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北京和上海分别上映了Ian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120帧,朋友圈、微博和各种公众号也狂刷这部电影。前所未有的3D、身临其境的体验、兴奋地涌出了各种评价画面
这种热闹的事情当然离不开我,而且我特别看到了从家里坐飞机飞往北京的这次。只是,我不想抢那个热腾腾的,所以一直压着评价。等到电影正式上映,我又找了一个效果一般的普通3D厅,看了一遍24帧的版本。看完120帧和24帧后,我想我可以谈谈这部电影。
这个比利琳确实是我最近非常期待的部分,而且我必须承认,我对这部电影能有个人的好评价。特别是在台北采访李安导演后,通过那次谈话,我对这个表面上和蔼温和、内心坚强的男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尊敬。(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所以,我不止一次地说,我们可能不喜欢,甚至讨厌这部电影。但是主教练在技术上所做的探索和冒险精神仍然值得称赞。他是个勇敢的人。
回到120帧的《比利林恩》,120帧的4K 3D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无疑是一种独特而罕见的奇妙观看体验。
正如伊恩教练所说,3D是这样的。
而且我想说,看到这120帧的3D biline后,我会感觉更清楚。
我们在国内影院看的大多数电影,不,不,大多数3D电影,
都是垃圾
亮度不够,灰色,清晰度也不够,3D感觉也不是很明显。这就是很多渣渣3D给我们的印象。看完会瞎的。是啊,垃圾。
120帧的3D比利最大的感觉是亮度充足,非常明亮。不用像以前那样睁大眼睛找光源。眼睛的负担减轻了很多。
同时,三维效果也格外明显,相当明显。这才是真正的3D嘛。是特别的3D。立体感、景深、画面深度都很明显。比如电影里有话剧,就是这些人站在一起,前后都排三排,那么你肯定会感觉到这三排之间的层次感各排之间有距离,画面深度特别强。电影世界终于不太平了。真像是在现实世界打开窗户。你在看窗外的现实世界。
另外,电影里有朝镜头扔橄榄球的场景,你会下意识地躲起来,包括我前排观众也躲起来的动作。还有餐桌游戏。房间里有一只苍蝇在飞。一会儿,你会欣喜若狂,不知道这只飞翔的苍蝇是屏幕上的苍蝇,还是电影院的苍蝇。
像这样的细节其实有很多。电影也通过这些场景非常直观地告诉你。这是一部真正的3D、非常3D、从未体验过的亮度、清晰度、清晰度都很高的3D电影。(大卫亚设)。
只有在这一点上,伊恩的课程相当成功。
但是120帧3D 4K真的好吗?
我还不确定。至少对我来说是一部很奇怪的电影。一方面是不断惊叹的电影带来的神奇视觉体验。多么清晰,多么立体.同时,我始终很难入戏,很难对情节和角色产生共鸣。
像是华丽的把戏,只是华丽的把戏。在崭新的视觉体验后,电影本身的感动非常有限,更多的是混乱、空虚和极少数人的情感共鸣。(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电影名言)这也是为什么我看了120帧后不能马上发表评论的原因。因为我怀疑自己,被这个神奇的120帧分心了,感觉无法集中精力讲故事和感情。(莎士比亚)。
所以我又跑到普通的3D大厅里看了24帧,想把技术的干扰降低一点,重新理解这个故事。(莎士比亚,坦普林(Templin))。
/p>结果,发现真的有很多新的体验。
首先,是更加明显感受到120帧的亮与3D层次感,24帧的感觉明显暗了许多,而且有点灰蒙蒙的,就好像一个近视眼,突然摘掉了眼镜,你感觉银幕前的一切,都变得模模糊糊了。同时,上面提到的很多120帧的细节,也都大打折扣。这会让你更相信,120帧确实对整个观赏效果有提升。
然而,24帧真的非常不好么?倒也不一定。当我去看24帧的时候,有种突然回到电影的感觉。这种模糊与不清晰,形成某种距离感,这个距离感,正是你以往与电影的那个距离感,它让你明白,电影是假的,是与你的世界有间隔的。大概,只有回到这个距离,我才能更舒服的欣赏剧情。这不是装逼,而是习惯,嗯,是一直以来养成的观影习惯。
