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龙最新照片
上海文艺出版社
推荐都市报剧目新闻记者刘娜风通讯员杜沙
最近发表了第4届茅盾新人奖,获得了马伯庸等20名文学新人奖。
马伯庸的名字看上去像位老人,实际上是个80后。虽然刚刚获得文学新人奖,但其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已经像位老作家了:《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龙与地下铁》《末日焚书》《街亭杀人事件》《显微镜下的大明》《风雨<洛神赋>》《破案:孔雀东南飞》《宛城惊变》……很多读者都是耳熟能详。
马伯庸此次的获奖词为:他的写作涉及多个领域,但影响最大是历史题材作品。他善于发现大历史中的小细节,书写历史褶皱中的隐秘故事。历史性的故事,现代性的内核,类型化的叙事,经典化的品质,是马伯庸文学写作最为鲜明的特色所在,由此他把自己与别人有力地区别开来,具有了别树一帜的独特个性。
近日,马伯庸又推出历史小说《大医》,并接受媒体采访。
112年前,1910年的上海,一个在日俄战场上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一个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长大的广东少年、一个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这三个出身、性格、际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选择了同时踏入刚刚成立的上海华山医院,选择了沉浮跌宕的医海生涯。
这是马伯庸为自己的最新作品《大医·破晓篇》选择的开头。
写医学题材前,曾考虑报一个医科大学的大一班,跟着旁听一年。后来因为疫情没去成
问:这一次,是什么契机让你把写作的笔触伸向医学领域呢?
马伯庸:计划写这本小说最早是2017年。我的朋友是上海华山医生,他要搞一个职工的文化讲座,把我请过去。我想多一点时间做准备,于是提前到了两个小时。那个医生说,来都来了,也没别的事,参观一下。我当时很紧张,以为参观解剖楼(笑),说那个地方就不去了。后来他说去看一下院史馆。看看就看看,结果走过去就不一样啊,他们的哈佛楼是一个老建筑。问是哪年建的?他特别淡定地说1910年的,我当时脑子嗡一下,见着老东西了。
华山医院是红十字会总医院。医院贯穿了整个近现代史,所有的大事件,包括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战、解放……一定都经历过。我在院史馆看到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物,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
后来一直搜索相关的资料,发现一个趣事,华山医院并不是一个医疗疑难杂症的医院,它负担的是公共卫生。在当时的环境下,当时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很有限,红十字会医院就要承担很多。哪里有疫情他去,哪里有自然灾害,哪里有水灾、旱灾他都去。他是慈善组织的,这个服务是人道主义的。这一点可以写!而且对医疗知识的要求不高,我能够扛得住(笑)。我本来还考虑,要不要报一个医科大学的大一班,跟着旁听一年。后来因为疫情没去成。
我是2019年12月开始写这本小说的。后来看到疫情中医生的身先士卒,还有护士的努力,就有一种责任感。因为110多年前,条件更加落后,那种情况下依然有好的医生好的护士挺身而出,那是人道主义,不为名不为利,就是为了救死扶伤。很多事情只有学术界知道,外界其实并不了解。我看到了这个资料,就有责任把它告诉给大家。那个时代这么一群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为了人民的幸福一直在努力,这些不应该被遗忘,就像现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也不应该被遗忘一样,所以就把小说写了出来。
数学做累了,老师说换换脑子做语文就是休息。下一步我会写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故事
问:你的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1910年前后的历史背景完全是真实的,但人物又不拘泥于具体的琐碎事情。三个不同的主角,有没有历史原型呢?
马伯庸:要说1:1的原型,没有。但主角这三个人代表了当时医生的三种来源:第一,是有留洋背景的精英。第二,出身比较富裕,很多富二代抛弃自己的舒适生活,投医。还有一些是活不下去了,因缘际会,有机会进去,当时叫约定生,答应培训你,但是你要一直在这里服务。这三个主角代表了当时慈善医生典型的来源。
当然也有一些原创的角色,譬如华山医院有一个院办主任,负责医院的庶务,姓曹。曹主任体型比较圆,喜欢笑,一笑眼睛就看不见了,喜欢戴着黑框眼镜跟礼帽,没有任何映射。他有一个特点,历代的政治变动当中总是判断不对,辛亥革命之前,曹主任跟几个主角说,不要瞎出去,现在是宣统皇帝在位,他多年轻,日子还长呢。转天辛亥革命爆发了……总之无论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他每次都站错队。直到抗战期间,日本人占领了上海,要抓医院的医生,曹主任忍无可忍,他跟日本人说:这次我要站在我的医生和护士这一边。最后,为了掩护医生和护士,曹主任壮烈牺牲了。
问:这样看来,有点历史有点底蕴的单位,都应该请你去看看他们的小历史,这样说不定有机会进入你的下一个作品。请问你后面有什么写作计划呢?
马伯庸:《大医》也是历史小说,历史小说这个路我会走下去。写完《大医》我会休息一下,加上调研差不多三四年,我想换换脑子。上学的时候大家的班主任是不是经常说一句话,说今天数学做累了,换换脑子补语文休息一下(笑)。我觉得老师这个话我会用在这儿,我会写一个跟《大医》完全不同的时代,完全不同的故事,让自己完全休息。但历史小说的方向我会持续下去。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大量好的素材。这些素材我搜集了很多,现在我处于素材很多、想法很多,但产能有限的状态,所以会延续历史小说这条路继续写。
你编出一个故事,跟历史严丝合缝,这是写其他小说无法比拟的。写历史小说让我非常嗨
问:看你之前创作,你的知识结构本身非常丰富。此前你也尝试过写一些悬疑、推理甚至武侠方面的小说。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你选择了历史小说作为主要的写作方向?
马伯庸:我是80后,从小听着评书长大的,再大一点看连环画,再大一点读原著。包括金庸先生,他把虚构的故事嵌入在历史当中,襄阳大战真的是叹为观止,非常漂亮。那时候我发现,历史小说是非常有意思的。它的劣势在于,你是戴着镣铐在跳舞,你不能改变历史。但另外也有一种优势,你编出一个故事,跟历史严丝合缝,这是写其他小说无法比拟的。写历史小说能够给我带来最大的成就感,让我非常爽非常嗨。
《长安十二时辰》之后,一个读者说他对西安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西安花了很长时间玩,现在变成了半个唐史专家,谈西安的一砖一瓦都特别专业,我特别荣幸!《大医》网上有一个书评,他把书中提到的场景都走了一遍。确实,我写的时候呈现了上海真实存在的很多建筑,包括吴淞口的电报小楼,也是有遗迹的,但很多人不知道。我写出来,希望给大家一个沉浸感……历史小说对我来说意义就在这儿,对于我的读者来说意义就在这儿。
问:你的作品很多被改编为影视剧,如果《大医》能够拍成影视作品,你个人对此有什么想法?
马伯庸:作为一个小说家,这些事情不需要我去头痛。我的工作就是写出一个好的故事,恰如其分地表达我想表达的故事,后面的工作随遇而安。这部小说改编难度非常大,从清末跨越到1950年。这个时间跨度,且不说演员本身,涉及到的场景、涉及到的时代背景,这些东西都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很多资源落地实现的。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1.《【龙与地下铁】马伯庸《大医》破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龙与地下铁】马伯庸《大医》破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58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