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想得更多的是,在某种环境下,人类的性能达到了顶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非极端环境中,人性的某些东西可以永远隐藏。
——严歌苓
《金陵十三钗》,严歌苓创作的中篇小说。获得第12届百花奖,被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2011年上映。
小说取材于《魏特琳日记》和《陷京三月记》。它描写了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个故事,13名妓女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在国家元首的仇恨面前写的金陵悲伤的歌,伟大而永恒。(莎士比亚)。
电影以《我姨妈徐妍》的叙述视角,描写了处于社会边缘的“秦怀女们”的孤独和反抗。在残酷和极端的战争环境中,看到了隐藏的人性之光,也得到了不同阶段的领悟。(莎士比亚)。
感悟1:金陵悲伤的一首歌是极度的悲伤,也是极度的快乐。觉悟2:偏见是一座大山。知道自我约束,就能打开山,打碎石头。觉悟3:因为感同身受,所以给你救赎的愿望。人性的光来自爱,更是在爱中持续。今天,我将谈谈我在这三点上的具体感悟。
感悟1:金陵一首悲伤的歌是悲伤和喜悦的极致。这是世俗和边缘冲突下的融合和相通。
自古以来就有“商女不知亡国之恨,隔江唱胡正花”的尖锐诗句。
在我们的认识中,“商女”只是没有血肉的人,更别说讨论认识国家的怨恨了。所以我们鄙视他们,抛弃他们,甚至对自己的嫉妒沾自喜。(大卫亚设)。
原来商女也知道亡国之恨。
古往今来,在一点点发掘出来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片段中,我们看到了灰尘中卑微的商女们写的爱国情怀。(莎士比亚)。
一首秦怀曲,14名秦怀河女子谱写了悲壮伟大的民族史歌。
整个城市充满战争的时候,所有人都在逃跑的时候,一群穿着华服的女人开车呼啸而过。
以为是擦肩而过的一群路人,但原来是一辈子再也忘不了的人。
她们就是南京这个城市一样古老的秦淮河女人的传说。(莎士比亚)。
那天,他们敲着所有人认为能带来庇护的教堂大门,遭到断然拒绝后,越过围墙进入肮脏的地下室,乱喷胭脂粉的气息。
与此不同,教堂上层住着十几名幼稚的教会学生。他们虽然蓬乱的头发和沾满污垢的脸,但仍然掩盖不了身体的青春气息。隐藏在他们稚嫩外表下的是热血沸腾的心和第一次一样像雪一样干净的灵魂。(莎士比亚)。
女子饱经沧桑后,学生们含苞欲放。你不了解我,但我了解你。
一个热血少女用尽全力表达了对这个不速之客的厌恶。他们的话充满轻蔑,眼神中充满厌恶,甚至为了不共用洗手间而大吵了一架。直到日本人的枪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教堂响起,针锋相对的女人和学生们开始不断结缘。
01
秦桧妓女,他们本来就是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
他们创造了世俗来玩,但没有被世俗主流认可。他们风姿百态,摇摆不定,但总是受到世俗主流的审判和道德的仲裁。但是作为活着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面对传统正义和道德的枷锁,他们只能凄凉地在红尘中游走,以朴素颓废的生活方式,无声地表达对世俗的反抗。(莎士比亚)正义。
在《少年中国说》中曾说过,少年智慧是国志,少年部是国父,少年强是国强,少年进步是国进步。
作为世俗主流的艰难群体,女生们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这些能以一步之差出城的教官,要为女生牺牲自己的生命,改变学生逃避的机会。
e/f4643c54e843403b9c524e26ffd01da1?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4" width="640" height="320"/>学生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新生和未来,更是传统世俗认可和保护的群体。
当这样两个极端的群体凑在一起,势必会产生碰撞与摩擦。
学生和世俗一样,看不惯她们的浪荡风尘;
她们的内心却住着一个个学生模样的自己。
但遗憾的是,没有人会扒开世俗的外衣去看内在的心灵。
直到教堂的宁静被一记枪声打破,她们为学生留了入地窖的门,而学生为了保护她们选择了在地窖门口引开敌人。
这一刻,她们和“她们”的心灵才慢慢敞开,世俗的外衣也在彼此帮扶中开始褪下。
02
边缘意味着孤独,孤独催生反抗。
记得第一次读《人间失格》的时候,我对太宰治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不是很能理解,甚至觉得晦涩难懂,有些矫情。
可细品之下,才懂得一个边缘人不被世俗理解和接受的孤独。
在影片中,同样身处社会底层不被接纳的“秦淮女们”,担受着千百年来人人唾弃的娼妓之名,忍受着不为人知的孤独与煎熬。
而与太宰治不一样的是,她们明白“面对孤独,只有两条路可走:消亡或反抗”。
而突如其来打破教堂宁静的日本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恰好给了她们一个反抗的机会。
当女学生们被发现,并且被要求参加日本人的庆功宴时。躲在地窖侥幸逃过一劫的秦淮女们站了出来。
她们劝下了相约跳楼的女学生,决定舍弃自我,代替学生们被送进日本军营。
谁都知道这一去意味着什么,包括懵懵懂懂的女学生们。可她们还是义无反顾地笑着说“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我们今天就去改一改这自古以来的骂名”。
若非孤独到极致,谁会选择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反抗呢?若非心中藏有大义,又有谁会明知是火坑,还依旧往里跳呢?
