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如果你真的对我好,就让我见鬼去吧……”真不敢相信。来自杭州一个13岁的男孩。
今年寒假开始后,小波时不时对妈妈说这样的话:“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你花了那么多钱,浪费了那么多精力……”
从5月开始,小波的精神越来越萎靡,小波的妈妈意识到儿子不仅仅是“胡说八道”...
一年的辅导班要10多万
7补习班,还要“加1”
“学生都在补习班,我也该去了。”博的话充满矛盾。“但我真的不想去。我最讨厌英语。当我看到英语时,我的大脑就像被冻结的光线冻结了一样。”
从幼儿园开始,小马博就陆续为儿子报了各种辅导班。上了初中之后,除了日常学习,小博还要面对同时报的7个辅导班。作文,数学,英语,这些都是老的,游泳,绘画,钢琴,物理,新报的。让小波窒息的是,如果不是这样,我妈准备再给他上一节化学课...
上课要报,也是最好的。小马博报辅导班时,一年花了10多万元。因为肖波的母亲“抱紧”,肖波以“低空漂流”的形式进入了一所颇受欢迎的私立初中。
对于博博最烂的英语,博博妈妈不遗余力。为了让儿子随时听到纯正的发音,她特意请外教录音,给儿子播放。
“你必须学好英语,否则你将来怎么出国?”小马博经常谈到这句话。
每天8杯水,饭在路上吃
母亲和儿子疯狂地跑着
说到她自己的安排,小马博并不觉得特别严格。她认为计划时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小波的生活确实有严格的时间表:每天必须喝8杯水。吃水果喝牛奶也是按照所谓的科学时间严格规定的。绘画的时间不应该太长或太短。睡觉的时间不应大于规定的时间。十分钟...
为了遵守时间表,博似乎要放弃了。他的状态可以这样描述: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
每天,肖波的妈妈开车去学校接肖波。回到家,她放下书包,把奶奶准备的饭盒递给奶奶。拿着饭盒马上出门上车。博的妈妈会在车里放英语音频,给阿伯送饭。如果你提前到了辅导班,你就等着小波背古诗了...
在如此高的压力下,肖波的成绩一直都是中等,偶尔也在中等以上。每次他在学校被欺负,肖波最常听他妈妈说的是:一定是你的错,你应该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长期以来,小波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哪里都做不好,对母亲的付出感到惋惜。
作为一个从小到大的“精英”,她也深受其害
“精英意识”代代相传
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小马博只能吓唬她的儿子,因为她不是自己做的。
小马博属于传说中的“学霸”。她从小成绩优异,办公桌上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然而,这一切都是博奶奶的“功劳”。
肖波的祖父是一名士兵,他的祖母是一名教师。肖波的母亲从小接受军事化管理,甚至肖波的父亲也被他的祖父“娶了”。在这个家庭里,“精英意识”无形中代代相传。事实上,小马博讨厌父母的严厉,但就像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样,她认同父母的教育方式,她是一个“积极的榜样”。
“我也不喜欢父母的管教,但事实证明他们还是对的,因为我已经是一个普世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了。吃苦吃苦,你就是大师,你的父母也不会害你的孩子。”事实上,肖波的母亲毕业于一所名校,现在独自经营着一家大公司。
薄熙来的父母是女强人,男人软弱,而薄熙来的母亲在家里是“独裁者”。Bo的父亲基本不允许干预孩子的教育。波看着他的眼睛,知道他妈妈为自己付出了很多。所以,当他不忍想到死的时候,还是觉得对不起妈妈。
经过亲戚朋友的劝说和心理疏导,小波和他妈妈达成了两个重要的协议:一是砍掉五节辅导班,只保留美术课和英语课;第二是把肖波一半的课外时间给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每周都会带他去吃鱼虾、写素描和看足球比赛。
心脏病还是要心药的。不知道这种心脏药能不能让博从根本上好转。
教育观点:爱和伤害是瞬间的
杭州外国语实验小学校长张敏:
小马博的做法是一种极端的情况,但父母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并不少见。家长想看,报辅导班的经历成了大家共同的聊天资源。
目前校外培训越来越普及,但这种状态并不健康。学校在努力减轻负担,但是校外的学习负担却在增加。很多辅导班为了商业利益,把应试教育推向了极致,甚至采用“淘汰制”,让本来就焦虑的家长更加不知所措。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孩子可能面临淘汰,就越要磨砺头脑挤进去,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父母不需要盲目跟风或者全盘否定。很多人问我会不会让孩子上辅导班。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遵循这个原则:
第一,注意适度,给孩子“留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家长把成功定义为考得好,能进名校,从而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在大量有益于深造的辅导班里,那么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就会被无情地扼杀。孩子的成长需要“留白”,空白色,孩子可能会爆发出意想不到的潜能。
第二,尊重孩子的意愿,引发孩子内心的觉醒。首先要搞清楚是谁的兴趣,父母的还是孩子的。不同的辅导班针对性不同。孩子的性格、成长经历、能力决定了他们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可比性。如果父母只是因为“别人的孩子”而学习,因为焦虑而强迫孩子学习,跟风,那么根本无法引发孩子内心的觉醒,只能适得其反。
如果家长和孩子在上辅导班上有矛盾,首先要学会沟通,让孩子有信心接受。如果孩子接受不了,家长要懂得放弃,而不是赶鸭子上架。一句“为了你好”往往是以爱情的名义做的。许多父母的教育观是出于他们自己的世界观,这可能并不完全正确。在孩子应该玩耍的年龄,他们被迫过早地学习不想学的东西,甚至过度发展智力,这在短期内是令人鼓舞的。当你看着孩子的一生,伤害更加扭曲。
以爱的名义透支孩子的未来。小马博的内心矛盾难道不是现成的例子吗?
1.《小妈想死你了 杭州13岁男孩跟妈妈说想死 是什么让他有绝望想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妈想死你了 杭州13岁男孩跟妈妈说想死 是什么让他有绝望想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707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