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有趣的乐器
拍板
隔板,简称板,之所以有檀香板的名字,是因为它经常是用檀香做的。满族、蒙古族、纳西族、畲族、汉族等民族互相演奏乐器。唐朝的时候,梨园的乐师黄赞把这板弹得很好,所以也叫绰板,满族人叫茶拉齐。另外,也叫系板、大板。它在古代遍布全国,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福建、台湾等省。
古代的拍板是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隋代用于乐舞、礼乐、佛乐。敦煌千佛洞初唐壁画中,已经有敲击拍板的乐师的画面。在吉林省渤海墓葬的壁画中,也有一个女音乐家抱拍板的形象。
唐代的拍板已用于宫廷的燕乐和北方流行的民间散曲。从成都王剑墓乐舞石刻中击节的形象可以看出,击节是五代以前蜀宫廷乐队的重要节奏乐器。宋代的拍板已用于宫廷的教学作坊、小型乐器合奏、后躯、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明清时期,宫廷音乐如中和少月曲、清曲、梵步合奏等都使用拍板。在现代满族民间歌舞中,拍板仍然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和道具。
拍板一般用红木、紫檀、梨或荔枝制成。历代因用途不同,拍板数量也不同。一般由五六块板组成,最多九块,最少三四块。满清拍板多为两板或三板。除了木制的,也是铁皮做的。每个拍板的上端钻有两个小孔,用细皮条或丝绳串联,下端可以自由开合。传世拍板用红木制成,长40.5厘米,上宽7.9厘米,下宽8.5厘米,厚1.8厘米。它们制作于清朝乾隆年间,与五代以前王剑墓的乐舞石刻中的拍板一模一样。
现代福建南音所用的五联拍板多为荔枝木。中间三块板长26 cm ~30 cm,宽8 cm,厚2 cm,外面两块板长30 cm ~34 cm,宽10 cm,厚3 cm。每块板的两端和外两块板都是半圆形的。
演奏时,左右两手分别托住外侧两块板,或左手托住三块板,右手托住两块板,将拍板放在胸前,互相敲击发音。没有固定音高,声音清脆短促,穿透力强。用于福建南音器乐合奏和梨园戏伴奏,是一种力度变化不大的节奏乐器。演奏满语Chalaqi时,左右两手将大小板对打,或左手持大板,右手持小板,用小板敲击大板发音,用于合奏或歌舞伴奏。
北京中国美术学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藏品中有很多拍板。其中有一对清代的三重拍板,是用红木头做的。三板厚度略有不同,盖板最薄。板的中间凸起呈脊状,上端弯曲,下端齐平。另一套六个满清铁拍板,上端弯曲,下端齐平,是一套六个盘子。还有一副南音五莲拍板,荔枝木做的。在这些藏品中,清代三联木、南音五莲的拍板已被记录在大型专辑《中国乐器图说》中。
铿锵声
羌族,维吾尔族打击弦乐器。也翻译成常。又名新疆扬琴。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扬琴是明末从波斯经海路传入中国的。起初只沿广东沿海传播,后来逐渐传遍福建、浙江、江淮、中原。新疆的羌族经由丝绸之路从西亚到中亚直接传入新疆的喀什,应该早于明末,18世纪末传入新疆东部的哈密。由于羌塘适合演奏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音乐,并伴有民歌和舞蹈,所以很快就传遍了天山南北和新疆的主要城镇。
扬琴的造型与mainland China的扬琴相同,由共鸣箱、山口、弦轴、弦钉、琴桥、弦、竹组成。共鸣箱为平梯形,由琴架、面和底板胶合而成。琴架由前后侧板和左右两端的琴头组成。架板多为彩木、桦木、榆树或其他硬杂木,用于安装弦轴右琴头,采用多层彩木胶合板。琴架上覆有鱼鳞云杉、泡桐或松木薄片作为面板,底板多为三层胶合板。在面板或底板上形成两个圆形音孔。山口组是面板两侧的长木条,是红木做的。山口到马风的弦长是弦振动发音的有效弦长。弦轴是一个特殊的金属螺钉,顶部和底部是圆形的,起到缠绕和调谐的作用。弦钉由金属制成,安装在左琴头上,用于系弦。有一至五匹红木、竹子或牛角制成的琴马,呈直杆、峰峦、山谷状。它们放在面板上,高音和中音马在左边,低音马在右边。马峰用于架线,马谷用于另一根马线穿过。弦用铜丝弦,中高音用裸弦,每个音三根弦为一组,常用27 ~ 31根钢丝;低音弦用铜丝弦或钢丝缠绕,一次一弦。朱琴,也被称为秦钜,由竹子制成,有两对,比大陆的竹子更短更硬,一般长24厘米。朱琴的头部贴有毛毡条或覆盖有一小块医用听诊器软管。
