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米兰姐姐很认真。今天一起带展览资料的时候,和孩子聊了她的老师。为了准备三八节这个展览,让我把妈妈带到韩国。春节夫妇也没有回到山东枣庄。因为回到春节创作,就没有时间创作好作品了。(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听到后,我已经吓了一跳。我想说,米兰姐姐如果以这样真诚的态度对待网络展览,会有更真实的态度来成就她的艺术事业。(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祝福中韩文化交流天使米兰姐姐!
区
2015年3月8日
金美兰,何绍亭,小亭子。美术学博士、导师王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书画人创作研究方向)、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化学院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书法专业双结业。现任中国汉人美术协会副会长,韩国西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韩国印鉴协会会员,燕京学仁人会员,村斜寺。韩国国际书法联盟邀请展、中日韩国际书法交流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太庙)联系方式。
2015年3月有中国汉人美术协会讲座,金美兰主要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观点,然后接受了《书画印》杂志的采访,对山水画的一些问答如下。
1.你和哪个老师学过山水画?对你影响很大的人是谁?
总的来说,大的是王先生。无论是书法元素的融合还是风格的影响。考研究生的时候有美术学这门,对算术的脉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背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知识点,买了薛永年及王伯民编辑的中国美术史,以及《美术概论》、《艺术概论》等书。美院这两年也研究算术,学习算术专业课,秋婷老师的原画临摹,李铁生老师的松花临摹,岳天山老师的山水创作等,和他们一起跟着姚明庆老师写生。博士期间,我上了吴克成老师的中国画色彩专题课,对色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你研究古代山水,你是如何吸收和利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
我从古代就看到,喜欢哪个作品,哪个作品好,有没有可以吸收的东西,能不能吸收成团,主要是吸收各种表达方法。拉鱼线从书法中得到。在色彩方面,我和宋代以后吸收的比较少。这是一个很难琢磨的领域。近代很多著名画家种在色彩上,不是不用颜色,而是用完颜色,这反而让人感到不舒服。(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色彩,色彩,色彩,色彩,色彩)有时一幅作品看起来构图不错,上色却很别扭。就像学者写了一张隶书,看起来很好,但看起来很认真,但用个人手写写的行书一次都没有遗漏的感觉。(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读者》)除了接触一些古代作品外,还注重研究画家的师承、醉法、艺术特性、艺术观点、书画综合水平、时代整体特征等。
事实上,其他古代文物中也有很多可以吸收的地方,如古代岩画、秦汉魏晋唐五代壁画、砖画、丝绸画、肖像画、石雕等。欧洲岩画,几千年前的岩画也显得神秘自然。敦煌是一个巨大的宝物,与可发掘的资源相比,远远不够。像敦煌的简草书一样,要多吸收和探索一些,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莎士比亚)。
3.你的博士方向是书画人创作研究。你如何结合书和画的关系?
果然,用书进画的话,山水要从笔开始,用笔开始书法。虚线,动作基本上是不朽的,然后要活下去。(约翰f肯尼迪,《动作名言》)算术不愿意用笔墨,用书画画是快速的解决方案,也是基本的看点。
首先,笔墨是进入绘画的重要因素。书法以笔墨结合字形表现,山水以笔墨和山川河流等结合表现,两者的共同点是笔墨。书法临摹和创作中对笔墨和字形的认识同时进行。方法,线条,用画笔画画的方法,用画笔画画的话,可以用画笔开始书法。算术中有很多种类的开叉,这个范围很全面。在提高格子和先质方面,直接练习大草和大葫芦的效果更快。这个坑可以突出泥炭的八面。张旭,颜真卿的压力可能会拖。可能是8代、红的柔顺江。总之,所有虚线都是格子和钨
其次,书法的结构和章法的变化规律可以应用于山水创作。书法中“一”字根据情况有不同的写法,大的初作包含了数千个动作和结构空间的变化。(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书法、书法、书法、书法、书法、书法、书法、书法)算术也是如此。一石一木各不相同。整个山水都包含着自然场景。没有结构和经营就乱七八糟,其中轻重缓急等关系的处理是一脉相承的。
再次,书法的审美追求和气息格调与山水相通。书法的审美,如“高”、“雅”、“困”、“巧”等,书法和山水也是情投意合的。学者书法和学者算术、文人书法和文人算术、禅书法、禅算术等很多东西都可以应对,基本类别不多偏离。字如其人,画如其字。
4.你认为写生对山水画的作用是什么?你在什么地方写生过?
这许多人说,自然山川变化丰富,对创作的构思尤为重要。否则容易变硬,没有大的变化,也没有什么新的。山水的精神又不变,变化不变的都是如何看待自然的。但是素描如何与自己的创作结合是个大问题。
写生的目的是什么,不能写生是一套,创作是一套,为了写生而写生是不对的,应该是为了创作而写生,石涛有搜尽奇峰打草稿,长卷可以打草稿,有时打草稿也是创作中可用可不用的环节。写生也可以是玩,不单是去得到什么,弄几张画回来,应该是几个同道师友聊天,互相交流,或者一个人冥思,把山印在心里,与山聊天对话。写生中与山对话,创作中也要与山聊天对话,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聊,画论中有可望可游可居的作品,而一幅可聊的作品是最难的。很多人喜欢跟大师的作品聊天,或者收藏或者进行题跋,有的甚至待到了墓里,私聊。5、你对色彩也比较关注,你认为山水中的色彩要注意哪些方面?