而在这一边24帧,我才真正能塌下心关注剧情,注意角色,以及那些细节。比如,整个故事实际讲的还是一个选择,主角在中场秀这个节点,开始他的选择,到底是回归过去的家庭生活,还是继续前往战场,而之后的种种剧情,也始终围绕着这个选择展开,在他天平的两端加着砝码,这边加一点,那边也加一点,反复干扰着他的选择。而他自己,也在反复权衡、判断着。
这时候,你才更能察觉出李安作品的细腻与情感细节。不过,还是觉得这部电影被新技术限制住了,为了这个新技术,他没办法一下子把步子迈太大,整部电影的格局也非常小。相比之前的几部李安,这部除了技术很突破,影片本身其实反倒有点简单和无趣了,大概也就是中等程度的李安。
李安导演说,他使用新的技术,不光只是为了新技术这个噱头,技术同样是要服务于剧情的。因为,影片其实基本保持着男主角比利·林恩的第一人称视角,故事也架构在他的身上,影片则是在他的经历与他的回忆之间穿插,一边是盛大的中场秀,另一边则是恐怖的战争回忆,期间,还穿插他的家人与他对爱情的想象。无论怎样,大男孩比利·林恩都是影片的核心。
所以,李安想通过新技术换来更直观的体验,就是更强烈的代入感以及更真实的体验。不得不说,有一部分确实是成功的,尤其是全片最高潮的那场战争戏回忆,临场感非常强,场面也激烈,尤其是人被打成血雾的震撼,我觉得都是之前很难体会的。
不过,真要说共鸣,却又并不太多,反而是很奇怪的体验。就像导演说的,120帧之后,镜头会更细致的关注角色的脸,包括他的眼睛。有几场戏,当你盯住角色的眼睛之后,会很奇妙就被感动了,然而,这你又能很清醒感受到,这种感受未必是来自剧情,而是当你和角色距离过近、过于真实之后,你会被他眼中的情感所打动。这更像是角色透过清晰的画面,将他的痛苦传递给了你。
不过,走出影院,我甚至很难再记起片中有哪些剧情是让人难忘的,仿佛,一切都被视觉的花哨抢了风头。
始终觉得,120帧还有太长的路要走,暂时来看还是有很多瑕疵和问题,包括导演自己也认为,还需要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包括摄影、表演、打光、剪辑、调度等等很多方面,都可能需要针对这个真正3D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而当下这一部,更多还是像个实验品,或是新技术演示片。它不可避免的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导演要适应新的拍法,甚至观众也要适应新的观赏方法。习惯了观看24帧之后,120帧真的就能一下子接受?起码我是不能。而且,我也并不是特别想念120帧,可能,还真是要适应上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会慢慢试着接受吧。
包括对演员也是很大的挑战,看得清楚了真是好事么?
120帧、4K的清晰度到什么程度呢?你能清楚看到男主脖子上的粉刺,士兵后颈上的晒伤,看到他脸上的红晕。难怪外媒吐槽斯蒂夫·马丁的脸,同样是无法化妆的原因,他那张脸真的是苍白而无血色的,非常难看。
所以,当有人夸奖男主新人表演好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好,主要在于他还不真正很懂什么是表演。摄影机更多的是捕捉到了很多他的真实情绪瞬间,反而会觉得真实,有触动。
关于120帧的未来,暂时我也说不好。不过,倒是觉得有两个方向可以是120帧考虑的,一个是惊悚或恐怖片,因为有更真实更清晰的恐怖,如身临其境那样,一定惊吓度倍增(包括本片的音效都非常出色,吓你一抖);此外,则是成人影片,如果再配合VR,我觉得人类终于可以解放自己了。
李安对新技术的勇气与探索,我仍满怀敬意。且始终觉得,无论好不好,你们都该去看看,体验下新的技术。不过,对于这部片子,我其实是没什么大感觉的,除了看个新鲜,整体触动不大。就像是一次新奇的西洋景,很难在心里留下什么。
无论如何,我仍然非常期待导演的下一部,应该是拳击片吧,不知道会不会继续用120帧呢?
1.《【李安的电影】120帧伊恩,真的很好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安的电影】120帧伊恩,真的很好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76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