随着社会的发展,邓永锵不断前进。20世纪30年代,邓永锵的第一代由两匹马、三排声音、七个步骤和21个音素组成。琴箱前长81.8厘米,后长99厘米,宽35.2厘米,中间高9厘米。50年代末,乌鲁木齐维吾尔族老人阿希木被改造成唐的第二代,两匹马,三排声调,三十四个音位,全半音,一个G-音域。此后,在第二代邓永锵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改革邓永锵,钢琴体加大,和弦间距加宽,保留了两排马。发音清脆响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央广播电台民族乐团杨景明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共同研制的四马六排调四音域变调扬琴,在新疆各艺术团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的共鸣箱前长78厘米,后长118厘米,宽51厘米,中间高8厘米。后来在新疆产的强,琴身骨架采用金属制成,内腔装有齿形声梁和横衬,面板上增加了铝滚轮和滚轮条,克服了新疆气候干燥、温度变化快、琴身弯曲变形、弦易跑的缺点,使音色明亮、音量增大。目前普遍使用的邓永锵音位是以复调扬琴邓永锵音位排列图为基础,参照70年代改革的广州十二平均律扬琴音位设计的。半音完整,可以临时移调播放。
玩的时候采取坐姿。将邓永锵放在钢琴架或桌面上,每只手拿着一根竹子敲打钢琴两侧的琴弦并发音。g-a3音域是四个八度。常用的技法有揉弦、拨弦、琶音、重音、八度等。揉弦不同于内地的扬琴,它借鉴的是卡隆演奏法,一般是压力揉弦。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擅长演奏富有民族风格的浑厚、欢快、激昂的旋律。羌族经常用丹布尔、卡隆、萨拉扎、达布等维吾尔族民间乐器演奏“十二木卡姆”。也是广大城乡麦西若浦歌舞的伴奏乐器。在城市的茶馆或餐馆里,玩家也用它来玩和唱歌。如今,羌族已经成为维吾尔族流行的民间乐器之一,新牟艺术学院有羌族演奏专业,为艺术团体培养演奏人才。
除了新疆,扬琴在藏区也很流行。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等大城市。是十八世纪末西藏官员班久从大陆带回西藏的。用于宫廷歌舞的南妈、都谢、盖尔乐队。
垫资
观念,土家族,布依族打击乐器。流行于湖北、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用铜环做成,看起来像一个没有肚脐的扁面小锣,直径9.5 cm ~10.5 cm,边宽2.3 cm ~3 cm。锣的侧面钻有三个小孔,用绳子绑在一个三脚的圆形竹环上,锣面向上悬挂空,竹环上连接有一个长37厘米的长柄。
演奏时左手握着竹圈的长柄或把意念放在桌上,右手握着曲头的竹片敲击,发音清脆明亮。思想是佛教和道教的工具之一。常用于宗教仪式、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场合,是演奏合奏乐曲或伴奏孝经曲的乐器。它经常与冬子锣、刘孜锣、棋鼓和钹一起演奏。
奖品
奖,又叫种棕榈,是苗族人吹口气的乐器。苗语“奖”指萧。汉人称之为小智。流行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
管体由当地竹子制成,长度和厚度不同,一般为80厘米~115厘米长,竹节透明,上管径3.6厘米,下管径2.4厘米。管体上覆盖着蛇皮。上管口放置一个带斜口的软木塞,管体内部开有一个方形发音孔,管体前方开有六个压音孔。
演奏时,管身保持直立,左手手指、中指、无名指按上三孔,右手手指、中指、无名指按下三孔。嘴部包含一个吹口,气流从软木塞斜口与管壁之间的缝隙进入发音孔进行发音。C1-C3音域达到两个八度。常用的技术如打、斜、滑、波音。音色醇厚,富有表现力。常用于民族歌舞的独唱、合奏或伴奏。伴舞时,吹奖人经常带头跳,边跳边打,很有特点。音乐有《跳花田》《孤儿》《太阳》《月亮》《青铜少女》等。
