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摩托车开始在中国民间市场普及,伴随着摩托车运动的蓬勃发展。

但是,法制的不健全以及安全意识的薄弱,导致最早一批“玩家”几乎都死于非命。但是在军用方面,摩托车(含3边货斗)一直是解放军装备序列中的重点。尤其是在1980年代之前,摩托车作为我军轻型越野车的补充,充当着机要通讯、战地指挥、火力侦察、武装巡逻等技战术载具角色。2000年后,随着老一代的长(湘)江750系列边3轮摩托车的退役,出现了研发与装备摩托载具的真空断档期。2004年,已经改制20余年具备研发、设计和生产大排量摩托车实力的嘉陵厂(原国营四五一军工厂),开始为解放军研发排量600毫升的军用摩托车。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摩托车的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哈雷摩托已经成为独立的一种交通工具。其灵活的机动性、燃油消耗经济性、适中的性价比,被包括日军在内的多国军方所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参战国使用的全新战术以及与之匹及的新装备,使得日军大本营在装甲车辆(含坦克)、机械运输载具、火炮、步枪、飞机以及军舰等技术兵器的研发走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此时汽车发动机、传动组件、和车桥技术远没有今天甚至二战时期发展的迅速,为了满足侦查、通信、快速部署等战术要求,英、法、奥、德、俄甚至美军都大量的装备摩托车,来满足骑兵作战范围与机动速度的不足。至1913年8月,日军情报部门已经获取不下数千份欧洲各国军队使用摩托车作为侦查、巡逻载具的情报。1914年,日军大本营决定引进美、英等国不同型号的摩托车进行技术验证、战术整合等为期2个月的试验。这期间,日军大本营认为哈雷系列摩托具有动力储备充足,运行平稳,使用环境要求低(尤其是在寒冷的北海道),成本预算可接受。

2、抗日战争中日军装备“97陆王”摩托:

1923年,日本光东贸易公司在日军大本营的授意下,成为继日本汽车公司第2家哈雷摩托的贸易商。而东光公司的最大买主则是日本陆军军部。在1923年之前,出口日本的哈雷摩托并不能满足日军购买需求。日本汽车公司虽然将销售量的60%分配给陆军,但是因为与美国哈雷公司签署的贸易协定,导致日军不能随心所欲的通过民间贸易,装备排量为1000ml高功率版边三轮摩托。而此时日本关东军已经跃跃欲试将控制区域,由哈尔滨扩大至整个中国东三省。因遂行全面占领东北三省的关东军,仍以马匹为主要机动载具,日军大本营急需运输卡车、小型指挥车和成本低廉可快速部署的摩托车。即便是两家贸易公司为日军提供哈雷摩托,仍然难以满足关东军的需求。在此大环境下,日军决定通过民间公司生产哈雷摩托为日军批量供应。

从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97陆王”就成为日军的“铁蹄”。至此,“陆王”系列摩托成为日军侵华战争的罪恶之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军利用缴获日军的三菱97式坦克、丰田KB系列和日产达特桑80式卡车以及“97陆王”摩托,组建了装甲兵部队。首次拥有步坦协同、摩托机动的全新战术。

3、二战期间的宝马R75摩托:

前、后、边三独立座椅,传动轴,具备倒档,备胎后挂等特征,一直延续至1980年代的中国长江750边三轮摩托车上。1940年到1944年, 宝马共生产了1.8万辆R75型摩托, 被用于德军各个作战部队, 尤其在条件恶劣的北非和苏德战场。

在日本投降之前的欧洲战场,德国防军和党卫军大量装备了宝马R75边三轮摩托。这种大排量(759ml)传动轴驱动,较日军“97陆王”更重一个级别的边三轮摩托车,比“虎王”坦克更可靠耐用。

甚至在二战爆发前,斯大林看中了德军装备的宝马R71摩托,并力图通过正规渠道引进并国产化(此前已经有引进德军1、2号坦克技术改造T系列坦克的先例)。但是随之而来的闪击波兰并开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偷运了5台R72系列摩托,交由乌拉尔厂逆向仿制。最终乌拉尔版“伊万斯基机”M-72边三轮摩托进入苏军服役。如上图所示,在二战重演真人秀中,苏军步兵驾驶,M-72三轮摩托、架着MG32机枪并搭乘侦察兵的形象极为真实。

4、建国后长江750边三轮摩托进入解放军服役:

至1949年建国以后,在经历了1950年爆发的伟大抗美援朝战争后,我军装备开始全面转入正规化、制式化、机械化建设。通过苏联乌拉尔厂获得了一条M-72生产线后,国产的长江CJ750系列摩托车诞生于1957年12月,这是中国第一台自产的摩托车。在随后的30年中,长江750以及众多不同版本的“750侉子”,已经成为与CA-30A大解放、BJ-212相持名的明星车型。

