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东北人哪里就有幽默。
要是你身边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东北人,那就是一场春晚小品,旁人只管呵呵乐,完全插不上嘴。但凡有一个东北人在的地方,不管其他人是什么口音,最后都能变成一群东北口音。一句“哎呀妈呀”,立马让你身临其境。
所以,你准备好了么?来看看东北话都有哪些魔力~
万能的“整”字
“我想给你整个世界。”
“那你整吧。”
东北话入门首先你得会用“整”字:
“玩了一宿的麻将,整得我一夜没睡。”
“瞅你整这出儿,给谁看啊?”
“别整那虚的,来点真格的”
“整那么利索干啥去啊?”
东北话里的“整”字是万能的,每一句的“整”字都表达了不一样的意思,如果要换一个同类动词来替换的话,可以试一试“搞”和“弄”,替换之后你会发现不再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
“整”字所包含的情感更加浓烈,更大气。“整”字用本身所带的感情色彩,消解了原本动作背后或实在或虚无的意义。“整”字虽然带着一缕乡土气息,却也是浓浓的人情味。
东北人都爱用成语
“我们东北人喜欢发明四字成语,比如,瞅你咋的。”
“七拧八挣”(物品不整齐)、“吓人道怪”(使人害怕)、“阴丝忽拉”(脸色或天气不好)、“瞎目呼哧”(视力不好)等,这些大多是根据东北人豪爽的性格发展出来的,一般都是四个字的,说起来很有气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东北人喜欢做事干净利落。这些多音节词表达意义和情感更加生动,富有节奏感。
干啥都能说“造”
“他说话云里雾里的,把我给造懵了。”
“房间刚收拾干净,你给我轻点儿造。”
“一天能造十个大馒头。”
“这鞋子挺扛造,穿了好几年也没事。”
都说东北平原广阔,冬季漫长苦寒,生活艰难。但这样的自然环境却让东北人形成了勇猛彪悍、粗犷乐观的性格,说话办事直接,不喜欢拐弯抹角,声调高、大嗓门,一副毫无顾忌、直爽任侠的样子,说话也是简单干脆。
“你就可劲儿造”。能用一个字,就不用一个词,但一个字就能勾勒出一整个画面。
真的没有胡咧咧
“就你有嘴,一天叭叭的。”
“钥匙好像没了,你把锁别别。”
东北话里有大量的叠音词,有AA式(嗷嗷叫),ABB式(虎超超),AABB式(舞舞暄暄),ABAB式(闷哧闷哧),ABAC式(脚前脚后)等。
叠音词的使用让东北话有着流畅独特的韵律美,同时又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效果,形象个性鲜明。
东北话到底是什么味儿?
汉族是东北土地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周武王封殷商后裔箕子于朝鲜,北燕征伐东胡等东北少数民族,大量汉族人民进入东北地区。秦朝时设立辽西、辽东两郡,其中包括吉林的一部分。
考古活动在东北发现了石锄、石铲、石磨等工具。距今7000多年前的兴隆洼、小珠山、沈阳新乐等考古遗址都属于渔猎兼农耕文化类型,说明远古时期的东北汉民族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庄稼。
小珠山遗址出土文物
西汉的扬雄在《方言》中,把全国划分为十二大方言区,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方言》一书将战国时燕国击退东胡而扩展的北方土地称为“北燕”。
此后,学者们对我国的方言区划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林语堂将其分成十四系,也有学者分成六大区。不管如何划分,早期汉民族在东北的活动为东北方言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是共识。
不过东北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语音和说法也会略有不同,比如黑龙江、吉林就是“大碴子味儿”,大连是“海蛎子味儿”,沈阳是“苣荬菜味儿”。(这是一条有味道的推送。)
但是仍然有一些共性。比如,很多东北人会说东北人(yin)、吃肉(you),r声母的字他们多会读成y声母。还有薄(be)荷、破(pe)烂儿等词,东北人习惯把o为韵母的字读成e;在东北还有不少人会改变两个字的音调,比如把普通话里首字为一声、末字为四声的两字词读成首字二声、末字轻声,像干净(gan2jing)、东西(dong2xi)等。
民族融合,语言融合
东北的黑土地历来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相互融合,为东北话的形成有不少的影响。
比如“藏猫”一词就是来自于满语。“藏猫”即“捉迷藏”, 其中的“猫”来自满语, 是“树丛”的意思。膝盖被称为“拨(bǒ)棱盖”,来自于满语的“pelegar”
在东北话里老嘎达指家中排行最小的孩子。“嘎达”是“排行最小的”意思, 来自于蒙语。
外来音译词