她们想要的,也不过是最初那个她们想成为的人罢了。
当她们剪去长发,褪下一身华服,裹上裹胸,穿上学生装时。个个欢呼雀跃,热泪盈眶,那也是她们曾经想要拥有的人生啊。
当她们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郑重交托时,这一刻,更是心与心的交融,世俗与边缘的相通。
人人生而平等,可世俗终究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但它能分开表面的尘世浮华,却分不开人性极致的美好。
感悟二:偏见是一座大山,懂得自我救赎,就能开山破石。如果命运要你像一只蝼蚁一样活着,那也要做那只可以撼动大象的蝼蚁
《魔童哪吒》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偏见是一座大山,任凭你怎么努力都搬不动它。
以前,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可看完“十三钗”后,我才明白:偏见确实是一座大山,但懂得自我救赎,就能将它击得粉碎。
影片的前半部分,书娟是这样评价她们的:
- 她们一来,就把地窖占了。我记得那里又脏又乱,她们只用了一会儿功夫,就把秦淮河拖到那里了,连香水胭脂的味道,好像也被她们带来了。
- 在我印象中,这群女人头一回凑到面前时,就是这副衣衫不整的放荡样子,一点儿也不像传说中的那么优雅。
此刻,在世俗主流的正义和道德的教导下,书娟和其他人有着一样的认知和偏见。
在这群学生眼里:妓女都是不要脸的,肮脏的人。她们会破坏别人的家庭,搔首弄姿,卖弄自我,没有羞耻心。
她们就如同又脏又乱的地窖一般,让人鄙夷唾弃。
但影片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对她们的态度却是这样的:
- 这个小兵,一直躲在地窖里,都是这些女人照料的。其实,这些钓鱼巷的,心也不坏。
- 她们去了,日本人会怎么对她们?会打她们吗?会撕她们衣服吗?
彼时,学生们已然接受了这群曾经无比厌恶的女人。
而除了学生们,影片中还有一个主要人物约翰,他对“秦淮河女人们”的态度也有着很大的变化。
前半段约翰是这样的:
- 跟她们打情骂俏,调情。甚至还在约好见面的晚上,事先准备好钱。此时,走肾。
后半段约翰是这样的:
- 她们很坚强,勇敢,细腻。她们最了解什么是爱和恨,就算对付魔鬼,也轻而易举,她们有着永恒的力量和美。彼时,走心。
从一开始,所有周遭人都把最难听的字眼,最轻视的态度,用在她们身上;到后来所有的高贵字眼都不足以形容她们的伟大。
这一360度的大转弯,她们是如何让人做到的呢?
同样是面对世俗的偏见和鄙夷,为什么申公豹和“秦淮河女人”有着不同的结局呢?
看完影片你就会明白:申公豹面对偏见,选择了破罐子破摔。而“秦淮河女人”面对偏见和世俗,并没有就此轻贱自己,其中以赵玉墨最为明显。
偏见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懂得自我救赎,才能赢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段精彩对白: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逐名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
赵玉墨幼时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显赫一时。赌鬼父亲败光家产后把她卖给堂叔抵债,而后又被堂婶卖入花船,从此流落风尘。
她本来会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她如一只蝼蚁般活着。但她却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如一只蝼蚁般渺小而摒弃尊严,放弃自我。
即使身处风尘乱世,她也没有被生活磨平棱角。
- 幼时学过的英语她不曾荒废,
- 身处动荡时局,她做事依旧有规有矩,试图为姐妹们谋得一条生路,
- 日本人打进教堂时,不允许关地窖门,要等学生们进来,
- 学生被迫前往庆功宴唱歌时,第一个想到要牺牲自己替换一个。
她用自己所有的努力,维持着那仅存的骄傲和尊严。
记得张国立在出演过电影《一九四二》后,曾说:一个饥饿的人,是没有尊严的。饥饿的人,首先要保证的是生存,人的本能是刻在骨子里的。
面对饥饿,人尚且会出卖自我,变得没有尊严。而面对坎坷的命运,几十年的红尘生活,她依旧保有着自己的尊严和良善。
这,是人性的极致伟大。更是打破偏见,获得救赎的唯一途径。她虽是一只蝼蚁,却有着撼动大象的底气。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诋毁和打击。
但我们绝不能因此一蹶不振,随波逐流,成为被体制化的人。
没有人会相信和帮助一个自我放弃的人。
面对所有生活的不如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自己救赎。
感悟三:因为感同身受,所以给你救赎热望。人性之光,源于爱,也在爱里延续
此时已莺飞草长爱的人正在路上
我知他风雨兼程途经日暮不赏
穿越人海只为与你相拥
此刻已皓月当空爱的人手捧星光
我知他乘风破浪去了黑暗一趟
感同身受给你救赎热望
一首《世界美好与你环环相扣》,唱出了一切美好皆因去黑暗走了一遭,所以感同身受。一曲金陵悲歌同样谱写出了“一切救赎热望,皆因感同身受”。
01
记得那个年仅十五岁却惨遭日本人暴力奸杀的豆蔻吗?名为豆蔻,却陨于豆蔻年华。
她是在去取琵琶弦的路上出事的,身边还有一团浸满血的丝弦。
很多人会觉得她为了一个萍水相逢的蒲生,做这一切不值得。但她肯为了一团丝弦,舍弃生命,那在她心里,这一切必然是值得的。
从见到蒲生的第一眼,她就喜欢上了这个还是孩子的小兵。因为蒲生很像她的弟弟。
她无微不至的照料着蒲生,想着以后可以跟他回家种田,或是弹弹琵琶,一起要饭都行。但蒲生还是因为伤势得不到救治离开了。
为了能好好的弹一曲,送蒲生走。豆蔻偷溜回了危机四伏的翠禧楼寻找琴弦。
