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吃一只甜筒
一提到韩国,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女团、idol和泡菜。然而近几年的韩国电影逐渐超越了这些泛娱乐化的东西,带领着韩国走向全世界。
《摩加迪沙》在釜山电影节狂揽6项大奖,之后又提名青龙电影奖,可谓风靡一时。其在韩国上映的一个月内,累计观影人次300万,成为今年韩国电影票房中的一匹“黑马”。目前豆瓣评分8.1,烂番茄新鲜度100%。
看完《摩加迪沙》之后,我终于明白为何这部影片能承接《寄生虫》成为今年韩国的“冲奥片”了。
我一直对韩国电影持欣赏态度,因为可以在其中看到“赤裸裸”的人,它们甚至把韩国社会一层层“剥”开给人看。
《摩加迪沙》
导演: 柳晟完
编剧: 李基哲 / 柳晟完
主演: 金允石/ 赵寅成/ 许峻豪/ 具教焕/ 金素真
类型: 剧情 / 动作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21-07-28(韩国)
片长: 121分钟
1991年,在韩国为加入联合国而疲于奔走之时,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爆发了内战。当地成为一片废墟,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韩国驻当地大使馆的职员及其家属也均陷入枪林弹雨,生死攸关。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朝鲜大使馆相关人员敲响了韩国使馆的门,以寻求帮助。此时,南北的共同目标仅有一个——逃出摩加迪沙 。@豆瓣
无论是奉俊昊导演在《汉江怪物》里讽刺美帝、讽刺韩国的体制无能;抑或是在《杀人回忆》里讽刺安全体制和小人物本身性格的矛盾;抑或是在《寄生虫》里抨击的阶级矛盾,这些都让我看到了韩国电影对本土体制和人物本身的双重讽刺和全面批判。
【电影《寄生虫》剧照】
而柳晟完导演打碎了局限于批判韩国本土体制的框架,将视野放在了世界的背景下去诉说从战争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人最淳朴的本质。
无论是他在2013年拍的《柏林》还是如今的《摩加迪沙》,都将故事背景融入到“分裂”的主题下。朝韩分裂问题就是横亘在南北半岛长达70年的政治问题。
柳晟完作为“忠武路派”的名导之一,发挥了自己独有的国际视野。强有力的故事内核加上赵寅成这样的“长腿欧巴”的加持,让这部影片叫座又叫好。
在一声枪响之下,善与恶拉开序幕。
01
三层“战争”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90年代索马里内战中被孤立的韩、朝大使馆的公关人员携手合作逃生的故事。
韩国和朝鲜两国的大使们为了让自己的国家更早赢得在联合国的位置去与索马里政府商谈,只为夺得索马里在联合国中的一票。令众人没想到的是“叛军”涌进城里,城内瞬间烟火弥漫,枪炮声此起彼伏。故事开始了。
索马里的内战是第一层“战争”,是让朝韩两国不得不变成“盟友”的外部催化剂。
显然,战争是残酷的,“叛军”根本不会管你是哪国人,拥有什么特权。
在战争下,我们会被脱掉标榜权力的衣裳和帽子,只剩一条生命。所以当朝鲜大使馆被袭击之后,朝鲜大使说了一句:从现在开始,我们的目标是生存。
在紧张和压抑的氛围下,我们看到的是横尸遍野、火光漫射、狗在哀嚎。
就在朝鲜大使馆一行人准备寻求中国大使馆帮助时,他们被一群叛军挡住了去路。无奈之下,朝鲜大使只好寻求韩国大使馆的帮助。
影片来到了我认为最有趣的一个片段,这也是第二层“战争”的含义——朝韩关系。
一墙之隔,一句“救”还是“不救”,决定了朝鲜外交人员、他们的家人和小孩的命运。一边是逐渐靠近的“叛军”,一边是还在犹豫开不开门的韩国大使,导演就是要用如此讽刺且激烈的方式扒开人性。
韩国大使看到孩子们楚楚可怜的脸蛋,最终接纳了他们。也许正是在战争这个背景之下,才会显得人的情感弥足珍贵。
朝鲜的泰参赞从进门之后一直怀疑姜参赞,甚至拿反光的东西偷看他的行踪,最后发现姜参赞正在制作“叛逃证明”,与他大打出手。
这一段是影片中朝韩两个大使馆人员最为激烈的一次冲突。柳晟完导演将“暴力美学”表现得淋漓尽致,剔除了朴赞郁暴力美学的“重口味”,尽力不做过多的情感渲染,让人痛不在皮而在肉。
因此,南韩北韩人民固有的偏见构成了影片第二层“战争”的含义。