色彩是一个专门的领域,很多值得研究运用,运用好的话也挺好。不能浮薄、艳俗、独立,容易出问题,得一个一个解决。
6、你平时看哪些书画类杂志、网站,对一幅好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有哪些自己的审美?
有的时候会翻阅一些杂志,比如《东方艺术书法》、《东方艺术国画》、《中国书画》,还有《书画印》、《艺境》、《水墨味》一些,有的时候看中国书法网、书艺公社,也经常看微信。
整体感强,有骨有肉,古雅朴实。审美固然重要,但是要和创作结合起来,需要手上的功夫去不断追求审美理想,“师心迹”比较难,只有不断思考,经常动手,才能接近审美理想。
7、看到你的作品中有的印是“小亭”“小亭长”“入汉堂”,有什么源起吗?
“小亭”是我的启蒙老师起的,亭就是“停”,让我走一走停一停,多休息一下,看看风景,所以有的时候也画个亭子。后来赵守镐老师给起了一个“雅亭”,意思很好,但听说这个翻译成北京话后不太好听。入汉堂一是因为研究汉代的东西,还有就是来到这的意思。
8、你书画印兼善,近期在山水创作上颇丰,2015年或者以后有什么规划安排吗?
过段打算把前一两年画的出一个画集,然后在山水上做一些更多的尝试,有时间也会出去写生,也再补充研究一些理论。
芝兰之室 缘兰之芳——对话金美兰
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理想,和金美兰结缘书法和网络,2012年春,我就关于书法学习、创作、研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次交流,期间讨论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
1、你是怎样走上书法这条道路的?在你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有哪些老师对你分别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你在中国学习书法这么多年有什么体会?
小学和中学时候我妈拉手去书法学堂报名,当时我不懂事不爱学习,从那儿开始接触汉字和书法。也参加过中小学书法比赛展获,得奖也不少。当时的书法老师说我很有天赋才气。我经常去跟着老师学这些,受传统的教育方式,比如读古籍类的书、临摹、听课、参加比赛等等,后来上大学中文系专门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
我的启蒙老师提醒我基础的重要性,用笔方面、思考思维方面,不思考写的再好看也是不灵不活的字。一直很亲切,喜欢聊关于书法、哲学、社会文化问题等,大学也经常找他,年纪大了,前几年已经去世了。
北师大上过启功先生的学生秦老师的文字和古汉语课,倪老师的篆隶课,从其他年轻老师和外请的名家讲座也了解了很多东西。
中央美院蔡梦霞老师在我考研的时候在书法篆刻方面打开我的眼界,从意临及自由的创作,在空间安排、章法、造型的变化、线条的训练等学到很多。考研后半年和研一在书法和篆刻和山水学习很多,刘彦湖、徐海、姚鸣京、丘挺等老师。认识到认识的重要性,笔和墨的相生关系等,我的学习进步很快。
我和祖彦飞做为最后一届研究生很幸运,王镛老师定期来美院给我们和几个访问学者上课,每次见面的时候关于我的创作作品和论文内容不断地沟通,哪怕我做得不够好王老师也从来没给我发过脾气,鼓励我不仅是学习方面其他交流、展览方面也加强,考虑到我是外国留学生对我讲课聊天也很仔细很慢的。
艺术研究院一年级学了较多理论课,书法院老师们扩大了我的交流,也给了我很多机会。这几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过书法集或办个小展览,很遗憾,继续努力。
韩国书法老师们来北京参加展览我就陪他们去琉璃厂、潘家园或者美术馆看一些展览,他们的一些观点也会影响我的取法,两边的传统材料都要挖掘。
2、书法对你的意义何在?
首先是一种缘分,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算是一种一生的追求,不是一两年练练就忘了的事。另外,还有可以与共同爱好的人交为朋友。
3、你的家庭或你生活的环境是否有对你学习汉语、书法的因素?
有一定的关系,视野比较宽,主要是来中国留学后的所学能否用的激励我不断深入下去。北师大的文化合作氛围,央美的艺术独立精神,艺术研究院的综合能力、展览交流都在时刻影响我。既然选择了书画印这个行业,就得克服很多天然的障碍。
4、目前韩国书法教育、创作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呢?中国在书法教育、创作方面与韩国有什么明显不同?
规模不一样,中国招收书法专业的院校和研究院比较多,有的学校都好几百人,但韩国也有一个圈子,比如书法专业、书画培训班、研究院所、书法协会等。由于汉语不是母语,且民族的历史文化及现状有所不同,所以要接触基础比较长比较多,也会受到中国当下创作思潮的影响,中国一些建立在书法本体艺术上的探索和对传统的挖掘则比较深入丰富。历史上崔志远、金正喜作为韩国名家在书法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中国互动的较多,但也有一定的个人风格。
5、据我了解,目前在韩国有许多书法家是写韩文的,韩文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正是因为这种装饰性影响到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时间性,也就是书写性,这也是影响韩国书法发展的重要因素,你是如何看韩国书法的?