从1957年长江750开始生产至1980年代中期,这款纯军用装备逐步转入民用市场。几乎没有任何“民用化”的改进,更是被那个时代“有钱有闲”的小青年视为“拍婆子”的利器。

斗转星移,在1990年代“长江750”或者说是“750”、“侉子”,都被看做是中国百姓第一轮买车之前的铺垫。此时的中国已经改革开放10余年,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军队建设则不得不减缓。解放军仍然使用着40年前的BJ-212等车型。虽然北汽与克莱斯勒合作生产的切诺基开始小批量装备部队,但与之前拥有近40万台BJ-212系列的保有量相比,只能装备到团级。随着社会的发展,民用摩托运动也被社会关注。中国众多兵工厂和民营企业,开始加入到制造摩托车的行业中。

5:嘉陵CJ50摩托:

其实,在1979年嘉陵厂就生产出第一辆嘉陵CJ50型摩托车。因为浓厚的军工企业背景,在“改开”初期利用自身过硬的技术研发和加工能力,尝试与众多外国公司合作生产摩托。先与南斯拉夫的托马斯公司洽谈合作意向,但被要求只能通过进口这家公司的动力总成,且不能进入其固有的西欧、南美以及部分非洲市场。除了巨额技术转让费外,还要另外支付1.5%的技术提成费等(美元结算);晚些时候与日本本田接触谈判时,日方提出帮助建一条20万辆车生产线需付5000万美元,建成后20%的关键件(发动机、变速器、燃油泵)还要从日本进口。

随后,嘉陵厂从1979年4月20日开始,率先组建了摩托车研究所,6月底完成对购买的本田样车解体测绘工作,到9月2日解决试制样机所需金属材料。在一无技术资料图纸,二无专用设备,三无原材料的情况下,仅用四个半月的时间完成逆向仿制工作。1979年9月,嘉陵第一辆“争气车”组装成功,并在1980年2月上市并热销。

6、嘉陵600系列军用摩托车:

2000年后,全军的长江750系列边三轮摩托车逐步退出现役。而我军边防部队、以及某些承担特殊任务的作战单位对于机动灵活、轻便驾驶的摩托载具仍然有着较大需求。原本就是军工单位的嘉陵厂,毫无旁贷的承担起研发全新军用摩托系列载具的重任。2004年,嘉陵厂通过引进与自主研发,获得生产600ml排量发动机的实力。2006年,嘉陵JH600系列(AB型)摩托车完成了厂家测试。2007年10月,JH600BJ型边三轮摩托交付解放军使用。

以下为JH600BJ型边三轮摩托具体参数:

发动机型式:水冷/四冲程/单缸/四气门 /SOHC

排气量:589.9mL

缸径×行程:94×85(mm)

最大功率:30kW(6000r/min)

启动方式:电启动

传动系统:湿式多片自动离合器/4前速变速/链条传动

冷却方式:强制水冷(组成:水泵、散热器、风扇等)

供油方式:闭环电喷系统(组成:供油系统、控制系统、参量、操控系统、喷油系统等)

变速器型式:四档常啮合

排放指标 达到欧III标准

油箱容积:19L

长×宽×高:2210×860×1330(mm)

轴距:1520mm

自重:159kg

离地高:200(mm)

最小转弯半径:4(m)

制动系统:前制动卡钳匹配300mm制动盘配对向双活塞;后制动卡钳匹配单240mm制动盘配对向

单活塞

最高车速:150km/h

起步加速 (0~200m):10(s)

经济车速油耗 (L/100km) 3.0

上图是JH600BJ边三轮摩托正面特写。整体线条大量采用流线型和弧度相结合,一改以往长江750系列傻、大、粗、厚、重的苏式风格。因为车型在2006年完成开发,车辆的风格流露出简单快捷的日系摩托的特征。

上图是JH600BJ边三轮摩托右侧(货斗)特写。货斗的流线型设定、前导流板的倾角以及右侧车轮轮眉与车身焊接一体成型的特征,使得JH600BJ成为国产摩托车中国少有的精品。

上图是JH600BJ型边三轮摩托后组合灯以及置物架特写。位于后排置物架下端的碟形组合灯,具备转向、制动指示功能;组合灯下加装了一具雾灯;后挡泥板镶嵌了一只反光板。

