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容画像
有些人死后,功绩彪炳千秋,万世称颂;有些人死后,虽湮没无闻,但他人性的华彩会在某个时刻重新来到人们的面前,熠熠生辉。
周容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作为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周容用生命抒写了何为气节。康熙开设博学鸿词科,很少有士人拒辞到底,顾炎武是一个,傅山是一个,周容也是一个。
在鄞东七里垫村的遗民生活中,周容靠写字、作画、卖文为生,诗、文、书、画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中学语文课本里,宁波人文章能入选其中的,一篇是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另外就是周容的《渡者之言》(鄂教版初一)《芋老人传》(鲁教版初三)。也许因为不是浙江的教材,乡人记得他的反而不多了。
周容生平简历
周容(1619~1679),字茂三,又字鄮山。宁波府鄞县人。自幼聪慧,文思敏捷。少年时,他的作品已得到当时诗坛盟主钱谦益的赞赏:“如独鸟呼春,九钟鸣霜,所见诗人,无及之者。”然而明清易代天崩地裂的社会鼎革,改变了周容的人生轨迹。
1646年6月,清军渡过钱塘江,占领绍兴、宁波,宁波遗民们面临着留头与留发的选择。28岁的周容在参加浙东抗清斗争无果后,选择了剃度出家的方式以示抗议。他作《发冢铭》十篇表明心迹,铭曰:“莫能相留,遂至于此。俗固难言,僧亦可耻。嗟哉为僧,吾则今始。”悼发亦悼己。周容出家并非信奉佛教,被历史逼仄到无可转圜处的文人,除了在精神上祭奠自己,又能奈何?
然而为僧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周容的父亲来了。当满头白发的父亲周训劝他回去照顾年老的母亲时,周容妥协了。为了尽孝,他离开青雷寺回到七里垫的故居,过上隐居生活。虽回乡为民,仍削发如僧,以表示不与清廷合作的气节。
这一时期发生了“索饷事件”,充分显示了周容的人性光辉。周容年轻时,很受同乡御史徐殿臣的赏识。清军入关后,徐殿臣回到家乡避乱,一日游览天童寺时被清兵捕去关押,开具三千赎金。徐殿臣的弟弟徐邦臣想去交涉,但其妻子坚决不肯,周容闻讯后扼腕长叹道:“人谁无缓急?令危无以扶也,吾辈他日何以复见御使?”于是挺身而出,代替徐殿臣做了人质。而徐家金银早已用作抗清起义时的军饷,哪里再有钱赎他?周容被愤怒的清兵炮烙双脚,烈焰之中,两脚肉消而骨断。后经营救被放回。经此酷刑,周容两脚已躄,但他对此并不悲观,笑称“我今且为半人”,遂取别号“躄翁”。徐殿臣惭愧至极,但周容毫无怨言,两人终生保持了死生之谊。
1657年秋,周容在七里垫建起了一所小院,取《诗经·七月》中的“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意,起名“春酒堂”,意谓遗民生涯有诗酒、家人相伴,尽享人伦之乐。闲时他也游历山川,广交志士仁人,他的才情得到了众人的肯定,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是个诗、文、书、画皆有所长的奇才。
1678,同乡史大成邀周容入京。史大成是清代浙江第一位状元,住在离七里垫不远的张斌桥下,他性格敦厚,天性至孝,与周容颇为投缘。周容在花甲之年再次北上。这一年,清廷设博学鸿词科,面对这场极具诱惑的举国大典,大臣们曾极力推荐周容,而周容却以死力辞。次年,心力交瘁的他病卒于京城客栈,享年61岁。
寓言两则
《小港渡者》
周容的散文有不少属于哲理小品,用寓言的形式劝世。这些小品文有一个特点:大多取材于宁波当地的人事,以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感染力。在这类文章中,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小港渡者》(又名《渡者之言》)就很有代表性。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现身说法,讲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躁急自败”,欲速则不达。
1650年冬天,周容从小港向镇海城走,叫了一个小书童捆了一包书跟着自己。这时候,日沉西山,晚烟萦树。遥望一下镇海城,大概还有二里的路。于是向小港的渡者打听,现在过去不知道城门是不是还开着?撑船的人看了小书童的装束,说,如果慢慢走,城门肯定开着,如果走得快,肯定关了。
这话有点不合逻辑,周容以为是戏言,拿他开玩笑,叫小书童赶紧赶路。
结果还没走出一半路,小书童摔了一跤,心急慌忙,书洒了一地,哭着重新打包,弄好以后,赶到城下,城门果然已经关了。
这时候想到渡者的话,简直是未卜先知啊。他说得太对了,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而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也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文中的小港渡者是个睿智、有远见的人。世间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凡事不可强求,矫枉则易过正。中国人千年的处世哲学,蕴含在这两句话里。
《芋老人传》
《芋老人传》是周容的另一篇代表作,凡重要的散文选集大都收录此文。这篇小品是作者借慈溪县祝家渡种芋老人的话来表达他对世态的看法。故事是这样的:
祝家渡有一位种芋老人,儿子外出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衫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形憔悴。老人请他进屋里坐,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老人叫妻子煮芋头给书生吃,书生吃饱了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您的恩情!
十多年后,书生考取一甲进士官至宰相。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却怎么都不是味道。于是派人寻访那渡口边的老夫妇,请他们来。而当芋老人的妻子煮好芋头给他吃的时候,他依然觉得不甜,就奇怪地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时芋老人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地位处境改变人的口味啊!
老人接着开始说理:那时候,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赏赐的膳食,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
老人举了四个例子:
———我村子南边有一对贫苦的夫妻,妻子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助丈夫读书。丈夫考中科举后,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
———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
———我更听说过谁家的孩子读书时,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
———这些还说得过去。我的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军、卿相、府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
最后一例最为振聋发聩,无异于破口大骂。鄞州学者戴松岳先生评说:“其强烈的警世、醒世、惩创人心的力量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在文禁最严酷的时刻,借乡野父老之口,对仕清的前朝群臣投以轻蔑的一瞥。”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转接自然,前后呼应,性格鲜明,不啻为一篇散文佳作。
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歉,厚赏芋老人,并派人送他回去。毫无疑问,周容是在借芋老人的口说自己的话。他的一生慷慨激昂,爱恨分明,在诗文中比兴寄托,击箸而歌,狂放处不输徐渭。直到乾隆年间文字狱,周容的《春酒堂诗文集》和张苍水的遗作《奇零草》一齐被列入禁书目录。尔后,他的声名也就渐渐湮没了。
东南商报记者顾嘉懿 通讯员周东旭
陈奉凤
1.《[狱都事变怎么下载]狱都事变汉化版手机下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狱都事变怎么下载]狱都事变汉化版手机下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27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