这跟语言文字的书写实用性和艺术局限性有根本关系,艺术创作一般不会用简体字,而简体字在使用上则较为方便;英文虽然普及很广,但把字母写成艺术却很难;说话用白话浅显易懂,用使用文言文却变成了知识文化的象征,韩国字母包含了横竖撇捺折等比划,组合没有汉字复杂,比汉字要新,也少有众多的碑帖,用毛笔进行表现较难。
6、你书法、绘画、篆刻兼善,这对于一位外籍学者来说非常不容易,能谈谈你是怎么理解其中的关系吗?
谈不上学者,不敢。我觉得这三个一脉相通的。这些对笔墨刀纸石等材质的要求是很高的,高就高在一门的认识和创作水平可以带动其他二者,但哪一个更突出看个人的发展爱好,但也需要下一定功夫去练,只不过哪个用的时间多少的问题,“五个手是一起长的,各有各的作用”。
7、你认为中国书法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它是如何通过创作来体现的?
书法重要的东西很多,如果一定要找个词概括我认为风格、风度可以。这是我的认识,还在不断的探索, “用最大力气打进去,用最大功夫打出来”,最终形成一定的风格。创作是形成风格的过程,体现了个人的技术能力和艺术观点,但艺术风格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电脑打印的字体那样整齐划一。
8、在中国历代书法经典中,哪些是你比较喜欢的碑帖?这些作品是怎样影响到你对书法的学习和创作?
《散氏盘》、《毛公鼎》、《第百上石》、陕西山东的一些摩崖、《好太王碑》、《马圈湾简牍》、《淳化阁帖》、三大行书、《古诗四帖》等等。没有这些传统资料背景的正确融入是不可能真正入门某一书体的,它们在字法、造型等方面对我的书法篆刻创作有很大帮助, 线质和笔速的把握、单字空间的安排、行态章法等进行整合自我训练。
9、你的几篇研究论文我都仔细拜读过,其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能谈谈你的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的联系吗?
学为了用,用好就得学好。我思考的东西跟创作有很大联系,王镛老师在这个方面也表扬过我。有些东西之所以被推崇,比如流沙坠简,不是因为某些民国大师研究过,或早期有名家借鉴引用过,而是此领域或材料确实具有了高级的艺术水平和研究价值。如果又有新的材料出土而且比前人看到的更有艺术性,那就可以结合书史书论进行探索,这个过程也促进了我对草法和历史文化的新认识。
10、你在《程式与态变》一文中对影响书法艺术风格的形式因素做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我认为“程式”、“态变”两个概念提得很准确,它切中中国艺术的特点,请问,这两个概念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学术研究背景中提出的?
书法学到十几二十年的时候还跟集字样是不行的,米芾集晋代字功夫深,但他五十多岁去世,去世前的三四十岁都已经形成多面的用笔和修长飘逸的风格。米芾肯定也学过除了二王以外的书法,不过他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较多,理解较深。这就是集古字和变今字的问题,或者说由古人变为我的问题。说大了就是处理临与创、传与承、旧与新的关系问题。
11、在《从西汉马圈湾简牍看早期草书的发展》一文中,你提到取法乎上有时间概念上的“上”和艺术水准上的“上”之分,观照你的创作,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时间上的“上”,请问这是出于什么原因?是老师的影响,还是自己的审美选择?
这个研究方向给人感觉是时间的上,尤其是在草书领域;耳濡目染,客观上老师和环境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近些年个人喜欢的主要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的东西,初学时唐代写的多,最近也写其他时代的。认识和审美都很重要,每个人审美不一样,但认识可能是相同的,即不管喜欢不喜欢而对任何一个高级东西的认可,至于具有哪种审美取向是慢慢培养的,也会不断改变的,一些美的东西可能不美了,也可能发现了更美的东西,说明艺术整体进步了,也符合程式与态变的关系。
12、你在中国学习期间频繁联络两国的书法群团,对中韩两国的书法交流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说是中韩文化交流的使者,你告诉我今后有什么打算吗?
专业上的发展和群体人员的交流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研究创作的东西展示出来,也为书法社团的交流交往帮忙。把韩国一些爱好东方古代文化的书法家介绍给中国,也把中国一些书法介绍给韩国。“游历几多年,求索古今间。面壁为书艺,别有一片天。”交往是提高的前提,世界由于网络和飞机而变小,文化艺术传播也更快,书法作为共同的追求,虽然领域小但空间很大,另外我强调的是作品的流传是永恒的,这也是我一生的追求。
书法
篆刻
国画
写生影像记录
更多作品及图片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中国书法网浏览!
1.《【金美兰】中韩文化交流使者——金美兰书画人作品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金美兰】中韩文化交流使者——金美兰书画人作品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503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