上图是JH600BJ的前部特写。左、右前照灯为一体设定,前风挡玻璃通过6条螺栓(表面喷涂车身同色的防腐面漆)固定。

上图JH600BJ的左前灯特写,内置反光板、卤素(H7)灯泡照明,与汽车车用灯泡通用。

上图是JH600BJ左前转向灯具(含支架)特写。因为转向灯突出与前车架外护板,行驶中容易被异物剐蹭。为此JH600JB的转向灯,采用“软”性橡胶材质固定,具备一定形变能力。

上图是JH600BJ的组合仪表特写。经过防水、防尘、密封处理的仪表由三组区域构成。左侧指针式时速表较大,便于驾驶员高速行驶中快速读取;右侧为较小的指针式发动机转速表;中央的单色显示屏可显示时间、总里程、单次行驶里程等参数。围绕单色显示屏上下排列着各4组功能指示灯,分别是(上左至上右):左转向灯、远近光灯、挡位指示灯和右转向灯;(下左至右)燃油警告灯、电源指示灯和水温警告灯。

上图是JH600BJ的转向车架、左侧握把以及控制组合开关特写。握把的橡胶贴层有表面突出防滑设定;左右转向灯开关、电喇叭和远近光开关用颜色来区分。笔者尝试着在操纵这些开关,能够明显感受到转向灯开关左右摆动时没有丝毫的虚位。操纵力矩适中,开关表面防滑涂层手感细腻。

上图是JH600BJ转向车架右侧握把以及各开关特写。从上依次向下布置的开关为:红色电源启动开关(ACC)、黑色远近光开关、灰色车辆启动开关。旋转右侧握把即可加油(替代了汽车的油门踏板)。

右侧制动手柄控制前制动系统、左侧制动手柄控制驱动轮和货斗随动轮制动系统。

上图是JH600BJ由6条“内六方”螺栓固定的油箱盖安全锁特写。虽然JH600BJ整车由钢材质构成,但是燃油箱进行了加固处理,具备防火防爆能力。铝合金的油箱盖与油箱固定截面也采用全密封处理。

由上图可见,JH600BJ的发动机底部被管架保护、前端下部加装了护板。

JH600BJ的发动机由嘉陵自行设计自行生产,排量600ml、单缸、4气门、单顶置凸轮轴设定、全铝合金材质。因为采用水冷散热系统,也配备了散热器、水泵和相关管路。目前多数家用摩托以风冷散热为主,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在排量和功率上有所限定,如果功率提升,很容易造成散热效率降低,导致整车水温偏高影响寿命和动力输出。如果加装水冷散热系统,将会对加工工艺、动力总成的体积和结构优化上要求较高。

嘉陵厂在设计JH600JB时,为了保证足够的动力储备、简化结构和可靠性,特别在活塞和缸体的加工中引入西门子配套技术。使得活塞更轻便、缸壁更轻薄利于散热。

上图是隐藏在油箱前部,两侧护板中央的散热器。

JH600BJ的排气管本着降噪通畅为原则设定,在研发之初根据军方下达的任务书就严格设定了,JH600BJ在不同时速以及急加速的整车噪音标准。为的是满足特种作战需要对噪音抑制的需求。

前打孔通风(镂空)制动盘,在保证抗热衰减、变形前提下,进行减重处理,确保轮上质量处于合理的范围。有意思的是,为了保证驾驶安全,嘉陵厂为JH600BJ,配置了博士提供的ABS系统(含3轮传感器和液压阀体)动作频率为7次/秒(2006年,一汽生产的红旗轿车(搭载尼桑2.0发动机版,ABS动作频率为4次/秒)。

JH600BJ使用的3条轮胎规格全部统一为410.18.75P,深花纹越野(兼顾铺装路面)用轮胎。“前、后、边”3条轮胎均可互换。

与上一代长江750系列边三轮摩托采用传动轴推进不同的是,JH600BJ的传动方式为效率更、高更轻便的链条传动。为了保证复杂路况下链条的正常使用,特别在后轮飞轮处上下两端加装塑料保护外壳。保护壳材质为ABS轻量化的塑料,在满足防护性能和轻量化上做到了较为满意的平衡(如果用全钢材质保护效果更好,但是轮上质量提升,导致传动效率降低)。

上图是JH600BJ后驱动轮制动盘、制动卡钳以及ABS传感器特写。后轮制动盘虽然小于前轮,但与货斗的随动轮一起制动,仍然可以满足整车设计要求。

备注:通过调节后轮距,使得后驱动轮链条涨紧度处于合理范围内。

JH600BJ的货斗前置物架与管型车架融为一体,基本上货斗是通过来自侧面1点与底下3点“悬”在管型车架上。前部置物架可以绑定战斗人员的背囊,需要的时候可以再前部货架安装机枪支架。