高音奖是苗族演奏的乐器。它的造型和玩法和奖品基本一样。管子长约40厘米,直径2.3厘米,有六个孔。垂直吹,射程比奖高八度。音色洪亮清晰。主要用于独奏或伴奏。音乐有孤儿,太阳,月亮等等。
低音奖是苗族的乐器。形状和奖品大致相同,只是开启角度和压音方式不同。管长100 cm ~125 cm,上端直径7 cm。管体上有六个开孔,但不在一条直线上。第一和第三孔在管体的左侧开口,第二和第五孔在管体的右侧开口,第四和第六孔在管体的前侧开口。演奏时,坐成坐姿,管体直立,管下端着地,双手双脚压孔。右手拇指和无名指按在两个孔上,左手拇指和无名指按在中间的两个孔上,左手拇指按在第一个孔上,右手拇指按在第二个孔上。范围b-a..语气宽厚低沉。主要用于独奏或带奖和高音奖的合奏,俗称男女合奏。音乐包括《放松》、《找家》等等。
节日
节日,在古代被称为四节和竹节。满族打击乐器。俗称柳节、簸箕、柳条簸箕。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北京。
早在清朝以前,东北满族民间就用簸箕来做歌舞伴奏。到了清代,又进入宫廷音乐。根据《清代续书通考》和万依的《清代宫廷音乐》,有“十六器竹节拍板”。正式宫廷演出《青龙舞》时,十六名男子跳起了连体舞。《大清书》很详细:“师十六人,分左右两翼。左手握节如篮,右手握圆竹如竹,指定为其音,与动作、舞蹈有节奏。”当时宫廷使用的节日是用细油的竹子做的,尺寸比民间使用的要小,背面略低。全身涂成红或绿,背部画有老虎脸。
民间节日通常是用柳枝做成的,前面放一张柳条,节日的两边从前到后逐渐凸起,与背面相连。正面宽40 cm,背面宽20 cm,前后长30 cm,背面高8 cm。全身保持原色或者涂成红色,背面画一张老虎脸。划船棒是硬木或细竹制成的,长25厘米,直径1厘米。前端划船部分的直径要稍大一些。
演奏时,左手持节背侧,背虎向前,右手持两根划船棒,夹在拇指和食指之间,轻击节面、背、侧,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有长、短、圆等打法技术和打、打、打等打法技巧。在现代,满族民间经常被用于自娱自乐的表演,或者跳舞和玩耍,或者唱歌和玩耍。近年来,辽宁省也将清代青龙舞发展成为男子群舞。节日既是舞蹈的节奏乐器,也是舞蹈的道具。
平肩
扁担是壮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的都安、马山、巴马、南丹,广西西部的百色、平果、大新等县。
壮族历史文化悠久,民间舞蹈盛行。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中,有两千多年前壮族远古始祖罗月部落的舞蹈场景。唐代刘勰的《陵卢比奥义》记载了卧塘舞:“广南有一卧塘,以浑木卧为槽,一槽两旁约十杵,男女之间,以米与米,叩槽弦,皆有偏拍,槽声如鼓,闻数里。”生动地描绘了壮族欢度春节、祝丰收的群众娱乐活动。因为杵的重量很重,他们就改用了扁担,这叫扁担舞,壮语叫大流烈或古浪。庄的扁担既是担水时的劳动工具,又是扁担舞蹈的节奏性乐器。
用硬杂木或半竹制成,长短因人而异,一般长160 cm到200 cm,两头窄中间宽,表面光滑。演奏时,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可以同时表演,每组有一个长板凳或一个长方形木盒放在地上。每个球员都拿着一根杆子,围着长凳或长盒子。他按照一定的节奏,一边打,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扁担的两端互相击打,击打地面,敲打长凳或长方形的木箱。各种演奏方法经常交叉,发出和谐的“咚咚、咔嗒”声。节奏复杂、丰富多变,舞蹈强烈而优美,也显示了壮族人民丰富的生活氛围。在春节、丰收或喜庆的日子里,壮族的村寨、男女老少都会用钢管舞欢快地起舞。平时在田里断断续续干活的时候,也很享受田边的钢管舞。
扁担不仅是伴奏乐器,也是民间舞蹈中的道具。
砻
