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CO Design 是一家业界颇具口碑的数字化咨询与产品设计公司。这个六十人左右的团队为不少明星产品做过设计,比如新浪微博、微博第三方客户端 Weico、魅族 Flyme OS ,以及最近的一加手机、摩拜单车。从 2004 年成立至今,EICO 经历了好几次转型 —— 从单纯的平面设计到交互设计再到打通线上、线下的体验设计。而每次转型背后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Rokey 张伟对于「设计」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和思考。他说,今天的 EICO 已经成为了一家「没办法描述的公司」。
▲ EICO 厦门分公司的办公室(图片来源:EICO 官网)
UI 设计的萌芽时代
今天如果你问身边的设计师朋友,设计和画画有什么区别,他们大概会立马给你一个嘲讽的眼神。然而,在 2000 年初,大部分设计师的职业生涯就是从画画开始的。Rokey 就是如此。从在杂志上发表插画作品,到临摹界面图标、发布在 ChinaUI(当时最火的设计论坛),再到被 ChinaUI 的站长、当时在金山做设计的郝晓伟发现并引荐到金山,Rokey 这才反应过来:原来真有这么一个行当叫作 UI 设计。
踏入设计的门槛后,Rokey 和这个同样年轻的行业一同快速成长着。2003 年,受网易创始人丁磊的邀请,Rokey 加入了网易,设计泡泡(当时和 QQ 竞争的一款即时通讯工具)。2004 年,他发表的插画作品打动了一位微软的经理,Rokey 也因此加入了当时的「中国互联网黄埔军校」。加入微软之初,Rokey 一心想要做风头正劲的桌面操作系统。一位研究院的副院长却建议他转去移动端,因为「移动才是未来」。于是他来到了 Windows 移动设备组,成为了最早一批钻研手机操作系统的设计师。
谈起在微软的那段时光,Rokey 是很怀念的 —— 「在微软的两年半里,我画了几千个图标,而且不停地维护它们。那时候没有微信、没有王者荣耀,你能够沉下心来,不会觉得耐心是一种能力」。Rokey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在微软养成的习惯:他会利用从工位走到洗手间的几分钟,放下手头的工作,反思自己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和周围人的变化。「你个人的进步是不是还在一个路径上,我觉得这是个需要不断去思考的一件事。」
Rokey 离开微软的念头也是在某一趟去洗手间的路上萌生的。他发现周围优秀的人都陆续离开了,他把这看作一个特别重要的信号。2007 年,苹果公司发布了第一代 iPhone,Rokey 以同行和竞争对手的身份见证了这个产品给世界带来的震撼和变革。他感觉到了外面潜藏着大量的机会,而自己在微软可以学到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 Rokey 2004 年的平面设计作品 (图片来源:DeviantArt)
EICO 的诞生
Rokey 是在网上结识的后来的合伙人许士彦(Ricky)。Ricky 当时在一家新加坡公司做设计总监。2004 年,惺惺相惜的两人一起攒了一个网站,起名为 EICO studio。他们两人利用业余时间为创业者提供设计服务。现在回头看,EICO 的第一批客户和项目有不少都挺重量级的,比如蔡旋的超级兔子、黄一孟的 VeryCD、张小龙的 Foxmail。然而,对 EICO 而言,能够与这些后来名声大噪的创业者合作,并没有特别的玄机,更多的是水到渠成 —— 这些创业先驱更早地意识到了设计对于产品的价值,而 EICO 则是当时市面上为数不多的设计公司。
小试牛刀就获得了成功,两人便决定不再单打独斗。2007 年底,两人各自告别老东家,招揽了早期员工,开始公司化运作。市场的助推和优秀的团队让 EICO 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就成为了拥有 30 多个设计师的、国内最大的独立设计公司。新浪、搜狐、Google、魅族、联想…… 这些响亮的名字出现在了 EICO 的客户名单上。
让 EICO 在大众市场打开知名度的是他们在 2010 年发布的 Weico 微博客户端。2009 年 9 月,新浪微博第一次内测,次年就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新浪微博最早的版本其实就是微博团队与 EICO 合作设计的。合作时,双方在手机端的体验设计上产生了分歧。新浪倾向于参照对标产品 Twitter 的方案,精简功能、做一款轻量级的手机客户端。EICO 团队则认为中国的消费者更希望手机端和桌面端拥有相同的体验。最终新浪决定采用 Twitter 的方案,毕竟前人成功的经验意味着更小的风险。
