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非乐】听着雨读论语读一篇。

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学习阅读《论语》,但好的不均匀。所谓的人也不是用心解释的。他们学得不好,但100年前学到了所谓大师们的恶意,对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没有敬畏之心。(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读者》)每当那个时候,我都会想起李中川教授在一个视频讲座上取笑孔子时的那张卑陋的脸。浑身不舒服!而且,北京大学一位名叫李英的教授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建树,但对《论语》的理解充满了主观臆断和偏见。好像自己是指点江山的那个人。比中天还卑鄙!这些人仍然沉浸在从新文化运动到文革对留学的态度中!东汉王忠对《论语》充满偏见。明朝的李涛更是反驳《论语》是没有用的。但是历来对这些《论语》的批评并没有让《论语》黯然失色,而是激发了《论语》的生命力,与其他经典著作一起创造了巨大的中华文明!

其他经典著作也应该有选择的学习,这里的重点是《论语》。那么,《论语》的学习该如何选择呢?读!读得多!有条件或兴趣的人可以背诵。《论语》只是历代学生启蒙的阅读,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儿童启蒙的阅读,因此不值得我们年轻人和成年人阅读。不!就像我们在小学、中学、高中背诵的诗和文章一样,长大后仍然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高中名言)古代儿童阅读《论语》,重点是背诵,随着他们的成长,我们逐渐理解其中的道理,但我们现在可以通过阅读《论语》来理解其中的道理!现在在解释很多《论语》讲座和视频,有的很好,有的简直是不知道的云,所以在看讲座和解释的时候,不能认为像解说书一样热闹。一定有选择的余地!可以参考杨伯俊老师的《论语集注》、钱穆老师的《论语新解》、鲍鹏山老师的相关作品、南怀瑾老师、傅培英老师的作品。当然,有很多好作品可供我们参考,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下面请自行解释《论语》的学史,希望对想学习《论语》的朋友有帮助。不足之处恳请朋友们指出。

学着写一篇

3011儿子说:“学习和学习的时候,也不说和平吗?朋友从远方来,果然不快乐吗?人不知道也不着急,不是君子吗?”

孔子说。“经常回顾和应用学到的东西不是很开心吗?从外地(别国)来朋友不也很开心吗?即使别人不理解你,你也不生气,也不记仇,这不是君子所为吗?”

朱子:说吧,悦,一样的。用语言学习它也是一种效果。人性都觉得善有善终,嗅觉者对先觉者的所作所为会有效果,可以先善后初。湿,新首都也会飞。学习它是无穷无尽的。比如鸟的数量飞走了。(西方谚语)说吧,喜意。学习又常熟,学者就熟,中心就高兴,其进取心已经不能继续了。(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学生)程子说:“学习、再学习。再想的时候,贾正在联系,还说。”又说:“秀才,也要行。预习的时候,学者在我里面,所以这样说。“谢某说:“习习者有时不学习。坐得像尸体,也坐得习惯。站在一起马上就习惯了。“朋友,同类也是。从远方来的人,近处的人能知道。程子曰:“善者人,而信者,故可乐。”又说:“心里说,主向外发散。“含着怒气。”君子,圣德的名字。尹某说:“学学自己,知道人吗,知道有什么事吗?程子说:“愿意给人,但不无聊,无聊就是所谓的绅士。”吴伟和人,以及快乐是温顺容易的,而不善良的人却逆来顺受,困难重重。因此,有德者可以。(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幸福》)但之所以成为美德,是因为学习的精锐,学习的成熟,说话深沉,没完没了。(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学习》)程子说:“音乐可以在说话后获得,但非音乐不足以说君子。单击

今天人们读书大多数是浏览性质的,不会多看两遍,看了就忘得差不多了,无法理解和运用。有些重要的知识需要经常阅读和理解。只有确实阅读和记忆,才能有更深的理解,才能展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所谓的温故,可以知道新的东西。(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知识)。这些都符合记忆规律,至今仍值得学习和应用。

