马图》。现在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就可以知道它们是相似的。
郎世宁画的马是马厩里养的八匹马,又肥又滑,又肥又胖,用围栏圈起来。两匹白,两匹棕,两枝花,一黄一黑,八匹马散在一棵大柳树下;或者站着,或者躺着,或者打架,或者东张西望,造型死板,色彩庸俗。苏东坡的诗“马房肉多而圆,肉中画骨尤难”,用来形容郎世宁的作品,恰到好处。
清 郎世宁《八骏图》 清代郎世宁的八匹马
徐悲鸿画的马是野马和飞奔的马,骨瘦如柴,身强体壮,造型准确,笔流畅,手臂富有表现力,气势恢宏,作品中没有一点女人味和造作的气息。整幅画都是用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完成的。他先用钢笔蘸浓墨画出马的头、颈、胸、腿,再画出有侧边的鬃毛和马尾辫,再用泼墨手法画出马的颈、腹、臀结构,浓淡相间,韵味无穷。他自由地前后摆笔,使翻压抑扬顿挫像草书,有力而有力,穿透纸的背面。画面排成一排,六匹马在广阔的中国土地上勇敢地扬起蹄子,在蹄子下冒烟,毁灭一切,讴歌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精神。徐悲鸿的气势和精神,古今很多画家都不具备,也不可能具备!
徐悲鸿《六骏图》 徐悲鸿《六匹马》
第三,来源于画家广博的知识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想要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必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尤其是学习中国画,其中诗、书、画、印缺一不可。作为这一点,徐悲鸿心里很清楚。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知道日本画家对创作很感兴趣,但他们在创作中缺乏中国文人画的理念。因此,在我自己的教学和创作实践中,两者的关系是有机结合的。此外,他还将西方古典主义严谨完美的造型意识与印象主义的光影色彩相结合;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绘画的写实理论相结合,可以扬长避短。在艺术创作中,他提出:“古法之精华存之,古法之精华从之;不好的人会改变,不够的人会增加。“理论。它有效地处理了借鉴和选择传统与外来艺术理论和表现手法的问题,丰富了自己的创作视野和表现手法。
1940年,他在自己画的一群马上题词:“从前有一个疯子作诗云。一个不得不担心它,他吹嘘说它真的不邪恶。古人没有加。北虹是喜马拉雅的大吉岭。”从这个碑文来看,他的马画风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对藏马几个月来的仔细观察和仔细研究。将他广博的理论知识与实物有机结合,使他的作品既注重马的结构,又注重中国画笔墨的发挥;把泼墨和兼职写作的技巧融合在一起,正好表现了马的精神气质和外在形态。他在送给志愿者的一匹“奔马”上题词:“山川民主,崎岖平坦!”把中国写意画马的精神境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徐悲鸿《奔马图》 徐悲鸿《奔马图》
第四,来自画家的努力
徐悲鸿的一生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所以他以此为人生目标。19岁去上海谋生学习,把自己的自荐作品送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属的审美博物馆,那是他自己画的一匹马。当时,馆长是高奇峰。他看完之后,马上回信称赞道:“虽然古代的汉干无可比拟”,可见当时徐悲鸿画马的功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事后,这匹马被印刷出版,成为徐悲鸿最早出版的画作。
1933年,徐悲鸿留学西欧、米兰、弗兰克、莫斯科等地,都是他举办画展的国家。他在《读书篇》中写道:“周游欧洲,每个城市的动物园,...凭借其完美的布局,当喂养狮虎时,你必须进入视野。对于人们来说,他们的动物们急于坐下来躺下,尤其是盯着他们看。所以,他们手里拿着一本书,每天都在草绘。手稿几乎是几千篇论文,野兽非常多。”从这个描述可以看出,徐悲鸿在组织展览、观察和写生动物、积累动物绘画技法的创作素材的同时,不厌其烦地将空画到了世界各大城市的动物园。
徐悲鸿作品 徐悲鸿作品
1939年,徐悲鸿应邀在印度讲学并举办画展。在此期间,他有幸去了大吉岭,赖雅西定的一座山,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大陆上看不到的大头大马,他非常兴奋。整天和这些马生活在一起,从而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马坚韧、勇敢、勤劳、忠诚的气质。同时,他画了大量的素描和速写,使他的马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徐悲鸿在自己的绘画理论中写道:“我按规律做的,只是创作。碧云之歌也是我的老师,栖霞之石也是我的老师,田里的牛马,篱笆外的鸡犬...我所有的老师也是。”“我喜欢画动物,我花了很长时间在实物上。也就是根据马的理论,速写稿不下1000篇,并且已经学会了马的解剖,熟悉了马的骨骼、肌肉和组织。然后,仔细检查它的动态和表达,就可以得到它。”他一生都在想事情。为了画好马,有成千上万的马的素描和构图。他努力学习,仔细观察,意识到博纳被广泛采用;中西文化的融合,使作品中的骏马一扫古人的柔弱、妩媚、低俗、刻板,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黄陆!
徐悲鸿《奔马图》 徐悲鸿《奔马图》
徐悲鸿在古今中外的绘画技法上,一直主张取长补短。他在素描和油画中渗透了中国画的魅力,是油画民族化的主要推动者。他也是中国写实绘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的艺术教育,为中国现代艺术和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一笔画马 杨西说:“徐悲鸿的马,尾巴是一笔画成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笔画马 杨西说:“徐悲鸿的马,尾巴是一笔画成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60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