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前,突然想起纳兰性德解释的词,记得《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这个悼词震撼了我的心。

谁读了西风,一个人凉凉?关上寂寞黄叶稀疏的窗户。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五更转的题材多以闺思、从军为主题

我妻已病逝多年,而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往往只有在梦里,或者特定的情景如咏读这首浣溪沙;或者听到伤痛的歌,如《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才会掀开心底的痛楚。多数人往往如此,我首次听《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泪流满面,悲伤不已。后对这首浣溪沙进行了白话诗试译:

伫立夕阳下

看片片飞舞的黄叶

遮掩了窗户

啊,已是人去楼空

往事如烟我追忆茫茫

好景犹在的长长春日,

不要惊醒我酒后小睡,

梦里的我与妻,

还在比赛书法呢

蓦然起身打翻了茶杯

四溢的茶水

浸润了茶几上的纸笔

还有我挨着茶几的衣衫

散发着浓浓的茶香

看着你若有若无的笑谑

你这是耍赖啊

我只知道那些往事

当时再也平常不过

如今却遥远的不可企及

留我在渐吹渐冷的西风里

孤独的惦念

萧萧黄叶闭疏窗

然后翻箱倒柜的找我的笔记, 2011年夏天习作的《悼亡五更词》,至今已有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世事如白云苍狗,转眼间物是人非。

当时只道是寻常

一更安西夜,彤云绕天燃,生离已一年,游子倚窗前。

二更灯初挑,热气仍拂面,汝游乐山景,佛前可许愿。

三更弯月升,银汉残云间,相偎观戏剧,只影孤灯伴。

四更星辰繁,林中夜虫喧。无心看影视,魂销似去年。

五更天微明,碾转复碾转,睡意似朦胧,窗外数声蝉。

"汝游乐山景,佛前可许愿。"2008年8月妻去乐山旅游,翌年竟人世两隔。"睡意似朦胧,窗外数声蝉。"似睡未睡间,天欲破晓,等来的朦胧睡意却被睡醒的蝉叫声惊醒,又是一夜未眠。扯的有点远了,还是谈《五更转》发源和发展。

《词品卷一》载陈·伏知道《从军五更转》云:

一更刁斗鸣,校尉逴连城。悬闻射雕骑,遥惮将军名。

二更愁未央,高城寒夜长。试将弓学月,聊持剑比霜。

三更夜警新,横吹独吟春。强听梅花落,误忆柳园人。

四更星汉低,落月与山齐。依稀北风里,胡笳杂马嘶。

五更催送筹,晓色映山头。城乌初起堞,更人悄下楼。"

其后隋炀帝效之,作龙舟五更转,见文中子。

一更:晚七点至晚九点。打更的梆子一声。刁斗:古代行军用具。斗形有柄,铜质;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之巡更。校尉:军职名。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并各随其职务冠以各种名号。掌管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长官,亦有称校尉者。逴:踔。践踏。跳跃。走过。这里是巡视之意。连城:指毗邻的诸城。相连的军营。射雕骑:射雕的骑兵。指匈奴人。射雕:箭射鹰雕。悬惮:悬心害怕。

二更:晚九点至晚十一点。打更的梆子两声。未央:没有到中央。未过半。未尽;无已。无边无际。试:试着。将弓:拿执弓箭。学月:学圆月的模样。拉满弓。聊:聊以。尚且。持剑:手持宝剑。比霜:对比白霜。舞剑似霜。

三更:晚十一点至夜一点。打更的梆子三声。夜警:夜间警戒。横吹:乐器名。即横笛。又名短箫。横吹乐曲,乐府曲名,用于军中。吟春:吟唱春天。强听:勉强听。强迫自己听。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名。悲伤的曲子。误忆:错误回忆。柳园人:柳树园子里的人。攀折杨柳之人。思念之人。

四更:夜一点至夜三点。打更的梆子四声。星汉:星星与河汉。落月:下落的月亮。依稀:隐约;不清晰。相像;类似。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传说由汉张骞从西域传入,汉魏鼓吹乐中常用之。似竹笛,三孔或四孔。声音凄厉。杂:夹杂。

五更:夜三点至晨五点。打更的梆子五声。筹:竹筹,筹马,古时投壶计数的用具。壶矢。古代投壶用的签子。起早投壶射箭也。晓色:拂晓的天色。城乌:城上的乌鸦。起堞:从城墙上起身。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更人:打更之人。

南朝陈诗人伏知道。平昌安丘人。当与伏知命为兄弟。生卒年不详。《艺为类聚》存《从军五更转》五首。

五更转又名五更调,民间曲调的一种,每首五叠,一叠十句。又称"五更曲"、"叹五更"、"五更鼓"。自一更至五更递转咏歌。此调起源较早,用调亦甚广。南北朝时乐工采自民间,被列为相和歌辞清调曲之一。我们把这类曲子称为"定格联章"体曲子。

