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

《逍遥津》又名《白逼宫》。Gai之前因为张辽大战孙权在逍遥津的剧情里,所以得到了这个名字,一直坚持到现在。(莎士比亚。)(现代战争。)

但如今的传本已与此三字没有关联,乃云汉献帝刘协因曹操权势日重,与伏后计议,派内侍穆顺给后父伏完送去血诏,嘱其约孙权、刘备为外应以锄曹。不料事败,曹操带剑入宫,命华歆把伏后乱棒打死,还鸩杀了伏后的两个儿子,杀了伏完及穆顺的全家。汉献帝在伏后被打死后携二皇子忧居宫院,备觉凄楚、哀伤而又激愤异常。

赏析

《逍遥津》一剧,原为孙菊仙的名剧。高庆奎一生,基本以刘(鸿声)派为宗,同时又博采众长,其《逍遥津》一剧,就是以刘的基础而学孙。此剧原是孙(菊仙)派的代表作。高庆奎曾经在这出戏里给孙菊仙配过穆顺,得到孙菊仙的指点,所以对孙的唱法,相当熟悉,他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略加变化,就使《逍遥津》这出戏成为高派的代表作了。

高庆奎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唱功。他的唱,继承了刘鸿声的风格,而成就更大。特点是“高亢嘹亮,奔放洋溢,痛快淋漓,一气呵成”。他的嗓子,张嘴就是高调门,而且音域广,音量大。相对于刘鸿声,甜润不及,而刚劲峭拔过之。《搜宫》场,高庆奎饰汉献帝唱闷帘[导板]“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一句,非刘非孙,而是把龚云甫《游六殿》中“刘清提站都城兢兢战抖”一句的大腔化过来“父”字,腔就拉得很长。“子”向上挑,“们”字用“平音”向上揉。通过这三个字的行腔,先给人一个悲愤交集的印象,“在”字向下拉腔,唱出哭音;在唱到快结束时,利用口法变化,仿佛把声音兜入口腔后部,使气下沉,最后才回到齐齿音的“”,显得浑厚而有深度。然后“宫”字向上揉腔,也唱出哭音;“院”字用“颤音”行腔,又唱出哭音。这三个哭音,用三种不同的发音方法唱出来,真是声泪俱下。最后,落”字向高音发展,“泪”字用“呀”字作向上再挑,又从哭转为咬牙切齿,很好的表现出悲愤交加的情感。

髙庆奎嗓子天赋极佳,所以唱高腔爱用“楼上楼”——一盘旋而上一层高一层的唱法。低腔爱用“疙瘩腔”—在低音上用嗓多顿挫的唱法。他的演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气力充沛,爱拉板,爱使长腔,爱用一口气唱下一句来,让人听不出他的气口在什么地方。这样的特点,唱十几句“欺寡人”,唱得扎实厚重,犹如一声声从心底发出的呼号。把汉献帝的一腔怨恨和懦弱无助表现无余。最后[散板]“又听得宫门外喧哗如雷”,唱得惊心动魄,预示着更大的灾难的降临。这段唱,曾于1929年灌制唱片,因唱片限制,没有灌全。所以唱词唱腔也略有改动。

主演

高庆奎(1890-1942),原名振山(镇山),号子君。原籍山西榆次,生于北京。其父高四保为清末京剧丑角演员。幼坐科庆祥和科班,从师贾丽川及贾洪林学文武老生,12岁登台为谭鑫培配演娃娃生。18岁变声后从李鑫甫练武功学把子。后曾与梅兰芳一起在上海天蟾舞台挂“双头牌”演出。高庆奎初宗谭派,嗓音复原后,更加甜脆宽亮高亢激越,又吸收孙菊仙刘鸿升的演唱特点,并借鉴老旦龚云甫、花脸裘桂仙之唱法,融会贯通,加以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高派”。他重排、改编、整理了一批历史剧,并将有关内容排成“本戏”,包括全本《鼎盛春秋》全本《逍遥津》、《哭秦庭》等戏。20世纪30年代,与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同列前“四大须生”。后因嗓音失润,逐渐退出舞台。1942年2月故于北京寓所。

1.《《逍遥津》剧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逍遥津》剧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5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