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
贫富真的会遗传吗?
婚姻真的能改变生命吗?
7岁的时候能见到老人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
在BBC每7年拍摄一次的纪录片中,
可以窥见整个豹。
而这部伟大的纪录片系列
真的让我在1800分钟内看完了14段人生
其中
七个非常有趣的“生活真相”
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英国人也说,“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几乎和“七岁看老”是同一个意思。
一个人的出生家庭、成长环境,真的决定了人的一生吗?
为了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一部堪称神作的史上最伟大纪录片《人生七年》诞生了——这里的“最伟大”,是英国第四台的权威评选结果。
纪录片在1964年推出第一部,
拍摄对象是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孩子,
关注他们的家庭、教育、生活,
和对未来婚姻、事业的展望;
此后每七年回访一次,
每一部的片名就叫《7 up》《14up》《21up》
……以此类推。
今年6月,这部一拍就是半个世纪的作品,
更新到了第9集。
当年的孩子们,现在63岁,
有的人已经离世。
在豆瓣上,这套纪录片
每一集都超过9分!
最新的这集,
直接飙到惊人的9.7!
就像下面这张图里的三位拍摄者,
手举着当年第一次参加拍摄的样子。
当鹤发与童颜
在镜头前猝不及防地重叠,
每一个过往的七年不断闪回,
一幕幕的失去和拥有、升华与坍缩,
看在那些正在经历28岁、35岁和42岁的人眼里,
心情尤其复杂难以名状。
外媒评价,
在半个世纪的真实人生记录面前,
“所有的真人秀都显得如此小儿科。”
豆瓣网友也同样给出了清一色的满分好评。
“《人生七年》是最赤裸最温柔的人类观察。”
“看这部总是眼里常含泪水。”
“要是没有从头看到尾,就真信了公众号里那些阶级固化的鬼话。”
“和社会学完美结合,几十年磨一剑,精品流芳。这才是真正的纪录片。”
家庭、教育、婚姻、理想、
健康、心理、金钱观……
这部纪录片几乎囊括了
关于一个孩子一生成长的所有秘密!
每点开新的一集,看到又一个七年
如何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留下痕迹,
都是一次无可言说的震撼。
看完问问自己:
7年后,我将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家孩子的人生路又将走向何方?
太多的劝诫、预言和警示,
都已经浓缩在了
这1800分钟里的14种人生。
让我们一起一一解析
7个人生真相!
1
贫富真的会遗传吗?
教育真的能改命吗?
《人生七年》的拍摄初衷是立场先行,
导演其实想验证“富人仍富,穷人愈穷”,
进而批判英国社会已经日益明显的阶层问题。
所以,14个拍摄对象的选择
也经过了精心的背景布局。
如下图所示,
4个女孩、10个男孩的家庭背景,
从上到下分别是
5个富裕家庭,2个中产家庭,4个工人家庭,
还有2个来自孤儿院、1个来自农村家庭
56年过去了,这些孩子和他们的下一代,跳出了他们原本被框定的出身了吗?
首先,“富人仍富”这一点,
63年过去了,确实如此。
以John、Andrew和Charles的“三剑客”为代表,富家子弟从小最经典的画面就是下面这一幕。。。
画面中间是7岁的Andrew,他带着一脸小少爷的骄矜,说平时看《金融时报》,关心股票信息。(后来他在14岁的时候承认,小时候装X过头,喜欢研究股票根本就是吹牛的,哈哈。也是很可爱了。)
富人家庭的John、Andrew和Charles(从左至右)
7岁,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以后要读牛津、剑桥和圣三一堂,显然,这是父母早早就给他们做好的人生规划。
后来的人生里,这些目标真的都实现了——名校毕业后,三人都从事着世人眼中最光鲜靓丽的工作。
John成为了王室法律顾问:
Andrew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四十岁那年跳槽进了跨国公司做高管:
Charles在21岁那年就退出了拍摄,但纪录片仍然告诉我们,他后来成为了BBC的一个制片人。这是他28岁时候的照片:
除了原本就出身上层的五个孩子之外,
而其他阶层的孩子是否突破了自己的阶层呢?
