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熟悉模拟修炼游戏。这个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幻想世界,既满足了玩家的游戏心理,又以强烈的真实感演绎了玩家向往的生活。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该如何定义自己向往的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等一般需求,情感、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模拟养育游戏满足玩家向往生活的高级需求。

在所有高级需求中,情感和归属是第一位的,爱和亲情是具体的。这也是《美丽少女的梦工厂》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这款由日本GAINAX公司推出的“养女儿”游戏,将游戏的背景设定在了中欧的奇幻世界。游戏中玩家扮演一个曾经战胜恶魔世界拯救世界的英雄,然后收养了一个因战争而成为孤儿的10岁少女。玩家将承担“父亲”的角色,将女儿从10岁抚养到18岁。在这八年里,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变女儿的能力,从而解锁各种结果。

虽然游戏提供了十几种不同的结局,但都是为了帮助女儿找到幸福的最终归宿。女儿解除了不同种族之间的纷争后,等待她的是对人类、恶魔、龙王的追求,玩家作为老父亲的使命到此结束。

虽然《美少女梦工厂》开创了模拟寄养游戏的新时代,让玩家第一次体验到了“做梦”的成就感,但游戏的中世纪欧洲魔幻世界背景,始终划清了玩家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即使在爱与归属的层面上满足了大家的需求,在尊重与自我实现的层面上,玩家也很难有自我认同感。

2000年,Maxis开发的Sims系列很好的填补了这个空空白。游戏采用写实画风,将玩家置身于一个更符合现实的世界。对于“修炼”的核心,也是从特定的时间段延伸到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阶段。玩家不需要控制自己角色的一举一动,而是站在上帝的角度为游戏中的角色规划人生,以满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感缺失。

此外,游戏强调“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则,将主角的个人生活与亲友邻里的互动紧密结合。正如游戏制作人蒂姆·勒托诺(Tim LeTourneau)所说:“他们希望通过世世代代共同生活来建立一个理想的家庭。即使其中一个模拟人物因年老而死亡,只要后代还活着,游戏就可以继续。

但在游戏后期,随着各种资料片的加入,《模拟人生》已经脱离了既定的培养游戏的轨道。游戏中的角色被人们无尽的欲望所支配。玩家只需要设置角色的角色特征,就可以自由移动了。有些人物甚至可以抛开家庭责任、行为秩序、道德标准的所有约束。游戏的重点不再是模拟人物,而是在特定情境下设定。比如模拟人物会因饥饿、触电、火灾或病毒而死亡,变成在房间里游荡的幽灵,导致一些玩家热衷于寻找各种替代方式来杀死自己的模拟人物。游戏中过度的自我释放,随意忽略一切道德伦理生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玩家由于现实中缺乏一些行为而产生的自我实现感,但这种自我实现感已经严重脱离现实,属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导致很多玩家在离开游戏后陷入深深的精神空空虚。

那么,模拟寄养游戏能否满足人们向往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呢?我们或许可以在模拟游戏《中国父母》中找到一些答案。墨鱼开发的这款模拟游戏玩游戏,一经发布,就冲到Steam销量榜第二位,打破了国内游戏从未进入Steam榜单前三的历史记录,获得90%的优惠率。

这部国产独立游戏之所以能在常年被《刺客信条》、《怪物猎人:世界》、《绝地求生》和《GTA5》占据统治地位的Steam榜单上谋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游戏的真实性和深刻性。游戏在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语境中设定背景,选择玩家从出生到高考的人生关键阶段,最需要爱和归属,渴望尊重和自我实现。

游戏中玩家将扮演中国孩子的父母角色,和儿子一起经历从出生到高考的18年。在每一轮游戏中,玩家都有很多机会在体质、智商、情商、想象力、创造力等不同维度上发展“儿子”。玩家选择的每一步都会对儿子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游戏也有多重周目,每一代都会继承上一代的价值观。

我相信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目标,如果我能重新开始,我一定会成为另一个家庭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走向人生的巅峰,并打算在游戏中实现这个崇高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在游戏中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甚至几个周目孩子的价值观都被继承了,离你的希望还很远。游戏真的很恐怖。正如创始人所说:“这大概是你玩过的最刺激的模拟游戏了。”

游戏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应孩子成长年龄的娱乐、学习、生活技能的设定上。玩家可以安排孩子打滚拍拍手,走路说话,学习课外读物,还有娱乐活动,直到高考倒计时的音乐开始。最后,录取通知书上印的学院名会成为衡量玩家游戏成绩的重要因素。

如果玩家对最终结果不满意,可以把这一代角色变成父母,从1岁开始训练下一代角色,以此类推,直到满意为止。

举个例子,当一个球员因为初代价值不高而只经过了一所职业院校,他终于可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考上世界名校,完成当年没有完成的梦想。游戏中的这些设置使得玩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获得正反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玩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其次,游戏中充满了玩家成长经历的细节,其中父母的面孔、阶级选举、红包大战是最经典的。帮助父母赢得面子会得到相应的奖励,班干部选举的成功会增加父母的满意度。这些无限贴近中国孩子成长环境的细节,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玩家的共鸣。玩家可以轻松地将自己代入角色,将游戏与现实无缝连接,获得情感认同。

最后,《中国父母》也满足了现实中玩家的社交需求。相信大部分玩过游戏的玩家都会在社交平台上曝光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或者制作各种视频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引起同龄人的共鸣。游戏里的大学也是现实中的真实大学。玩家可以通过晒通知的方式和你讨论考名校的策略。这样的策略其实是基于自己亲身经历的总结和希望。

《中国父母》不仅满足了玩家情感、自尊、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和反思了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以及父母和孩子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话语权。在游戏中,双方的角色互换,相信大家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在游戏中,那些我们自认为铁石心肠的情节,那些看似讽刺的规章制度,也可以作为我们未来生活的警钟。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为了让玩家更容易感受到游戏的目的,《中国父母》也将推出手机版,既继承了游戏终版的精髓,又增加了更多的游戏内容。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和父母分享游戏里温暖的,难忘的,或者真的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就像“父母爱我们,但有时选择了错误的方式”一样,我希望中国的父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有效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让每个人都学会更加尊重和理解对方。

1.《模拟养成手游 都是模拟养成类游戏,凭什么这款游戏能成为现象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模拟养成手游 都是模拟养成类游戏,凭什么这款游戏能成为现象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60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