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第十六章
曾子说:“威严的和平章,一个艰难而仁慈的人。
”堂:殿也。形声字,从土,尚声。“尚”有“高”义。土尚结合,意为: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的殿堂。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注曰:“古曰堂, 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 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如《书·顾命》:“立于西堂。”《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
古代宫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
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整栋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如《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堂后泛指房屋的正厅,如《吕氏春秋·察今》:“审堂下之阴。”唐· 杜甫《江南逢季龟年》:“崔九堂前几度闻。”
堂也指旧时官府议论政事、审理案件的地方。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宾客满堂。”
堂也作为尊称别人的母亲,如令堂、萱堂。
堂也指在外表、举止或言语上表现出尊严的,如堂堂男子汉、堂而皇之等。
同一祖父但不同父亲的兄弟姊妹关系,如堂兄弟、堂姊妹等。
堂也作量词,用于分节的课程或一套物件。如:一堂课、一堂家具等。
张:即子张,姓颛孙,名师,出生于公元前504年,年轻曾参一岁,为曾参师弟。
并:相从也。最早见于甲骨文,会意兼指事字,字形像在腿部把两个人连绑在一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并成一个,并的原义指合在一起,如吞并、兼并、归并。贾谊《过秦论》:“并吞八荒。”
另有一说,“从”持握着“二”为并,即二人持二竿,合并在一起。
“并”的异体字“竝”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字形像是并排站立的两个人,表示并列,并行。如《诗·齐风》:“竝驱从两肩兮。”《礼·礼运》:“圣人参於天地,竝於鬼神。”
并也指连,如《史记·大宛传》:“竝南山。”《前汉·郊祀志》:“北竝勃海。”
并读第一声时,为州名,舜分翼州为幽州、并州,春秋时为晋国,后属赵,秦为太原郡,魏复置并州,并州现为太原市别称。《书·舜典》:“肇十有二州。”
并也与偋通,指弃除,如《庄子·天运篇》:“至贵国爵并焉。”
并也指姓,属于以邑为氏,晋国上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建筑的晋阳城,为太原第一座古城,城中居民以并为氏。
全文理解为:
曾子说:“子张端庄大方,相貌堂堂,但很难与他一道修养仁德。”
关于本章的解读,历来争议不断,一般分为两派,一,赞美派:子张在仁德修养上做得很好,已经达到了宏大高远的境界,这种高度很少有人能够企及,有令人高山仰止之感。
比如三国时期著名经学家王肃(王朗之子,司马昭岳父)说:“此言子张仁不可及也。难与并,不能比也。”
东晋经学家江熙也说:“堂堂,德宇广也。仁,行之极也。难与并仁,荫人上也。”
南梁时期经学家皇侃附和江熙说:“江熙之意,是子张仁胜于人,故难与并也。”
晚清经学家王闿运说“亦言子张仁不可及也。难与并,不能比也。”“曾、张友善如兄弟,非贬其堂堂也。”
二,批评派:子张外表容貌堂而皇之,内在修养却很浅薄。或者说他注重形式,将外在形式凌驾于内在修养之上,看上去很有气势,实质上很空虚。因而无法达到仁的境界
比如郑玄说:“子张容仪盛,而于仁道薄也。”东晋经学家范宁(《后汉书》作者范晔祖父)说:“子张外有余而内不足,故门人皆不与其为仁。”
朱熹说:“其务外自高,不可辅而为仁,亦不能有以辅人之仁也。”南宋教育家张栻(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四川绵竹人)曰:“故如愚之颜子,圣人许其不违仁,而堂堂之张,曾子以为难与并为仁也!”