答案是——
实现逆袭并不容易,
但成功者依然存在!
在这群孩子里,
成功改变自己命运的概率是九分之一:
这个九分之一,
就是从小在农场长大的Nick
他后来考上牛津、
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核物理,
标准的“教育改变人生”逆袭路线!
7岁的Nick,每天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学:
14岁的Nick,我们几乎看不清他长成了什么样,因为他戴着厚厚的眼镜,总是把脑袋埋起来回避镜头,内向极了。
但是,21岁那年,男大十八变!
害羞的农村孩子Nick,
变成了所有人里最自信、潇洒的小伙,
气质、谈吐、举止,全面蜕变!
这一年,他正在牛津大学就读物理系 ↓
28岁的Nick,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潜心研究核物理,身上是满满的精英范。
这是Nick 35岁时候的样子: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教育的“整容”功效吧。
而Nick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一切改变的开始,
源于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绘本,
加上Nick从小在农场长大,
对自然万物、天空星辰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他被点燃了对科学的兴趣。
一个火种,在他的心中被点燃了!
老师热情地鼓励他说:
“你平时那么爱看书,
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
不经意的话语,
让Nick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从此越发痴迷于科技类的书籍。
他说,正是这位老师的引导,
促使他进入了科学的大门。
(此处再次说明好老师的重要性)
当然,精英的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生老病死,依然是人生必经的主题。
40岁,Nick 和前妻因为双方都要拼事业而离婚;
50岁,Nick 的科研项目陷入瓶颈;
60岁,Nick 被查出罹患喉癌。
Nick的神情中多了一丝忧虑,但他还是继续在给学生们上课;对着镜头谈及特朗普,谈及自己的牛津校友特蕾莎·梅,Nick依然见解犀利。
而其余的孩子,尽管谈不上实现阶层跃迁,但大多数人都做到了“比原本过得好一些”,生活水平往上走的同时,子孙辈的教育层次,也都在显著提升。
比如没有读过大学的工薪家庭女孩Sue,
如今是伦敦大学玛丽学院法学系的行政主管;
比如15岁就辍学的Tony,
开了一辈子出租车,
但早就有能力给家庭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
每年去西班牙度假;
还有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Paul,
小时候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大学”,
但如今,他的女儿是全家族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
所以,即便是在英国这样一个国家
贵族体系尚有遗存、社会流动程度最低,
大多数人无法实现阶层的迁跃,
但「教育」依然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
在英国尚且如此,
更不用说发展飞速中的中国,
很多留学生纷纷回国就业,
现在很多精英孩子甚至都未必出国留学,
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
而人生逆袭的关键,
教育,真的还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2
“一个人的体重
和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
在63Up中,一个有趣的事实是——
一个人的出身阶层并不写在他的基因里,
但富人、中产家庭的孩子,
和平民家庭的孩子之间,
却有着明显的体型差距:
生活质量越高,体型越苗条?真的是这样!
7岁的时候,
这帮外国小孩个个都是小可爱。
甚至让人怀疑,导演是不是颜控?
14岁、21岁、28岁,
除了看上去明显要比亚洲的同龄人成熟太多,
也都是帅的帅,美的美。
下面这张图,是这14个孩子21岁时的大合照 ↓
一过30岁,画风巨变!
片子里过半的女性(不光是参与拍摄的四位女性,还有十位男性的另一半们)都像约好了一样,身材走形得相当厉害。
就像工薪家庭出身的三个女孩Jackie、Lynn和Sue,从七年一次的合影中可以看出,她们的身材发福程度和年龄增长呈明显正比:
如果说女性的身材变化大多受到了怀孕、生产的影响,那么男性呢?