外地别国来朋友见面聊天,那个时代没有网络和现代化的通信,外面的很多信息都是通过远方来的朋友获得的,久别、相识、未见面的朋友聚在一起也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吗?(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朋友)这里说的朋友必须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硬币正反两方面不同。人们不理解你的时候,就像一个人只看到硬币的一面,但确信硬币就是那样的,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你。(萧伯纳,硬币名言)君子知道一个人知道的限度,所以不是曲解自己而愤怒或怨恨,这就是君子。小人倒是那样。

3012有个儿子。“他为人也有孝心,犯法者很少。犯了不好的罪行,还没有好的闹事者。君子武本,本立投生。孝道,那是慈悲的根本!单击

译文:“孝顺父母、尊敬哥哥、喜欢得罪长辈的人很少。没有人不喜欢得罪长辈,喜欢造反。(没有这样的人。) (句:家族谚语)君子专心于根本事物的把戏,从根本上成立,对是非曲直的判断有自己的标准。(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孝顺父母,孝敬哥哥,这才是路人的根本!”

朱子:我有儿子,孔子弟子,

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悌,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做乱也。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与者,疑词,谦退不敢质言也。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人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若(前518年-前458年),字子有,汉族,鲁国人(今山东肥城市人)。唐玄宗尊之为“汴伯”,宋真宗加封为“平阴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有子”。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

孟子谓孔子殁后,子夏、子张、子游以为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以为不可(详见《孟子·滕文公上》)。有若过世之后,鲁悼公曾前往吊唁,足见其为同门及鲁人之所重。


30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夫子说:“(用)花言巧语(来颠倒是非),(用)看起来很真诚的媚态(来苟同被取悦者的好恶),这样的人是很少会心存仁的。”

朱子: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这里,孔子对于巧言令色者是有所指的。就像当今社会,上位者即使得个感冒,下位者也会大包小包的拿些东西去看望之,对上位者百般的关切,实则口是心非。(当然也有天生奴性的人,即使做起这样的事情来,也觉得很正常。)作谄媚状意不在其身体之健康,而在其手中之权利。在以上场景中下位者用“巧言令色,足恭”来描述是再确切不过的。


30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做过的事):为别人做事,而不尽心竭力了吗?与朋友的交往诚心实意了吗?(先生)传授给自己的知识回顾温习了吗?”

朱子: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且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岂可不尽心乎!”

看似很简单的几句话,做起来是很难得。整篇论语的言论都有一个底线:道德底线,或者是做人的底线,在这个底线的基础上来践行的。所以,阅读和理解的人,如果不是按照这个底线,而是他自己的底线来理解的话,不同底线的人,就会解读出不一样的意思来。譬如做事或为官,首先要先去做好、完成自己份内的事,然后再去考虑报酬。今人多不是考虑自己的工作做好了没有?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薪水,而是一味地考虑自己应该获得多少报酬,却不去反省自己工作做得怎么样。其次,所谓的信,并不是毫无原则的承诺,与朋友的交往要遵从“无害第三方”基础上的“信”,一旦“信”是建立在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这样的“信”也是害人害己的,正所谓“好信而不好学,其弊也贼”,是那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础上的“信”。再次,“传不习乎”四个字,能够坚持这样做下去的人真的是太少了,都知道“温故而知新”,而能够做到的却不多,现在好多人在中年拥有的知识量不及初中高中时知识量的一半。

曾子(前505-前435),名曾参(zēng 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跟从孔子学习10年,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曾参一生都在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治学的目标,其自省、慎独的性格,孝悌为本的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即便是在科学极度发达,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现今社会,仍具有极其宝贵的借鉴作用和现实价值,为当今建立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具体的范本。


30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夫子说:“(即使)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也要)用心做事(谨慎的发布政令)以取信于民,节俭财用且爱护民众,选择合适的时节征调民众服劳役。”

朱子:道,治也。千乘,诸侯之国,其地可出兵车千乘者也。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于民也。时,谓农隙之时,言治国之要在此五者,亦务本之意也。程子曰:“此言至浅,然当时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国矣。圣人言虽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至,尧舜之治亦不过此。若常人之言近,则浅近而已矣。”杨氏曰:“上不敬则下慢,不信则下疑,下慢而疑,事不立矣。敬事而信,以身先之也。《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然使之不以其时,则力本者不获自尽,虽有爱人之心,而人不被其泽矣。然此特论其所存而已,未及为政也。苟无是心,则虽有政,不行焉。”胡氏曰:“凡此数者,又皆以敬为主。”愚谓五者反复相因,各有次第,读者宜细推之。