闺思

五更转结构形式主要有五种:其一每叠四句,每句五言,均押平韵,全曲共百字,如南朝(陈)伏知道所填之《从军五更转》;其二每叠四句,句式为三、七、七、七,其韵或平或仄,全曲共120字,如敦煌曲子词中所录五代以前民间流传的《叹五更》;其三每叠由前后两首组成,每首四句,每句七言,各首独自押韵,全曲共280字,如敦煌曲子词中之《闺思》;其四每叠由三首组成,第一首为主曲,押四平韵,二、三首为辅曲,押三平韵,此三首必在同一韵。每首四句,句式为五、五、七、三,全曲共达300字,如敦煌曲子词中之《太子入山修道赞》;其五每叠分前后两片,句式前片为三、七、七、七,后片为三、三、三、三、七、七,每叠十句,押六平韵,全曲共 250字,如敦煌曲子词中之《南宗赞》。另外还有在这五种形式基础上产生的一些变体。

《五更调》的内容在早期多反映军旅生活和征人相思之情。隋、唐、五代时期,因佛教的传入和兴盛,被教徒们填入佛教故事唱词,用来进行通俗的宗教宣传。《太子入山修道赞》及《南宗赞》即属此类。宋、元以后,尤其是明清之际,成为青楼歌妓们习唱的小曲之一,除有些反映沦落女子痛苦生活以外,多为无病呻吟或色情之作。辛亥革命前后,有进步思想的文人编醒世歌谣,宣讲时事,起了良好的作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用旧瓶装新酒,进行革命和抗日宣传,在动员和教育群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继炀帝《龙舟五更转》之后、刘基、于谦等又回到了反映军旅生活和征人相思之情的内容。惜炀帝《龙舟五更转》名存而词亡,我在《文中子说》没有查到。

刘基《从军五更转》

一更戍鼓鸣,市上断人声。风吹鸿雁过,忆弟复思兄。

二更月上城,照见兜鍪光。侧身望山川,泪落百千行。

三更悲风起,树上乌鹊鸣。枕戈不能眠,荷戈绕城行。

四更城上寒,刁斗鸣不歇。披衣出户视,太白光如月。

五更星斗稀,霜叶光烂烂。健儿争先起,拂拭宝刀看。

于谦《从军五更转》

一更新月出,城上箭初传。将军号令急,不敢倒头眠。

二更天气冷,孤月照三军。谁奏边笳曲,凄凉不忍闻。

三更霜渐落,城上听寒鸡。仰面看星象,天空北斗低。

四更城上望,满野是新霜。衣薄弓刀冷,那能不忆乡。

五更人尽起,鼓角动边城。闻道将军令,平明要起营。

《敦煌曲子词》中五更词涉及闺怨、行孝、佛学、佛经等,在此就不列举了,否则会进入如佛学、佛经等难懂的领域。

我现在梳理一下:《文学典》第二百五十六卷词曲部杂录二:"杨慎云:填词必溯六朝者,亦昔人探河穷源之意,如梁武帝《江南弄》;梁僧法云《三洲歌》;梁臣徐勉《迎客曲》、《送客曲》;隋炀帝夜饮《朝眠曲》;王睿《迎神歌》、《送神歌》;此六代风华靡丽之语,后来词家之所本也。略辑于此。"

如果说四世纪中叶产生《白团扇》为词的雏形,那么五世纪中叶至六世纪中叶,箫衍《江南弄》、徐勉《迎客送客曲》、梁僧《三洲歌》、沈约《六忆辞》、王筠《楚妃吟》、萧纲《春情曲》、徐陵《长相思》等都是词萌芽阶段的作品。到了陈朝伏知道《从军五更转》,然后进入隋代,时间上进入了七世纪,发展到以炀帝词为代表的词的兴起阶段。

这个阶段的词显著特点是以五言、七言,或五、七言配合使用,这种特征一直到五代早期都很明显,如从《饮酒曲》而来的《破阵子》、《何满子》。有些和五、七言古诗或近体诗很难区别,尤其语言文字进化到现在的普通话。比如后来的《踏歌》就和《白团扇》很相近;而从《春情曲》演化的《木兰花》、《玉楼春》说实话在不标明的情况下,与七言古诗或近体诗我难以区别它们。又比如区别《杨柳枝》和七绝也很难。如纥那曲(hé nà qǔ)本为五言绝句,《尊前集》收为词调,以刘禹锡《纥那曲•杨柳郁青青》为正体,"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同郎一回顾,咱唱纥那声。"

再如"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是七绝还是杨柳?这些我们留到词的律化阶段再谈。

1.《【楚妃吟全文免费】古诗词欣赏及兼论词的起源发展之从军五更转(原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楚妃吟全文免费】古诗词欣赏及兼论词的起源发展之从军五更转(原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28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