只能说,他们最终验证了那一句“成年人的世界,除了容易变胖和变秃,没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
工薪家庭的Tony和他的妻子,此时42岁:
孤儿院长大的Paul和他的妻子,这时也是42岁:
和他们相比,富人及中产家庭的那几位,明显要瘦三圈。
从小看《金融时报》的Andrew和他的妻子:
皇家律师John和他的妻子,妻子是前保加利亚大使之女,非常有气质:
白富美Suzy和她的律师丈夫,
此时Suzy已经49岁了,
也生过三个孩子,身材却依然苗条:
还有中产家庭出身的Peter,因为在28岁那年抨击英国政府,不堪舆论压力退出了录制;56岁再回来,正经工作是公务员,业余和妻子组乐队、写小说,还是那副修长的身材,标准的迷人大叔!
可见,社会精英们在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要远远强于其他人。我们看到的只是每个人身材的不同,背后起作用的,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自律精神。
那些在生活中可以抵抗贪食和睡懒觉的人,自然也可以在工作、学习时比别人更多一分勤勉。
早在21岁的时候,John就曾对着镜头“控诉”:
7岁和14岁的两集,看上去像是我们富人家的孩子仅仅凭借小时候的规划,七年后愿望理所应当就实现了。而我们如何废寝忘食、埋身书海,观众们都看不到。
John绝不是在得便宜卖乖。
直到56岁的时候,这个骄傲的孩子才在镜头前透露:其实,父亲早在他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向来养尊处优的母亲,不得不非常辛苦地工作,才能支撑起这个家。他能读牛津,靠的是奖学金。
明明家道中落,却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一路成长,这背后必然有着坚实的自强、自律精神在支撑吧。
无独有偶。从小时看《金融时报》的Andrew,也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生活细节——28岁那年,他娶了普通家庭的约克郡少女Jane为妻,两人在乡下买了一座200年历史的荒废谷仓,在此后的三十几年里,他们一直都在坚持打理这座“世外桃源”。
谷仓最早的样子 ↓
14年后 ↓
28年后 ↓
Andrew 63岁,现在谷仓长这样 ↓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种水滴石穿的毅力,绝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看似性格温吞的Andrew,做了20年律所合伙人,40岁转行进跨国公司担任高管,又在之后的大公司并购风波中保住了自己的位子。
虽然这些职场风云在纪录片里只是一两句话轻轻带过,但背后的凶险可想而知。
他只是语调平静地总结:我不喜欢放弃。
人人都只看到了,
精英家庭孩子与生俱来的优越生活品质
和教育资源,
但其实,懂得自我约束、自律自强,
才是精英家庭教育所赋予他们更好的礼物。
3
孩子的数量,决定生活的质量?
孩子的数量,也是体重之外,又一个有意思的数字:纪录片中的社会精英和中产阶级们,不多不少,基本只生两个孩子。
Andrew从小是独生子,看到两个儿子玩在一起,才知道他们有多开心;
上层家庭出身、牛津毕业、毕生投入普及教育和公益事业的Bruce,四十几岁才结婚,也有两个儿子;
从农村逆袭成核物理学家的Nick,在35岁时经历离婚,和前妻育有一子,加上后一任妻子和前夫的孩子,新家庭的组成还是有两个孩子。
拥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在优生优养子女之外,也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人生、规划理想,他们的孩子也大多按部就班地上学、做着体面高薪的工作。
而那些不到二十岁就早早结婚的人,他们往往会生三到五个孩子,拥有两段婚姻甚至更多,因为年轻时候的冲动,导致孩子无序地出生。
孤儿院长大的Symon,28岁时就有了5个孩子。
63岁时,Symon已经有了十个孙辈。
当然,大家庭有大家庭的快乐,谁会不为自己的孩子们自豪呢?