千乘之国 qiānnshèngzhīguó

“乘”指古代军队的基本单位。每乘兵车有四匹马拉,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战车越多意味着军事势力越大

春秋时期礼制是这样的:天子六军,每军千乘,共六千乘;大国三军;中国两军;小国一军。所以说,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0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夫子说:“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并且诚实守信,对大家充满爱心并亲近仁德之人,这些都做好了,如果还有精力,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作品。”

朱子: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泛,广也。众,谓众人。亲,近也。仁,谓仁者。余力,犹言暇日。以,用也。文,谓《诗》、《书》六艺之文。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孔子的这些话,就像是一首精美的诗,读起来韵味无穷,而翻译过来总是感觉不能达其意。

弟子在这里也是泛指,并不仅仅是学生或是青少年,泛指众人,入则孝出则悌,不会因为年长而不为,所以,应为泛指。

首先是孝、仁,然后才会是学文。德行为本,学文次之。


30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贤人之贤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事奉君主(有道之君)能够舍弃自己的性命,与朋友的交往能够诚实守信,(这些都做到了)虽然他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朱子: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友诚也。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为动词,学习仿效;第二个贤为名词,贤达之人;色,喜怒哀乐状,或恭或狎亵状;易色,改变自己的(脸色)态度。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30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夫子说:“君子自己的言行不端庄则没有威信;(君子自己的言行不端庄,心就会放荡,学习的时候就会敷衍了事,)所学的东西就会不牢固。(在家孝敬父母,遵从兄长,在外)与人谋事要忠诚,与朋友的交往要守信,没有朋友不像自己一样(行为端庄,忠诚守信),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朱子: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程子曰:“人道唯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勿,亦禁止之辞。惮,畏难也。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程子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

学则不固:所学不坚固、不牢固。有的解释为:学习了就不会固执。见解独特!

夫子曾说:“过而不改,是为过也。”有了过错而不加以改正,那就真的是过错了。夫子曾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而不是某些人总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过错,一瞒再瞒,文过饰非,而不思改正。


30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对于父母的丧事能尽其礼尽其哀,对于祖先的祭奠能尽其敬尽其诚,社会风气就会归于醇厚了。”

朱子: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以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以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有解:谨慎的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的追怀祭祀历代祖先,能够这样,民风就会逐渐归于忠厚淳朴了。

德化而民近礼,形成一种好的社会风气!草化则民德近荒,忘其道而好邪径!


30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夫子到每一个国家之后,一定会了解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问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他的和厚、易直、庄敬、节制、谦逊而得到的,老师获得这些的方法,是不是有别于别人求得各国政事的方法?”

陈亢(约公元前508——前430)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字“子亢”,春秋时顿子国(今项城市南顿镇)人。他十八岁入孔门,后随孔子到卫国(今河南滑县、濮阳一带),以儒士身份,留在卫国做了官。河南郡志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陈亢同时被赠封为“南顿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陈亢被陪祀于孔庙。

陈子禽应该是自陈国迁移到齐国的陈姓族裔的子弟,比较有名的故事便是其兄陈子车仕于齐,而后居卫死而葬发生的故事。“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日:“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汉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汉族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论语》中对子贡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30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夫子说:“评价一个人,要看他父亲活着时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他的行为表现,(守孝)三年不去改变他父亲的为人之道,应该算是孝子了。”

父不见得都是慈父,还有恶父,如果是恶父守其道三年,那不是坏了吗?三年无改父之道,重点说的是孝道,父在的时候作为儿子没有自己独立的意志,行为总会被父亲所影响,但是他的志向是可以知道的。父亲去世后,父亲所强加的影响没有了,就会看到他所行的善恶。虽然,却能守三年之丧,可以称其为孝了。不然,所行虽善亦不可以称为孝。