那么子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孔子评价他“师也辟”,意为子张性格比较偏激,子张自己曾提出“尊贤而容众”的观点,所以他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子张被后人称为“忠信的楷模”,有“亚圣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所以,认为子张清高傲慢,容仪盛而仁道薄是错误的,《列子·仲尼篇》提到,子曰:“师之庄,贤于丘”。又曰:“师能庄而不能同”。庄即“堂堂乎”,同即“难与并”。
子游说子张“未仁”,曾子说子张“难与并”,孔子说过: “刚毅木讷,近仁。”子张尽管庄严大方,相貌堂堂,但他的思想在师兄们看来却是另类。
孔子曾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同学之间未必有共同的理想、抱负和思想,这也就是“和而不同”。
惠子与庄子
惠子就是惠施,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六国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组织人和支持者。
惠施的政治生涯主要在魏国。他的突出政绩一是为魏国制订法律;二是主谋齐、魏相王,即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三是倡言魏与齐、楚联合抗秦。
张仪在魏时,与惠施发生争论,惠施被逐至楚,不久转宋,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相晤论学。惠、庄二人虽然思想不一致,但他们交游甚密,相处甚欢。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为魏使楚期间,与南方奇人黄缭辩论,黄缭问惠施“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假思索,应对如流,提出“遍为万物说”。
可惜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即“历物十事”。他提出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万物毕同”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庄子曾评价惠子:“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惠子常与庄子倚在梧桐树下树底下辩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或往田野上散步辩论,
有一次,庄子去魏国拜访惠子。有人对惠子造谣说:做过漆园吏的庄子这次来,是来取代你当宰相的。
惠子信了,派人在都城内搜捕庄子,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庄子。后来,庄子主动来到惠子面前,开始讲故事。
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叫鹓鶵(yuān chú神鸟)你知不知道?它从南海飞往北海,不遇到梧桐树就不休息,不找到竹子的果实就不吃,不碰到甘甜的泉水就不喝。
这时一只鸱鸮( chī xiāo 猫头鹰)正好找到一只腐烂的老鼠。鹓鶵从鸱鸮面前飞过,鸱鸮抬头怒吼。
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王之前送了葫芦种子给我,我种下后结的葫芦超级大,可以装五石粮食。
拿它去浇水吧,感觉不是很坚固。把它剖开当瓢用吧,又没那么大的水缸搭配。这葫芦一点用都没有,我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接着说:宋国有户人家擅长制作护手霜,防冻裂效果很好,于是他们家世世代代从事在水中漂洗的工作。
有个游客知道后,要了花百金买药方。游客带着药方跑去游说吴王,正好赶上越国攻打吴国,吴王就让他率军迎战。
冬天,两军在水上开战,吴军有了护手霜,很顺利地打了胜仗,然后那个游客得以加官进爵。
有着同样的护手霜,有的人整天泡在水里漂洗非常辛苦,有的人却能加官进爵,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你有能装五石的大葫芦,为啥不把它系在腰上浮游于江湖,却只担心它没啥用处?
庄子的夫人去世后,惠子过去吊丧,却看到庄子像个簸箕一样盘坐在地上,一边敲打着瓦盆一边唱着歌。
惠子震惊了,过去质问庄子:你和你妻子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她为你生儿育女,一直到老,现在她过世了,你不哭就算了,居然还敲着瓦盆唱歌,你太过分啦!
庄子说:她刚去世,我其实特别伤心,但我仔细一想,她原本没出生,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后来在混沌中有了元气,而后有了形体,从而有了生命,如今从活着变成死亡,就像四季交替一样。
死去的她安详地躺在天地之间,我却在这哇哇大哭,我这样做太不通达了,所以我就不哭了。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散步。庄子看到河中的鱼儿,大发感慨: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真快乐啊!
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回复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了解你;你不是鱼,当然也不知道鱼是否快乐。”
庄子反驳道:你刚刚问我“汝安知鱼之乐”的时候,你已经把“我知道鱼之乐”当做前提了,只不过是问我从哪儿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从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时的惠子已经不想说话了。
惠子去世后,有一次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有些伤感,就对随从讲故事。
他说:“郢地有个人把石灰涂到鼻尖上,涂得像苍蝇的翅膀那么薄,然后让匠人削掉它。匠人挥动斧子,很随意就削掉了石灰,鼻子却没有半点损伤,郢地这个人也很从容地站着。”
宋元君听说后,把匠人召过去,请他当场表演一下。匠人说,我能削掉石灰,但我的搭档已经死了很久了。
1.《【惠子】论语史鉴:惠子与庄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惠子】论语史鉴:惠子与庄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4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