第三层“战争”,我想是每个人内心的“人性”战争。其实影片中每个人都有过自我挣扎和矛盾。
比如说朝鲜人刚进门的时候,楼上站着的韩国人就开始嘀咕:听说朝鲜人可以徒手杀人,就连朝鲜的孩子都是经过特殊训练的。
韩国大使在答应接纳朝鲜外交人员之后的第二天,也后悔做出这样的决定,“当天晚上就不该放他们进来。”
朝鲜大使和其他朝鲜外交人员坐在饭桌上迟迟不动筷子,还是韩国大使主动交换了碗,他们才安心吃下。这种对他人本能的“排斥性”和“不信任”是每个人内心的战争。
导演用一种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将外部环境的索马里内战缩小到朝韩两国的纠葛再到人性深处善与恶的战争。这三层“战中战”促使这部影片有了独特的结构和韵味。
02
悲悯视角
体制内没有赢家,战争中没有胜者。
影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于索马里孩子们的描绘。他们本应是在享受快乐的年纪,却拿起了枪支肆无忌惮地对着活生生的人。
当一群孩子拿着枪对着朝鲜孩子们的时候,朝鲜孩子们假装被击中倒地,大人们也纷纷“效仿”,最后他们朝天开完枪之后满足地离开。
我惊讶于这些孩子们的“自豪感”竟然来源于战争中凌驾于他人之上、掌控他人命运的“快感”。
我们的童年有游戏,而他们的童年有的只是暴力“游戏”,这是一种不需要任何书本就能学会的游戏。而这恰恰是这个电影最可怕的地方。
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失去了纯真与向往和平的信仰,那将是怎样的人间地狱?
能够停止战争的只有人道主义和对生命的尊重。
柳晟完导演以一种悲悯的视角描绘了战争给人带来的影响。影片使用大量的对比蒙太奇和手持拍摄去描绘摩加迪沙的孩子们与朝鲜孩子们的命运参差。
显然,战争还是和平,决定了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和国家的未来。
03
故事内核
分裂的是意识形态,统一的是人性。
在整部影片中,有很多细节都在表明两个国家在完全对立的意识形态下,双方的偏见逐渐消解以及人性显露出来的善良与包容。
当南韩北韩外交人员们共进晚餐时,韩国大使韩信成将菜往朝鲜大使林永洙那放,林永洙的妻子帮助韩信成妻子将菜叶分开。放在平常,这种举动完全不可能发生。
而导演就是要把这样的对立面放在一起,让他们共处一室,观察他们的情感变化。也许这是同民族、同语言才会有的“同根生”情感。
这一刻,好像分裂的意识形态统一为了人类共有的情感基础——爱。
“如果要告别,就在这里做吧。下了飞机,我们就装作互不认识吧。”
这是韩信成在两国外交人员要分别时说的话。这句话传达出更多的是一种拥有共同“逃生”经历之后惺惺相惜的感觉。然而不同的政治背景让他们最终成了一起出生入死的“陌生人”。
汽车一辆向左,一辆向右,从此分道扬镳。
大家都不敢朝对方看,但我们从演员们脸上克制的表情和神态深知这一刻的情感多么珍贵。
影片不划分绝对意义的好人与坏人,全面塑造了立体人格,人物极少“主角光环”附体,不开挂、不赋予人物“神性”,让他们彻底回归人性。这也是这部电影压抑感的来源之一。
一个没有眼神的背影,将即将发泄的情感及时卡断,让这部影片温情中存有理性。
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为什么会成功的原因吧。
近些年的韩国现实主义电影层出不穷,《摩加迪沙》无疑是一部将体制和政治问题抒发得如此“直观”的电影之一,这种主题和内核超越了皮肤、国别、语言甚至意识形态,达到了全人类共有的情感共鸣。
在《摩加迪沙》中,我看到的不是“人物”,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也是近几年韩国电影中最大的特征——以宏大的历史背景衬托人的微小,人在逆境中展现出了最伟大的本质。
我相信,和平是人类最大的期盼。
今日话题
近期最爱的韩国电影
1.《【妻室儿女为什么不播了】专题韩国今年的“冲奥片”,看完真想起立鼓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妻室儿女为什么不播了】专题韩国今年的“冲奥片”,看完真想起立鼓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78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