2010 年,微博推出了第三方平台,在新浪官方的支持下,EICO 终于有机会将当时的提案变成真正的产品。Weico 微博客户端应运而生。Weico 不仅在功能上对微博做了补全和创新,还把自身最擅长的东西 —— 设计发挥到了极致,在用户体验、产品质感上都做了进一步的提升。Weico 上线的第三天,下载量便超过了 3 万次,在社交应用分类中排名第一。2011 年, Weico 在公司内部开始了独立运营, 最高日活一度达到 200 多万,占微博总流量的十分之一。
▲ Weico 在功能和设计上对微博做出了创新 (图片来源:EICO 官网)
设计的边界
Weico 的成功,让 Rokey 和 Ricky 开始思考如何把 Weico 平台化,将流量导入自己的其他产品。EICO 进入了创业的高峰期。他们陆续发布了近十款独立运营的产品,从声控相机到类似 Instagram 的图片社交软件,甚至是游戏,却再没有像 Weico 这样的现象级产品出现。现在回头看那段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Rokey 有了更为冷静的思考:「当时你会(觉得)你的成功是自己的成功,但实际上,你只是在那个浪潮下、在那个大形势下做了一件符合趋势的事情」。
如果说 Weico 的成功向行业证明了设计的驱动力,那么其他尝试的失败则让 Rokey 意识到了设计公司创业在运营和市场上的短板。「(传统定义下的)设计是有边界的,它在某些阶段下只是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碳」。
重新审视自己身处的行业,Rokey 觉得人们到对于设计的定义常常过于片面,在他的心里设计应该有一个更广的边界。人们认为设计是与技术、商业相对的行业,更多地强调设计的人文主义价值:美学和共鸣。但他却认为设计的本质是带有人文色彩的技术工作。设计的目标是通过逻辑思考、决策判断,寻找商业与技术环境变量下的最优解,然后通过人文的方式来把它表现出来。一旦把设计看作一门技术,你就会发现它和技术的相似之处 —— 一项成熟的技术是没有被再发明的必要的,设计一旦成熟,也同样就没有被再设计的必要了。「就好比今天一个人想在网上卖老家的核桃,他需要找设计师帮忙设计一套交易平台吗?不需要,网上早有模版了。设计已经成为了技术的一部分。」 并且,和技术岗位一样,设计师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分布在不同的行业:模型(经济、算法、技术构建)设计师、品牌设计师、动效设计师等等。设计的边界会被不断地拓展,在 Rokey 看来这是大势所趋,也是 EICO 的发展方向。
用设计的方法解决商业问题
2011 年到 2012 年,带着过去几年创业的经验和对行业的认识,EICO 开始从产品创业回归设计服务。
过去的几年里,EICO 帮助不少创业公司实现了从 0 到 1 的转变,比如蘑菇街、一加手机、小密圈以及最近的摩拜单车。他们也和不少身处红海的公司合作,为他们提供差异化创新的方案,比如三星手机、惠租车、浦发银行。他们还涉足了像餐饮、交通、房产这样的传统行业,帮助它们进行数字化转型。
到 2016年,EICO 还开展了设计投资的新业务。他们投资了十家左右的初创公司,陪创业者一起走过从 0 到 1 的这段旅程,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一起成长。
Rokey 认为 EICO 的使命不应再局限于回答技术型的问题,比如界面如何设计、流程如何优化,更是要解决商业的问题 —— 当客户需要跨过商业目标中的一个坎时,设计服务如何能够帮助他们迈过去。在和客户接触的初期,EICO 的团队都会先了解项目的商业价值和模型。客户有时甚至会觉得「你们的问题怎么这么像投资人?」在 Rokey 看来,对商业目标的理解和认同是一切合作的基础。
▲ EICO 最近设计的一个 0 到 1 的产品 —— ParkBox 公园盒子(图片来源:EICO 官网)
用线上的思维做线下产品
2014 年以来,线上产品回归线下成为了一种趋势。EICO 为不少公司提供线上 + 线下结合的方案。EICO 的设计团队里也有了更多来自线下领域的设计师。一家做线上设计服务出身的公司,转做线下会不会成为短板?Rokey 并不这么想。他认为线上、线下产品的设计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知识体系却是可以打通的。许多线上产品设计的思维方式还可以为线下体验的设计带来创新。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 EICO 为丁香园所做的线下诊所的空间设计。和给软件功能定优先级一样,在为丁香诊所选择线下物料时,设计师先把诊所中所有可能需要的物料都列举出来 —— 水杯、宣传册、给小朋友的玩具,再到检验单、收据等等,然后根据业务的核心程度来排出优先级。
