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残粉看了很多电视剧,不小心穿越了古代,如何区分时间?今天,时事君找到了这个梗,和大家谈论了古代的计时单位。

现在我们依据时、分、秒就把一天24小时搞定了,虽是“舶来品”,但也实用。不过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亦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兼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依次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顾炎武《日知录》载:“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自北宋始,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将十二个时辰为二十四部分。

接下来给大家分别列出十二时称的对应时间表:

子时23:00 – 01:00子初23: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子正00:00
丑时01:00 – 03:00丑初01:00鸡鸣又名荒鸡
丑正02:00
寅时03:00 – 05:00寅初03:00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寅正04:00
卯时05:00 – 07:00卯初05:00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升的时间
卯正06:00
辰时07:00 – 09:00辰初07:00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即吃早饭时间
辰正08:00
巳时09:00 – 11:00巳初09:00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
巳正10:00
午时11:00 – 13:00午初11:00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午正12:00
未时13:00 – 15:00未初13:00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
未正14:00
申时15:00 – 17:00申初15:00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申正16:00
酉时17:00 – 19:00酉初17:0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酉正18:00
戌时19:00 – 21:00戌初19:00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又称黄昏
戌正20:00
亥时21:00 – 23:00亥初21:00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定即人静
亥正22:00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

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常常看电视剧里面经常说:午时三刻处斩。为什么呢?

午时:按上文提到的,是十一点开始;一刻等于14分24秒,三刻就等于43分12秒。午时三刻,按现在的计时方法,说的也就是11点43分左右。

按阴阳家的说法,此时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之时。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因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罪刑轻者,可在正午或其他时辰开刀行刑,让其有鬼做。

是不是听起来毛骨悚然的样子啊。

“更”按现在的说法,可以理解成夜班时间表。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也叫作五鼓或五夜。

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05:00

由于古代报更使用击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如杜甫《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其中的“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孔雀东南飞》里面也有:“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之句。

不仅如此,我们电视里常常看到打更人拉着个嗓子喊“三更已到,小心火烛”;太监们常常跟皇帝老儿说:“已经三更天了,该歇息了,皇上。”说的便是这个。

上面说了,古代使用滴漏来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的“点”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八点钟、九点钟含义不同。

“一更”是现在的2个小时,也就是古代的“五点”,所以,古代“一点”的时间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如《西游记》第九回里说:“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所以,你把这篇文章看懂看透,熟悉这些时间转换,穿越去古代了也不用担心看不明白时间了。

诗词君只能帮你们到这里了。

▌热门文章推荐

1.《【寒霄渐暖】假如穿越去了古代,该如何分辨时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寒霄渐暖】假如穿越去了古代,该如何分辨时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156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