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的家乡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山州区张茅古镇,在秦、金、豫三角地带。

三门峡古称山州。从西周到唐宋,是西京长安和东部洛阳之间的重要县城。三门峡市山州区,原名山县,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东有萧山古咽喉路,西有汉沽雄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它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才众多。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为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和古迹。

姚崇的家乡

张茅古镇有姚崇故居、姚公庙、姚崇父亲姚义墓、泾县庙、姚崇书法“李芬”石刻等遗迹。

耀一墓碑

姚义墓碑原竖立在张茅古镇姚义墓前,始建于唐开元三年十月。墓碑碑高2.9米,宽1米,厚0.35米。电子印章为“大唐漳州吏部公文中公耀府军碑”。1983年,墓碑镇迁至陕西高羊山刘秀凤。

李芬石雕

唐玄宗开元三年,姚崇在他的家乡陕西石霞写下了“李芬”的碑文,并把它刻在一块石碑上。石碑长85厘米,宽53厘米,厚12厘米。右上方的“大唐开元三年”、左下方的“姚冲”、中间的楷书“李芬”,是中国发现的唯一姚冲的手迹,现收藏于三门峡博物馆。

汉克古道

三门峡市山州区高涵古道遗址位于山州区石霞乡车浩村金银山北麓,城东36公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交通要道。车辙痕迹长300多米,路面宽3-6米,车辙宽1.06米左右。

汕头地坑院

坑院,又称天井院,是古代人窑洞的遗留物,被称为“地下四合院”、“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窑洞活化石”。

山州坑院位于山州区张边乡北营村,院舍100多间,占地23平方公里。它保持着“村里没房,没人听见”的奇妙的地下村落景象。早期的庭院有200多年的历史,生活了六代。2011年,地下坑的施工技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棠苑

甘塘花园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山州公园,是在古召公寺原址上修建的,以纪念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清官召公。园林占地25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是陕西古城的一处风景名胜。

空项斯

空项斯,位于三门峡市山州区西丽村乡熊耳山脚下,原名丁琳寺,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公元536年,禅宗始祖达摩逝世,葬于此。该寺曾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索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国寺

安国基,位于山州区西丽村乡,始建于隋朝。寺庙中的彩色管状琉璃瓦,俗称琉璃寺庙。是豫西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2013年5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伦塔

宝伦寺塔位于三门峡市山州古城东南。宝伦寺是唐僧道修修建的。金大定十七年,高僧智秀建寺塔,为中国四大呼应建筑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谷关

汉沽关位于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处,三门峡灵宝市,以“名人、名作、名风俗”闻名海内外。

汉沽关建于西周,地势险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辞海》所载,以“锁于谷中,险深如信,东起萧山,西至金童,俗称汉沽,名曰天然险”。汉沽关因为老子在这里写《道德经》而成为道教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道教的永恒荣耀和源头”。道家思想从这里传播开来,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脉络。

奠基石

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市东北约30公里处,三门峡大坝下的黄河急流中。黄河上的摆渡人也叫它“来找我”,据说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和真河的支柱。三门峡大坝建成前,主柱石上游有“神门、人门、鬼门”,水流湍急,浪险。主石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船过了三道门,就要向石柱冲去。石柱前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到旁边的安全水道,避开的暗礁,使船能顺利驶出峡谷,从而有了“朝我来”公元638年,唐太宗来到这里,写下了“望柱望龙门北,茫茫鱼际,茫茫长春”的诗句,命大臣待在石柱荫下。著名书法家刘公权也为其写过长诗,其中有《孤峰浮于水,柱钉浪心》。经得起三次风险,根基更深。柱日形突兀,波素起伏”等。

千百年来,无论风雨交加,还是惊涛骇浪,它始终力挽狂澜,屹立于黄河之巅,如怒狮,强壮无畏,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家规·文化地理】姚崇故里 人文陕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家规·文化地理】姚崇故里 人文陕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38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