除了民族融合打下的语言基础外,俄罗斯、日本、韩国也对东北方言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外来语以音译词居多。
- 俄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亚历山大三世时(1881—1894)中东铁路建设和投入营运,哈尔滨是当时中东铁路管理局所在地,俄国大量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普通百姓接触到了俄国话,在日常口语和官话中,自然就会出现部分俄语的音译说法。
俄式面包被称为“大列(liě)巴”,源自俄语хлеб(khleb),面包的意思。一种被称为布拉吉的连衣裙也来自于俄语。“蹲笆篱子”是蹲监狱,“笆篱予”即俄语“警察局”的意思。
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
- 日本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在东北实行奴化教育,强迫当地的人民说日本语。
当时也有一些日语的音译词留下来,比如“马胡路”指下水道、井盖,来自日语中的マンホール(manhohru)。蒲公英在东北话里叫“婆婆丁”,也是来自于日语中的タンポポ(tanhpopo),取popo两音后加“丁”字。长春方言中用“大回”、“小回”来表示左转弯和右转弯,也来自于日语中“大半弧”“小半弧”的运用。
- 朝鲜
清末民初,是朝鲜移民迁入我国东北的高峰时期。19世纪后半期,朝鲜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大批灾民涌入东北。清朝政府也有条件地推行了一些吸引朝鲜人民迁入的政策。
而本身东北部分地区和朝鲜地理位置上相邻,语言交流上也会更多。在东北话里,借鉴朝鲜语的词汇有朝鲜传统食品冷面、辣白菜、打糕等。
康熙也说东北话
朱元璋时期,有军人和家属约39万人定居在东北。到了明中期(1542-1578),甚至有200万人从山东划船到东北。这些人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杂居,汉语和当地语言相互融合,但汉语并不占主导地位。
真正现代东北话的定型期是在清末民初。
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随着满族的壮大,满语成了东北的主要使用语言,而满语在东北使用的时间也最久。在1644年清军入关之前和入关初期,很多八旗子弟并不会汉语。
“入关初期,八旗人员的绝大多数不通汉语文。‘开国之初,综满洲、蒙古、汉军皆通国语。’清仁宗说:‘满洲人才,并未娴汉文,不能汉语。’”能够熟练使用汉语的只有个别人。
所以清政府还设立了“启心郎”一职,专门为满汉官员做翻译。
康熙皇帝在清军入关十年后出生,当时宫里还有很多说满语的人,康熙从小耳濡目染也会那么几句和现代东北话相似度极高的满语。
比如康熙曾在奏折上批阅:“专治疟疾……连吃两服,可以出根”。“出根”就是“除根”,在东北话里“除”念一声。还有:“解京又费一凡事,不如存库……”,“一凡事”实际上是“一番事”,东北话里“番”念作二声。
清军入关之后,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近两百年的封禁政策。但由于关内北方各省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以及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迫使大量流民冲破封禁进入东北寻求生存,这也导致汉语大规模地融入到东北满语的环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从南到北,流民到达的时间越晚,转用汉语的时间也越晚。
在晚清50年时间中,从关内移到东北的移民至少有1000万。很多满族人甚至不适用满语,转而学习、使用汉语。到清末,东北全境基本上实现了从满语到汉语的转化,汉语成了通用语。
“全世界都在说东北话,东北说的话,让世界都鸟悄听话。”
在大家越来越关心东北话的今天,实际上也是对东北文化和历史的关注。只有多元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对语言文化最好的保存,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了解它、使用它和传播它。
撰文 | 杨飒
编辑 | 程援探
主编 | 周立文
副主编 | 殷燕召
光明日报·中华文化溯源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1.《[蒲公英的用日语怎么说]蒲公英发朋友圈怎么说好听》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蒲公英的用日语怎么说]蒲公英发朋友圈怎么说好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342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