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过去的网络流行语,“这不科学!单击“通常嘲笑某事或人类的行为是没有道理的”。
但一些打着“科学”旗号在网上传播的错误内容,同样会让人们的认知与行为步入歧途。从网络科普博主们的选择以及网络热搜的倾向来看,能在网络上掀动风暴的,往往并不是真正的科学。比如被称为“全美最大创业骗局”的血液检测公司,号称“只需几滴血便可完成在专业医疗实验室内进行的多达240项医疗检查”,野心勃勃地要颠覆整个医疗测试产业。然而这场通过社交网络赢得投资者和体验者广泛关注的“革命”最终破产,创始人遭到欺诈罪起诉,以此为蓝本的电视剧在今年3月上线网络视频平台。
再比如,一些门户网站、官方站点会转载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但社交网络媒体喜欢“改头换面”,摘出只字片语,再拼接容易引发大众反应的噱头,制作出大批类似“喝咖啡过量损伤大脑”“不运动的人会变傻”等内容的“热点”新闻。这些新闻的“热度”,与网络大数据筛选机制有一定的联系,也与网络读者但求“看到”而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相关联。
当以“科学”为噱头的伪科学可以欺骗全球投资者,当不严谨也不正确的“科研结论”作为新闻标题通过网络传播扩散,我们再看到众多“不科学”的言论和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如今,网络世界如同无数光怪陆离的哈哈镜拼接成的巨大镜廊,任何科学研究被投入其中,立刻在多轮折射中幻化出无数变形夸张的身影。作为既受“碎片化阅读”习惯影响,同时又受制于个人知识边界的网络受众,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接触、学习和理解科研论文或实验成果,只能牵住其中某个身影的手,自以为获取了真理、分析了要义、掌握了规律。实际上,我们仅仅是在无数知识碎片中,下意识地选择了某个能让自己“感觉不错”的选项罢了!科学研究,是原本可以破除迷信和偏见;而在网络上,人们却往往用自以为是的科学知识“碎片”来佐证偏见。
真正的科学有没有遇到信徒,尚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骗局招揽到了贪吃的老饕,噱头拿捏住了看客的喜好,于是蒙昧者妄自尊大,偏激者凫居雁聚,无知者额手相庆。网络生活不仅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也需要穷根究底的探索和审慎思考的质疑。网友遇到伪科普内容时,不妨多追问和了解一下:这到底是否科学?
来源: 今晚报
1.《【这不科学啊】别被伪科学忽悠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这不科学啊】别被伪科学忽悠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182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