尤其是自小在孤儿院长大的Symon,他最骄傲的事情,就是让孩子们拥有了自己不曾拥有的财富:一个父亲。
但不可否认,因为有那么多的子孙要照顾,Symon一家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他的妻子说:我累坏了。
我们不是说一个“完美”的家庭公式,
就必须是一对父母加上两个孩子;
但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得以保障,为了给每个孩子高品质的关注、陪伴和教养,“量力而行”四个字,每对负责任的爸妈都应当牢记心头。
4
教育改变命运
爸妈教育方式才决定命运
《人生七年》里,所有的孩子都承认,教育对人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那些从小有着清晰的人生规划,一路实现目标的富人家孩子,最早意识到这点。
Andrew 21岁时就说,“你无法确定能留给孩子多少物质财产,但是至少你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良好的教育,那是任何人都无法夺取的。”
出身上层社会的Bruce,对教育重要性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他从小就心怀天下,七岁的时候说自己以后要“去非洲,教育那些还没开化的人”:
长大后,他接受精英教育,考进牛津的数学系;但毕业后,他选择去最普通的公立学校当老师,还在28岁那年,跑去孟加拉国支教了一个学期。
他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一个国家的未来,给全人类带来希望。
但是,也有让人意外的“滑铁卢”。出身在优渥的中产家庭、父母都是老师,Neil从小看似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逆向地改变了人生。
7岁的Neil是什么样的呢?活泼爱笑、乐于表达,是所有孩子里最快乐的一个。
他古灵精怪地讲述着击剑游戏,谁被“刺”到,就要夸张地大喊一声:啊~!
放学回家,Neil一路上的脚步总是蹦蹦跳跳的:
听到“有色人种”,Neil不知道在讲黑人,而是脑补了一个魔鬼,长着紫色的脸、红色的眼睛,还有黄色的脚丫。
全片没有第二个小朋友,有着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出色的语言表达。
这样天真烂漫的神情,在Neil14岁的时候消失了。
他进入了综合学校读书,周围有很多孩子都比他更优秀。提及学业压力,他说:“竞争是好的,不然人就会太放松,不够努力。”
嘴上这么说,眼神却是空洞的。与其说Neil积极面对竞争,他更像是在自我催眠。
Neil的父母从小对他期望极高,但正应了那句“期望越高,失望越大”,Neil落榜了,没有考进理想的牛津大学。
这一失利给Neil带来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21岁的Neil,仅仅上了一个学期的大学,就主动辍学,去了工地搬砖!
必须强调的是,没考上牛津,不代表Neil再无出路。他其实考进了阿伯丁大学——这可不是什么“野鸡大学”,而是位列英国五大历史名校之一,仅次于牛津、剑桥、圣安德鲁斯,同时也是全球前1%的顶尖精英大学!
但阿伯丁依然不是牛津。Neil无法接受这一挫败。
七年后,情况甚至变得更糟。28岁的Neil头发变少了,身形佝偻了。他在英国全境流浪,居无定所,沿途搭便车,依靠政府救济金活着。
他患上了精神疾病,没有成家,也不想要下一代。因为他认定,孩子一定会遗传自己的抑郁和颓丧。
居无定所的生活过到42岁,情况终于有所好转。
Neil成为了伦敦周边一个小镇的自由民主党议员,通过开放大学获得了学位。虽然这不足以让他养活自己,但Neil终于有所行动,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看着他作为小镇议员发言的样子,精神状态已经大有改观。
到了63岁,Neil终于开始用一种平静的方式,正面剖析自己过往的大半生。以往每一集中影影绰绰提及、却又没有真正触及根本的“人生失败的原因”,第一次,被摊开在了观众的面前。
Neil说:我不怨恨他们(父母),他们尽力了;不是我故意说得这么残酷,但他们的性格问题,的确给我带来了苦难。
恰恰是这样平静的叙述,更让为人父母的观众感受到了无比强烈的震动:
究竟是什么样性格的父母,会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给精心培养的孩子带来影响一生的苦难?