对别人来说,只是一首曲子而已。但对豆蔻来说,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即可以说是为了弹一首曲子给蒲生听,更可以说是为了弹一首曲子给自己的弟弟听。
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如果爱没有停留的地方,也就无法延续下去。
小小的豆蔻把自己对弟弟的爱,寄托在了蒲生的身上,让这份爱有了归宿,不再孤独流浪。
虽然豆蔻不幸离开了,但那份浓浓的爱意却浓缩在了那一团琴弦里。
虽然我们无法得知那一团琴弦最终会去往何处,流落于谁的手上。但我们能知道的是,不管它去向哪里,都会带着一段故事,带着一段情,去拥有和谱写更多的故事,让爱因爱而延续。
02
我不能救国家,不能救人民,我只能救我自己了。
这是书娟在成为日本人的帮手之后,对约翰说的话。
当一个人身逢乱世,什么都救不了的时候,只能救自己,这句话确实没错。可本是这场战争局外人的约翰却没有选择自保。
他本是被派来给英格曼神父做殡葬的美国人。面对日本人的恶行,他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安全离开。
但他却留了下来,选择和这群女学生共进退。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明知结局会如何的豆蔻和香兰。
为此他甚至放弃了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离开这个战乱之地的机会。
你说他傻吗?
他不傻。
面对和他死去的女儿一样年纪的女学生,他无法袖手旁观。即使他有可能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也不能心安理得的离开。
为了这群孩子,他成了神父。把自己的胸膛对着日本人的枪口,把满是惊恐和无措的孩子护在了身后。
为了不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痛苦的回忆,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面对未来。他编织着美丽的谎言,告诉孩子们那些姐姐只是替她们去参加聚会,所有她们所担心和害怕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就像叙利亚父亲骗3岁的女儿爆炸是烟花,听到就放声大笑一样。约翰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们仅存的一丝童真。
而这一切,都是他再也无法给予女儿的。
成为神父,因为那群孩子像女儿。
成为殡葬师,因为女儿是他第一个做殡葬的人,离去前曾要求他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对他来说,不论是做神父还是做殡葬师,皆因感同身受。
他对这群女学生的救助和保护,寄托的是自己的哀思。他把所有那些本该为女儿做的事和厚爱,付诸在了身边遇到的人和那群学生身上,这是一种爱的延续,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美好。
其实,人生在世,生命本就无常。
如果那些我们曾经深爱的离开了,再也回不来,我们也不能让爱远走。
03
去,就意味着自己将受尽折磨甚至死亡。
不去,就意味着可能的自由和更好的生活。
可她,却选择了前者。
为什么?
因为感同身受。
曾经的赵玉墨也和这群学生一样,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
可是所有的美好与向往却在十三岁那年被打破。继父糟蹋了她,在她如学生们一样的年纪时。
曾经去黑暗里走过一遭,那种从天堂跌入地狱的痛苦,她比任何人都要清楚明了。她的人生已经成了一个悲剧,她不想更多和她一样的悲剧发生。
有人说过,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到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秦淮河女人”代替学生步入了黑暗,对于学生来说,她们是救赎者,给予自己希望和未来的人;
而对于她们来说,这场步入黑暗的旅程,保住了她们心目中想要成为的女学生的美好。
这于她们而言,才是真正有情有义的一件事。
生于乱世,囿于红尘,困于命运。
虽然她们没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但那些学生将带着她们的那一份儿,更好的活下去。这,是一种更加美好的爱的延续。
小结:
因为感同身受,所给予的救赎热望。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给了他人救赎,却原来,被拯救的往往是自己。
在极致的环境中,凸显的人性之光不仅饱含深情,更让爱在爱里无限延续。
结语
《我和我的祖国》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二十八年革命,两千万人的牺牲,换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
一场革命,千千万人牺牲。可歌可泣的故事数都数不过来。
一部《金陵十三钗》,犹如管中窥豹,我们所窥见的残酷与伟大不过一斑而已。因为曾经的伟大与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安定。
虽然我们不会再经历那般残酷的过往,但也不能泯灭了人性的光芒,让爱无处安放。
1.《【金陵十三钗香兰】《金陵十三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金陵十三钗香兰】《金陵十三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829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