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讲了第二汽车成立的坎坷历史。这一次,我们继续谈第二汽车的后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的国际紧张局势日益加剧。不仅苏联撕毁合同,撤回专家,中国大陆还面临美国、台湾和东南亚小国的威胁和挑衅。尽快生产出质量优良、满足使用要求的国产军用越野车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十堰市第二汽车厂自1965年建厂以来,就开始在一个简单的临时厂房里开发生产车型。1965年初,第一机械部在长春召开汽车工业技术政策和规划会议,决定将长春汽车研究所划归第二汽车领导。同时借鉴进口万国和道奇的车型,参照当时生产的解放牌卡车,开发出第一辆2号汽车军用越野车。
1967年4月1日,一个象征性的毕业典礼在湖北省十堰市卢沟子举行。因为当时文革已经到了,云阳军区司令员带领部队进驻筹备处,防止事故发生。直到开工典礼后两年,第二汽车公司才真正开工建设。
1967年,第二汽车公司决定生产一辆2.0吨的越野车和一辆3.5吨的军用卡车。车型确定后,二汽无法产生像样的生产R&D团队。面对人才极度短缺的局面,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一汽、南汽、BAIC的优秀人才赶赴湖北,支援二汽R&D工作。其中一汽抽调了三分之一的管理干部和主要技术工人,几乎代表了当时中国汽车工业的最高水平,他们组成的团队也成为第二汽车厂的骨干。
直到1969年,第二汽车才正式拉开大规模生产建设的序幕。第一个开发的型号是一辆2.0吨的军用越野车,代号为20Y。原型车生产出来后,第二汽车基于这个模型开发了多种衍生车型。但由于战备升级,牵引重量增加,部队要求将该车吨位升级为2.5吨。这款名为20Y的车型没有投入量产,第二汽车也转向研发。
车型确定,生产团队完成后,新的问题再次摆在第二汽车公司面前。当时中国工业基础很薄弱,大山第二汽车厂的生产资料极其匮乏。那时候更不用说大规模的生产设备了。连厂房都是临时的芦苇垫,油毡做天花板,芦苇垫做隔断和门。一座“厂房”就是这样建成的。这种芦苇席棚不仅经不起冷热,甚至还不止如此,当时第二汽车工人使用的设备仅限于锤子、锤子等初级工具。依靠第一汽车厂的技术支持,参考解放卡车的技术参数,二七人在几个月内拼凑出一辆2.5吨的25Y军用越野车。此时,这辆车的外形与前一辆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款25Y军用越野车,只经过两轮试验就轻成型了,实际使用中出现了漏油、漏水、漏气、噪音大、中途熄火甚至驾驶室开裂等上百个问题。当时人们拿质量差的25Y开玩笑,发出“远远摇头,近看咧嘴,停下来漏油漏水”的叮当声。这款车在民间也被戏称为“25歪”。从此,二七生产的2.5吨军用越野车正式命名为EQ240。1970年10月1日,二七派出第一批EQ240车型赴武汉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纪念游行。这时候生产这款车的二七人也在担心这种“东拼西凑”的车型的稳定性。工厂甚至派出了200多名各种类型的工人,背着修理工具,蹲在游行现场的主席台后面。直到EQ240成功登上领奖台,二七人悬着的心才放下。
这些可笑的故事在今天并不光彩,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是第二汽车厂成立初期艰难进步的真实写照。1971年6月10日,二七第一条汽车装配线完工,装配线齐全的二七人仿佛迎来了春天。7月1日,流水线调试完毕,测试成功。从此,二七人结束了鲁西棚手工汽车制造的历史。
之后,为了改变EQ240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以陈祖涛为首的技术团队在流水线完成后开始了EQ240型号的改造。经过几次攻关、调试、工程质量修复的改进,二七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集中解决了EQ240车型的104个关键质量问题,涉及900多个修改件。1967年至1975年,经过八年的研发、生产和改进,第二汽车厂的第一辆军用越野车EQ240终于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同时,二七向国务院申报,其产品的品牌名称为“东风”,经国务院批准。从此二七和东风成了捆绑在一起的词。
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逐渐走向邦交正常化,但前苏联的前老大哥却盯上了中国的边境。在前苏联的支持下,越南频频挑衅中越边境,杀伤我国边民和边防军,侵略我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于1978年底对越南发动了自卫反击。这时候,刚刚成型的EQ240也跟着走了,去前线接受最严峻的考验。1978年12月,一辆EQ240在对越反攻中意外坠崖,驾驶室严重变形。即便如此,这款“面目全非”的EQ240还是成功完成了战斗突击和物资催发任务。第二汽车生产的EQ240军用越野车,在这场战斗中没有一辆因质量问题发生事故,使其在战争最艰苦的前线熠熠生辉。
从鲁西棚首台EQ240的制造到成功完成对越自卫反击,第二汽车厂也实现了产能的飞跃。1978年,第二汽车总装线形成了5000台的年生产能力。但是产能上去了,第二汽车的利润就下降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汽车生产的所有军用越野车和卡车都一直在为军队服务。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又大又高成本的家伙没地方用了,第二汽车陷入了困境。
这时,一辆5吨民用车的出现打破了僵局。事实上,在对越反攻开始之前,国内的汽车行业,包括第二汽车,都预见到了这种情况。所以早在1977年,一汽就把自己的5吨卡车CA10的技术无偿转让给了第二汽车,让第二汽车开发了民用卡车。
不仅仅是技术,一汽还抽调了一批当年研发CA10车型的骨干力量,帮助二汽研发这款民用卡车。因为这些技术人员经验比较丰富,所以这款卡车的研发过程非常顺利。第二汽车在国际上买了很多5吨卡车进行分析对比,从技术和质量上严格控制。经过五轮严格的测试,R&D团队解决了近100个大大小小的问题,这辆名为EQ140的民用卡车在高级管理层的积极推动下迅速投入批量生产。
这款EQ140民用卡车对第二汽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1978年,第二汽车正式用这款车展开了一场扭亏为盈的硬仗。仅在1978年4月,它就生产了420台EQ140型号,到12月底,它的产量就超过了3000台。非但没有将计划亏损变为现实,反而将131万元上缴国家,创造了当时的奇迹。
在这一点上,我不得不提到当时的国内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刚刚实施的时期。各行各业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发展方针,放开手脚的中国人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正是在这个时候,第二汽车顺应中央“联合开发”的号召,与其他七家企业联合成立了“东风汽车工业合资公司”,有时也直接称为“东风汽车工业合资公司”,
此外,2号汽车的产能也在此期间迅速发展。1985年5月,30万辆东风车型下线。当时二汽车生产的汽车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八分之一。仅仅两年后,第二汽车就迎来了50万辆汽车的下线,成功实现了年产10万辆汽车的目标,跻身世界中型卡车年产量最大的企业之列。
1992年9月1日,第二汽车厂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汽车工业联合公司更名为“东风汽车集团”。同时,新成立的东风汽车公司确立了以公司制管理体制进入市场经济的基本方针。
1.《中国二汽 啥?你居然不知道中国二汽(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二汽 啥?你居然不知道中国二汽(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89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