如以前所说,孔夫子很多话,都是建立在人能遵守基本社会道德规范之基础上的。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还可以这样理解:其三年没有改变在父亲活着的时候立下的志向。我感觉这样理解更好一点。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小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30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节的应用,做到恰到好处最可贵,先王的治国之道中,礼节的应用是最完美的,无论小事大事都依循礼的规定。有些事情按着礼的规定行不通的时候,为了和顺而和顺,没有按照礼的规定来处置,这样做也是不可以的。

朱子: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范氏曰: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


30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与人约信接近于道义的时候,所说的话才能够兑现。恭谦待人接近于礼节标准的时候,就会避免耻辱(恭谦不够则失礼,过则自辱)。(自己)出现变故的时候,也不会放弃对亲人的关爱,这样的人也是可以值得尊敬和奉效的。”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一句,

有解:1、施恩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

2、凭借亲近的人,就有了依靠。

3、依靠的人中没有抛弃可亲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4、结婚的对象是有点亲戚关系的,这样也值得我们尊敬。

总的感觉,都有些牵强。

朱子:言约信而和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乃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30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

夫子说:“君子在饮食方面不苛求足饱,在起居方面不苛求安适,做事敏捷(干净利索),说话要谨慎,接近(请教)有道德修养的人,并能够以此为镜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样的君子)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朱子: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30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卑屈奉承,富有而不骄奢,这样的人您认为怎么样?”夫子说:“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而很乐观,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子贡说:“像诗经上说的:切磋骨器,雕琢研磨玉器一样,讲的是这个意思吧?”夫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会预知到未来了。”


朱子:往者,其所已言者;来者,其所未言者。此章问答,其浅深高下,固不待辩说而明矣。然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至,亦不可鹜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


30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夫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而是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尹氏: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辩,故以为患也。

1.《【非乐】听着雨读论语读一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非乐】听着雨读论语读一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835586.html

上一篇

【时慧宝】独立而特别的你就是今天的“菊花系少女”

下一篇

【白小曼】她一生只拍了两部作品,红到一部三级,只有19岁,但自杀了。

【非乐】喝酒的艺术家-遇见酒

【非乐】喝酒的艺术家-遇见酒

非乐相关介绍,除夕全家团聚,是多么幸福的日子,但我~!只有自己。但是上帝对我来说并不薄。在同学会上遇见了她。她酒很豪放,凉爽,热情~真的在女人中猛飞!笑谈中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心里喃喃自语!酒后,消息来了,这阴差阳错...

【非乐】上海栖和飞乐国际战略合作合同记者招待会成功举行。

【非乐】上海栖和飞乐国际战略合作合同记者招待会成功举行。

非乐相关介绍,2021年4月29日,上海水产养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水产养殖教育”)与非乐国际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非乐国际”)战略合作签约式记者招待会在北京金陵酒店成功举行。 SEG...

【非乐】兴天下的利益除了天下之年外,主张墨子节用、节长、非乐

【非乐】兴天下的利益除了天下之年外,主张墨子节用、节长、非乐

非乐相关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贵族奢侈极欲。收集金银宝石,创造了奇异的宝石玉、珍奇的鸟兽、狗马、衣服彩绣、杨花洞雕刻、宫室华丽华丽、无节制地登船、兵器的规格和数量。礼节繁琐,陷入性恶。 统治贵族不仅出生后,服务也...

孟非乐嘉 和孟非“黄金搭档”的乐嘉,究竟做了什么,到了现在这个地步?

  • 孟非乐嘉 和孟非“黄金搭档”的乐嘉,究竟做了什么,到了现在这个地步?
  • 孟非乐嘉 和孟非“黄金搭档”的乐嘉,究竟做了什么,到了现在这个地步?
  • 孟非乐嘉 和孟非“黄金搭档”的乐嘉,究竟做了什么,到了现在这个地步?

孟非乐嘉 孟非乐嘉什么关系 孟非乐嘉动手事件始末

  • 孟非乐嘉 孟非乐嘉什么关系 孟非乐嘉动手事件始末
  • 孟非乐嘉 孟非乐嘉什么关系 孟非乐嘉动手事件始末
  • 孟非乐嘉 孟非乐嘉什么关系 孟非乐嘉动手事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