壮族打击乐器Xi。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流域的天灯、平果、田阳等地流行。壮族叫郎。源自农民用来捣碎大米的长槽状器具。吃饭的时候把食槽里的粮食拿走,听起来像是和尚庙里的木鱼。女伴,名字叫钟厅,和她的意志押韵。后来,这种舞蹈发展成为庆祝元旦、祈求丰收的舞蹈,成为专门为舞蹈伴奏的主要乐器。
它是从整块硬木中挖掘出来的,如桂圆木、压木等,形状是一个长方形的敞口木槽。槽长20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壁厚6厘米,槽口朝上,槽下两端立有木脚或铁脚。车身制作精美,罐壁外侧也装饰有各种花卉图案。木制电池用于冲击。每个面糊长150厘米,形状有点像乐杵。其两端较粗,中间握柄较细,直径只有5厘米。
玩的时候八到十个人分开篮筐两边,每人手里拿着一根打击棍,击打槽底和内壁,或者击打槽边和外壁。发音洪亮铿锵。虽然没有固定的音高,但是由于打击体的部位不同,音高和音色都有一些变化。球员之间也是用棍子互相击打,或者交替击打棍子、凹槽和地面,节奏清晰明亮,Xi的特点就体现在这些丰富多彩的节奏变化上。它经常在节日或喜庆场合用来陪伴民间舞蹈“大皮舞”。演奏者边敲边跳,乐舞结合,锣鼓伴奏。舞蹈大胆直白,气氛热烈喜庆。
激烈的
2006年4月,历时5天的首届海南地方文化节在定安县文笔峰文化旅游景区举行。几乎失传的黎族乐器和民间艺术在节日的舞台上重现。能歌善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乐器。煮饭用的臼和挂在牛脖子上的铃铛,都可以变成能制造天籁的乐器。歌舞《木鼓》着重表现了黎族打击乐器的天籁之音:浑厚的圆鼓、清脆的声、木臼的敲击声和节奏鲜明的竹钟。
丁咚是一种古老的黎族民间乐器,流行于海南省的东方、保亭、白沙、乐东等地。记录了黎族刀耕火种的年代。当时李家拿起钩刀,上山砍断荆棘和荒山,开垦土地,种植玉米和山稻。但是山里野生动物很多,庄稼经常被野生动物破坏。李氏一家在山里搭了一个茅草棚来照看庄稼,砍下两根枯枝挂在棚前打。这是丁咚的起源。
打丁咚的最初形式是在地里的一根树枝上挂一根木棍,用绳子将两根劈开的竹子绑在远离丁咚的地方。在敲打丁咚的过程中,竹子穿插其中,当拉动绳子时,两根竹子发出响亮的“啪啪”声,可以通过山谷的回声吓跑鸟兽。黎族人经常说几句话来表达他们打前后的内心感受。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家发现他们可以通过敲击木棍的不同部位来演奏不同的音调,并逐渐创造出各种节奏来缓解夜晚山谷中的孤独。当他们敲门时,叮咚的声音很美。随着时间的推移,丁咚已经成为黎族特有的民间乐器,演奏丁咚也成为黎族人的一种娱乐形式。1956年4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到农村与李聚会时,发现了这种表演形式。经过整理和提炼,淘汰了竹子,突出了音乐部分,成为今天人们在舞台上看到的跳动的丁咚。
叮咚由木杆和木架组成。发音木杆多为硬细原木。杆子长2米,直径10厘米,用绳子挂在刻有图案的三足木架上。在海南民间,黎族人经常用当地的“柴姬神”木来制作。当声音不正确时,不仅可以用刀校正木棒,还可以调整移动吊索。在黎族民间,除了两根木杆外,还有三根、四根或五根木杆。
演奏时,表演者坐或站在叮咚架前,用长30厘米、直径3厘米的棍子击打。两个以上木杆的发音可以组成七音音阶,但是技巧很难掌握。节奏多为二四拍,少用三拍。通常用左手快速节奏反复敲击谐音作为背景音,右手以稍慢的速度弹奏曲调,用不同的音型越敲越高,以变奏的形式达到高潮。玩木琴很生动。区别在于木琴是由不同长度的小木条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成。另一方面,叮咚敲打木杆的不同部位,发出不同的声音。
黎族男女老少都爱玩丁咚,并把它当作自己最喜欢的乐器。许多丁咚民歌都是在春节庆祝或聚会时演奏和演唱的。丁咚会独奏、合奏或伴唱歌舞。音乐包括丁咚舞曲等。
●
1.《新疆乐器 几种有趣的乐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疆乐器 几种有趣的乐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687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