“我的父亲非常严肃,讳莫如深。他会非常严厉地惩罚我。”
“我的母亲完全不同,她非常情绪化。她热爱艺术,却是一个十足的业余爱好者。她对所有事情都知道一点点,但并没有了解得非常全面。”
缺乏有效的交流,也是长时间存在于Neil和父母之间的一个问题。
Neil的例子是最值得警惕的:
爸妈的过度保护和过高期望,
加上封闭寄宿学校的高压环境,
导致了他没有机会去学习
如何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
在进入残酷和复杂的社会后,
Neil完全丧失了应对能力,
成为了片中“阶级跌落”的唯一一人。
Neil的故事告诉我们,
什么才是爸妈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答案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复杂的生活。
如果有一种看似“为孩子好”的爸妈教育方式,
可能会伤害到他心智的健康与成熟,
甚至让他以后无法判断自己的人生,
那一定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家庭教育,
爸妈们需要警惕这一点。
5
婚姻可以拯救一个女人
事业也可以
再伟大的纪录片也有时代局限性。
小编觉得
《人生七年》的导演,
起初对于女性社会角色扮演的认知,
是相对狭隘的。(当然63年前。。。)
从小到大,导演问男孩子的问题经常很“大”:支持哪个政党、教育体制、环境保护、金融危机、全球化、脱欧……无所不包。
轮到女孩,问题则大多局限在家庭和婚姻方面。
但是,随着真实人生的慢慢铺展,
一个事实浮出水面:
女性幸福感的来源,并不仅仅是和谐美满的家庭,很多时候,一份有获得感、尊重感的事业同样重要。
这里正好有一正一反两个例子。
成长于伦敦东区工人家庭的Sue,没有上过大学,21岁时在一家旅行社上班。她并没有像两个同伴那样过早结婚,觉得“结婚结得早一定会错过一些东西”。
但是,即便思路很清楚,她还是在35岁那年遭遇了离婚。好在她没有气馁,一边做着兼职,一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我们很少会在她脸上看到颓丧的情绪。
建筑公司的兼职赚不到足够的钱,她也领过一段时间的社会救济:
等到她42岁,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Sue又重新开始做全职工作,在伦敦大学皇后学院法学系,协助课程管理。
这份工作显然是Sue的真心热爱,一做20年,升到行政主管,仍然享受上班的快乐。她说:有的人每天早晨起来的念头是,天哪又要上班了,我不是这样的人。
在500个学生们面前做动员演讲的时候,正是这个单亲妈妈最光彩照人的时候。
她还拥有非常丰富的业余生活:
年少时喜欢唱歌、戏剧,她就加入了当地的一家小型话剧团;她还有一位彼此相伴20年的恋人,问她考不考虑结婚?她笑着说:如果要结婚,我们也不介意。
男朋友长这样,相当帅气了 ↓
事业、爱情双丰收的Sue,正处在最自在的生活节奏里,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她说,能找到一份真心喜欢且能带来获得感的工作,我实在是非常幸运。
与此同时,从小和Sue一起长大,同样来自伦敦东区的Lynn,却成为了一个令人心疼的反例。
7岁时,Lynn是所有女孩子里的颜值担当。
19岁那年,Lynn结了婚。这个决定并没有做错。
几十年来,Lynn总说:
丈夫和我是灵魂伴侣,
我们彼此支撑,
家庭生活很幸福。
但是,仅仅只有美满的婚姻,并没有给Lynn带来足够的幸福感。
她还有自己的理想:Lynn喜欢孩子,她做流动图书馆的管理员、进入特殊教育机构,都是平凡却非常有意义的岗位。
然而,有太多的事情让她失望:经济紧缩、教育改革不力、政府缩减公益事业支出……Lynn认为整个英国社会一败涂地,脸色也越来越差。
等到42岁、49岁、56岁,你会发现Lynn是所有人物中老得最迅速的。