互联网设计中的用户触点的概念也可以帮助物料的选择。从用户触点出发,思考哪些物料是目标受众更可能想要留存的,哪些传播效果会更好,哪些会对目标客户更有吸引力,设计师能够很快地找到切入点。比如,设计师发现儿童玩具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它很契合诊所的目标受众之一 —— 妇幼。之前丁香诊所使用的是从淘宝买来的画图纸,小朋友画完后就把它们扔掉了。为了提高玩具的留存度,设计师做了一套有家庭元素的贴纸,小朋友可以用它贴出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形象,也可以用字母贴出名字。画纸的背后还设计了后置板,撑开支架就可以变成小相册。加入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增强品牌的留存,让客户想要把这些小东西带回家、陈列起来,看到的时候就会想起曾在丁香诊所就诊。车贴是设计师选择的另一个物料。因为丁香诊所的客户都是当地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有小孩的有车一族,设计师认为车贴的传播效应会很不错,就设计了一组带有方言的、亲子主题的车贴。
▲ EICO 为丁香诊所设计的儿童玩具和车贴 (图片来源:EICO 官网)
线上产品的思维也同样可以应用在空间的设计。一家诊所的室内设计不只需要考虑装潢风格、材料质感之类的美学元素,更要以打造品牌形象、提升商业价值为目标。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室内设计也是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使之能够被简单有效地记忆、转述和传播的媒介之一。「人们能不能从外观上快速识别出这是一家诊所,设计方案的成本控制如何,室内设计传达出来的品牌形象和价值又是否能够被客户发现并转述,线下传达出来的品牌形象与线上是否一致」,这些都是以往传统的建筑公司不太会考虑到的因素。
▲ EICO 为丁香诊所提供的建筑空间设计方案(图片来源:EICO 官网)
打造一家 「没办法描述的公司」
EICO 的公司规模一直稳定在 60 人左右。Rokey 认为这样的规模可以让公司保持对质量的把关。但同时,过去的几年里,公司里设计师的多样性大大增加了。EICO 现在不仅有用户体验设计师,还有字体设计师、品牌设计师、空间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摄影师等等。
用 Rokey 自己的话说,今天的 EICO 成为了一家 「没办法描述的公司」。如果你问 EICO 的客户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你会得到各式各样的答案:公关推广、品牌运营、界面设计、用户研究、室内设计,甚至有客户认为「这是一家装修公司」。
Rokey 用「汉堡」来比喻 EICO 的业务模型。汉堡的上面一片面包是数字产品,而下面的面包片则是物理空间。中间的肉饼是串联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工作流,来完成人们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交互过程。最后这个汉堡上面会插一面小旗子,那就是品牌。这四件事就是 EICO 服务的所有方面,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为毕竟「汉堡要一口咬下去才好吃」。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一定会涉及所有层面,但在需要公司「横着走」的时代,Rokey 认为 EICO 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具备从每一个层面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因为对于大多数的创业公司或者需要转型的传统公司而言,要自己补全这个汉堡,成本高、难度大,而 EICO 在横向领域的视野,能够帮助这些公司跨过这个坎。
EICO 的边界在哪里?这个 「汉堡」 的边界在哪里?这是 Rokey 还在持续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当设计越来越被技术化,将来每家公司都会变成自己领域的设计专家,做自己的 「汉堡」。到了那时,EICO 需要再次审视如何去描述公司的使命,重新定义 「汉堡」 的边界。Rokey 觉得这同样也是每个设计师都需要思考这个问题 —— 「 当你今天做的工作被技术化了之后,你今天的设计不再有被重新设计的需要之后,你的横向能力能够带你去哪里。」
EICO Design: http://www.eicoinc.com/
Rokey 的知乎: https://www.zhihu.com/people/rokey-zhang
本期编辑:夏美鑫、黑眼圈Chloe、吴艾蔚 、林濤 、shirley、Safei、帆阿帆
1.《打造一家「没办法描述的公司」: EICO 联合创始人 Rokey 张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打造一家「没办法描述的公司」: EICO 联合创始人 Rokey 张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8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