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新精英迅速恢复了代际传递能力。与其他家庭的同龄人相比,干部和家庭的后代占据政府机构或国有和乡镇企业领导职位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2016年底至2017年初,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居民教育就业问卷调查。在选择城市时,调查考虑了经济、文化、政治和地理分布的重要性,选择了包括北京、广州、成都和昆明在内的10个城市。

本文就是在此研究基础上撰写的,主要结论如下:

教育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富裕家庭的子女,不仅没有缓解代际不平等,反而加剧了现有状况;

教育成本的增加和教育的普及导致文凭贬值,减少了农村人口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机会;

与其他家庭背景的同龄人相比,干部和家庭的后代占据政府机构或国有乡镇企业领导职位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近年来,“穷二代”、“富二代”等特殊称谓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业公平面临“代际传递效应”的挑战,对贫困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媒体经常报道,即使通过教育,“穷二代”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命运。香港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精英大学就读的农村或城镇学生比例远低于普通大学。

中国城乡之间的自然差异、制度障碍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给农村社会流动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例如,教育成本的增加和教育的普及导致文凭贬值,减少了农村人口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机会。

据统计,我国家庭教育支出接近家庭总收入的1/3,贫困家庭每年用于子女的教育支出连续两年增长20%以上。在城乡贫困人口中,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读书”。甚至有人开始怀疑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已经不能促进个人向上的社会流动,或者学历已经不能使个人获得理想的工作。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是否仍然能促进社会向上流动的理解似乎不清楚。那么,教育能促进个体的社会流动吗?如果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全面,会对教育投资决策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新阅读无用论”,导致部分农村青年和部分城市低收入群体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进而使教育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更加严重。

因此,这个问题迫使我们对教育和就业进行全面的调查,从而获得相对客观的数据,为完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大众化,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新思路。

教育成本的增加和教育的普及导致文凭贬值,减少了农村人口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机会。

为此,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于2016年底至2017年初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居民教育和就业问卷调查。在选择城市时,调查考虑了经济、文化、政治和地理分布的重要性,选择了包括北京、广州、成都和昆明在内的10个城市。

教育显著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一个总体结论,即教育是家庭因素和个人社会地位之间的中介变量。也就是说,家庭因素对个体受教育程度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对个体社会地位有显著影响。具体结果如下:

第一,学历对现在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57.1%的人认为教育对目前的工作有影响;超过60%有大学文凭的人认为学历对现在的工作有影响;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几乎有一半认为学历对现在的工作没有影响,但大部分认为个人努力最重要。也就是说,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通过学历的手段获得的工作,所以认为学历是找专业工作的必要条件。因为没有学历优势,学历低的人找的工作大多和学历关系不大。

第二,中国父母仍然非常重视他们孩子的教育

发现户口不影响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虽然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孩子的学校略有不同,但80%以上的家长愿意培养孩子上大学。孩子的教育期望与母亲的最高学历有很强的相关性,但与父亲的学历和其他家庭情况无关。

第三,受教育程度受家庭环境影响

1.受访者的教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受父母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的影响。父母的学历和孩子的学历有很大的相关性。大部分大专以上学历的父亲都是高中以上学历;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孩子,大部分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父亲。此外,调查结果还表明,母亲的教育水平对受访者的工作类型有很大影响。父母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子女很少从事农、牧、渔、工工作,多从事一般工作人员或专业技术工作。

2.父母的学历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很大。学历较高的家长更倾向于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和大学。我们发现没上过学的家长根本不指望自己的孩子上重点学校。他们只要上普通学校就满足了,超过50%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家长期望孩子上重点学校。60%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倾向于让孩子上补习班;超过70%的高学历父母会更倾向于让孩子上补习班;而初中及以下学历父母的孩子很少或经常上补习班。

学历较高的家长更倾向于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和大学。

第四,孩子实际就读的学校与家庭收入水平有很大关系

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几乎不受家庭收入的影响,但孩子实际就读的学校与家庭收入密切相关。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都希望孩子在普通学校或重点学校就读,都希望培养孩子上大学。然而,几乎所有高收入家庭的孩子都就读于重点学校或私立学校,其中约80%的人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感到满意。虽然70%以上的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普通学校上学,但不到一半的家长对上学感到满意。

政府应着力解决教育资源的公平问题

这一结论表明,教育仍然是支持人的地位提升的重要因素,但教育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受益于教育带来的好处,他们更确信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更愿意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这些家庭也有足够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子女的教育。

对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来说,他们缺乏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来投资子女的教育。即使孩子上了大学,也很难找到好工作,所以孩子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命运。从这个层面来说,阶级地位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这个中介变量来实现的。伦敦大学经济学院的斯蒂芬·麦金发现,在英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代际流动性逐渐下降,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富裕家庭的孩子受益。这种扩张并没有缓解代际不平等,反而加剧了现有的状况。

教育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富裕家庭的子女,这不仅没有缓解代际不平等,反而加剧了现有的状况。

我们的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教育与社会流动的观点,即教育不仅可以促进社会流动,还可以“复制”原有的不平等社会结构,教育对整个社会流动率的贡献应该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本身的平等程度来确定。事实上,几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组的调查结果表明,制度安排和代际传承作为前因因素,交织并影响人的地位获得,而教育资本和政治资本作为后果因素,支持人的地位提升。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瓦尔德发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即使是革命中诞生的新精英,也无法将其统治地位传给后代。改革开放后,新精英迅速恢复了代际传递能力。与其他家庭的同龄人相比,干部和家庭的后代更有可能占据政府机构或国有和乡镇企业的领导职位。

这项调查显示,中国人仍然非常重视教育。除此之外,个人努力程度、受教育程度、家庭因素对个人地位的获得也有一定的作用。目前,中国大力推行“教育第一”、“科教兴国”的政策。我们应该申明,教育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以及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教育在脱贫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考虑到我国教育资源的地区不平衡和家庭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政府应尽快关注如何平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2011年,李海滨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她曾在悉尼大学教育和社会工作系任教。与此同时,他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进行了一次高水平的学术访问。2012年,在加拿大德尔豪斯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自2016年以来,李海滨博士一直在IPP从事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李海滨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在SSCI核心期刊《教育心理学》上发表了两篇英文论文。

李海滨博士是《中国学生学习成功的秘诀:学生在竞争学习环境中成长的抗压能力研究》一文的唯一作者。本文发表于《教育心理学》2017年第8期第37卷。

李海滨的另一篇论文,《亚洲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业风险和适应力》。她是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文章发表在《教育心理学》2017年第8期第37卷。

作者:李海滨,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文章最初发表在《社会科学杂志》第2版第1585期。原文是“教育能促进个人向上流动吗?”。

关于IPP

1.《李海滨 李海滨:寒门还能出贵子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海滨 李海滨:寒门还能出贵子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67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