一方面,她被查出患有天生的脑动脉畸形,生命中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另一方面,在整整三十年里,她为儿童福利事业的奔波总是徒劳无功。
2016年,Lynn等不及《63up》的拍摄,遗憾去世。最新一集里,面对镜头的人,只剩下了她的丈夫和两个女儿。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为了感谢Lynn在短暂一生里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她曾经工作过的学校里,挂起了一块属于她的纪念牌。
生前的事业理想得不到社会认同和支撑、一直生活在失业恐惧里的Lynn,尽管一生过得不够幸福,但离世前的那一刻,想必也是无怨无悔的吧。
所以一个女性的自我认可,
其实是多元的,
不仅仅需要家人、孩子的认可,
还需要来自于家庭之外(比如社区、社会)
在此处并不是说女性一定要工作
而是说在家庭之外,
女性可以找到自己的一份事业成就感
哪怕是义工、兼职、家校联系志愿者,
都是可以给到这样的认可。
这种家庭之外的成就感,
更容易增加女性的自我成就感。
6
爱笑的孩子,运气不会太差
作为“平凡的大多数”,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会实现“奇迹逆袭”,也谈不上功成名就,但如何把一辈子过得精彩、充实、不留遗憾,已经是一门大学问。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工薪家庭出身的孩子Tony,成为了《人生七年》系列里的大明星。因为,他总是人群里最快乐、最激情、最恣意人生的那一个。
Tony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笑。七岁时谈理想,他笑着手舞足蹈:我要做骑师!
Tony是真的热爱赛马。他从14岁开始就泡在赛马场,15岁辍学专心训练,还曾经和偶像同场竞技,凭借第三名的成绩登上了当地报纸。
因为天生身材矮小,Tony没法在职业骑师的路上走得更远。他就笑着坦然接受,也不把这当做失败,因为他已经为此尽过了自己的全部努力。
21岁,Tony笑着告诉导演:我梦想有个儿子,只有你知道哦。
后来,他果然有了一儿两女,又有了好几个孙辈。和孩子们一起骑马、每年去西班牙度假,是Tony最快乐的享受。
事业上,骑不了马,那就换一种座驾。Tony从21岁梦想开出租车,果然就从28岁快乐地开到了63岁。
看了纪录片的路人们喜欢他的豁达乐观、敢作敢为,放着一边的宇航员不理,反而要他的签名,Tony每每提起这件事,都要放声大笑:
喜欢演戏,他就从临时演员开始做起,曾经和斯皮尔伯格共事两周,人过六十,他还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共同出演了《时间中的孩子》!
这是他28岁时上临时演员班的样子,看上去真的是非常“业余”。。。
63岁,他满面春风地参加自己出演的电影首映礼!这时候,他还依然开着出租车,演戏只是消遣。。。牛不牛?
托尼始终相信,“喜欢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尝试,不管最后成没成,至少你试过”。
做过骑师、开过出租车、当过临时演员、投资过西班牙房产、开过餐厅……虽然这些当年的梦想大多只成功了一半,但心无旁骛地争取过,留下过美妙的回忆,已经足够让Tony心满意足。
终其一生,Tony都受益于自己知足常乐的性格,勇于尝试心中的梦想,积极解决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
至于结果你也看到了,是的,上天总是眷顾乐天派。
本来讨论到这个观点,还是有争议的,可是想了半天,也没想出“爱笑的孩子总有好运气”的反例,好吧,真的性格决定命运,开朗的性格,依然有助于快乐的人生!
7
好的婚姻,是第二次投胎,无论男女
如果说出生的第一次投胎,更多地决定了你能拥有的童年生活和教育品质,那么婚姻就是第二次投胎,更多地影响着你漫长人生的幸福感和未来走向。
好的婚姻,是原生家庭种种阴影的治愈所;好的伴侣,也鞭策着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片中的富家女Suzy,童年让人印象最深刻的镜头,就是她在练习芭蕾舞:
但是“富养”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14岁时她在镜头前的样子,低着头,埋着脸,心不在焉,好像对什么都不关心。观众不知道,此时,她的父母正在闹离婚。
21岁,她甚至在镜头前百无聊赖地抽起了烟。
她从学校辍学,去巴黎读了一段时间秘书学校,也还是提不起什么大兴趣。
问她对婚姻有什么看法,她一脸淡漠:我并不看好婚姻,但也不完全反对,总之随便吧。
谁又能想到,7年过后,镜头一转,无所事事的叛逆少女成了一脸温柔娴静的贤妻良母,整个人散发着岁月静好的光辉!
导演问她,过去七年是什么改变了你?Suzy说:我想是Rubert(Suzy的丈夫)。
21岁,Suzy说自己对生孩子一点都不感兴趣(甚至有点嗤之以鼻):
28岁的她,亲自照料两个年幼的孩子,画面超级温馨。这真的是世界上最甜蜜的打脸了。
Suzy说,她和丈夫此前是多年的朋友,从知己成为了夫妻,正是他的体贴和爱,治愈了她对于父母婚姻失败的伤痛。
同样被婚姻拯救的,还有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Paul。
没有亲人的陪伴与关怀,从小只是听着别人的指令,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这让Paul从小就不习惯表达感情,怯弱、羞涩、极度缺乏自信。
幸运的是,21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个非常开朗健谈的女友Sue,后来也成为了他的妻子。问她喜欢Paul什么?Sue大笑着说:他长得很帅,但他不认同这点。
又说:他看上去弱小可怜又无助,激发我的母性本能。一旁的Paul听后,也笑了。
虽然是半开玩笑,但Sue却完全说中了这段婚姻的治愈本质:Paul在童年时缺失的母爱,需要从爱人那里来慢慢地弥补。
那一年,Sue和Paul变卖了家产,换了一辆旧房车周游澳大利亚,和自然亲近,也和彼此相依为命。如此自由自在的一次旅行之后,Paul说:我变得自信多了。
28岁,Paul对导演说:我很爱Sue,但是我只能做到和你这么讲,在她面前我无法当面表白。
然而,Sue温柔地包容着Paul的笨拙与沉默,时不时在镜头面前爽朗大笑:他就应该和我这样叽叽喳喳的女人在一起。
63岁,他们在一起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了40年。Paul说:我很幸运地遇到了Sue,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我和父亲在一起的还要长。
Sue不仅给了Paul一个家,在婚姻里承担了他生命中缺失的母亲的角色,还重塑了他认识世界的积极方式。这,才是真正让人羡慕的“重生”。
回到纪录片的出发点:
“给我一个孩子,直到他七岁,
我会还给你一个男人。”
这句话也对,也不对。
虽然你总是能在老者的身上看到孩童,
但是从孩童身上,你看不到老者。
成长永远是复杂而不可逆的,
生命永远是一场自圆其说。
当孩子们走入了人生的暮年,
如果说还有什么人生箴言,
他们不约而同说的是:
有什么想要尝试的事情,
一定要及时行动,不要让人生留下遗憾。
你的孩子需要知道,他们可以做任何事。
你也一样。
这篇文章真的很长,
但小编觉得很有意义,
因为看着他们的人生,
我们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
更想到了自己孩子的人生。
我们要给自己怎么样的生活?我们要给孩子怎么样的生活?大家可以一起留言讨论一下!
这个片子,腾讯视频有,有兴趣可以去看!
|来源:爸妈营
|声明: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感谢分享
1.《【豆瓣秀组】“所有真人秀都显得如此小儿科”,BBC花了63年,拍了14个孩子不同人生!豆瓣9.7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豆瓣秀组】“所有真人秀都显得如此小儿科”,BBC花了63年,拍了14个孩子不同人生!豆瓣9.7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155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