货斗内部地板为具有冲压出的防滑凸起和“脚蹬”,左侧的扶手处理的圆滑,可避免高速驾驶中伤及乘员。

上图是笔者左手抓住货斗扶手,双脚踩在货斗底部的防滑凸起上的特写。以笔者身高不足1.73m来比对,JH600BJ的货斗空间还是很有优势。在必要时候可以应急搭载第4名乘员或承载更多的辎重。

货斗的随动轮与前转向轮和后驱动轮标准完全一致,通过一条反向自锁螺母固定,轮毂为铝合金材质,轻量化与刚性兼顾。

上图是JH600BJ的后部置物架特写,后部置物架通过管架提升刚性、向后延伸部分为备胎支架并与货斗焊接固定。为了提升承载背囊、弹药甚至简易担架的便利性,后置物架左右两次均有突出的扶手,或用左手扶或用来固定。

备胎固定在货斗后部,快拆螺栓可用单手拆卸,便于完成单边驾驶担任更换随动轮的我军驾驶变三路摩托传统战术动作。

至此,对于嘉陵JH600BJ边三轮摩托的介绍完结。因为这是一款2007年服役的摩托载具,在完成军购合同时,嘉陵厂也在积极开拓民品市场。这款摩托的民用型在市面售价近5万元,与一台入门A0级别汽车售价相当,可以想象JH600BJ制造成本如何。

从1957年长江750边三轮摩托车进入我军服役,发展处出多种配套战术,并成为边防部队以及侦察部队的重要战斗载具。

在1960年代,随着我军摩托化建设进入尾声,在进口GAZ-69系列苏式轻型越野车同时、自造的北汽BJ-212系列并不能满足我军装备的需求。因此长江750边三轮摩托车承载了部分武装侦查、机要通讯等任务载具。上图是穿着坦克兵制服(帽)的摩托步兵战斗小组特写(货斗内的“副驾驶”手持53式转盘机枪)。

1979年开始的对越战争初期,长江750边三轮摩托车与BJ-212轻型越野指挥车成为我军前线部队重要交通工具。

1980年代中期,我军举行的多次战术演习,长江750边三轮摩托仍然是出镜率较高的载具。

解放军大量装备长江750系列(包含其他厂配套的750系列)边三轮摩托,武装警察部队同样将这个系列载具作为制式装备使用。尤其是在1980年代初期开展的“严打”犯罪分子活动中,用大解放(CA-10)游街、BJ-212和长江750开道,成为让犯罪分子胆战心寒的标志性产物。

几乎是在长江750边三轮摩托车如役后,这种“单边驾驶,单人更换随动轮”的战术动作,一直延续至今。而这种战术动作始于“一战”时期,在特定的战争环境下(半自动武器占主流,面对低射速的敌方,快更换车轮有利于保护自己,达到快速撤离目的)。

从2008年晚些时候至今,来自公开的报道中,已经有大量解放军使用JH600BJ边三轮摩托车训练和作战的镜头。

左上:搭载4人战斗编组的JH600BJ的特写,第3、4名载员搭乘在货斗内

右上:搭载4人战斗编组的JH600BJ单边行驶的特写。并非只有在更换随动轮时才会用到这种战术动作。在诸如狭小空间通过桥梁和破损路面时,这种战术动作因为只占用小幅面道路(不超过45mm)而具有较强的战术实用性。

左下:2人战斗小组驾驶JH600BJ,进行战术突袭的特写。其中“副驾驶员”将95式班用轻机枪架设在货斗前部(使用货斗前部货架上的专用支架)进行警戒。

右下:3人战斗小组佩带枪械状态,几乎同一时间完成上车战术动作特写。其中手持95式步枪的后排载员采取的是不影响驾驶员的后向蹬车动作。货斗前部货架上的枪架,通过开启上半部圆形框架(可以与下半部闭锁)调整内部橡胶缓冲衬垫的厚度,可以兼容多款制式单兵武器。

进入2010年后,我军装备伴随国民经济增速而飞速发展,尤其是在轻型载具多元化的研发方面有着长足进步。其中BJ-2020VAJ(BJ-212)系列被2代军车(1代勇士)全面取代,3代军车(2代勇士)即将服役。即便如此,嘉陵JH600BJ系列边三轮摩托车仍然不可被取代,因为灵活、机动以及具备一定承载能力的优势,在日益恶化的新疆、西藏反恐战场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在随行具有爆发边界摩擦的中越、中缅边界巡逻任务中,因地制宜的使用JH600BJ多编组较使用轻型指挥车更具战术突袭能力。

借鉴了ATV式样和技术的实时4轮驱动摩托也按部就班的进入我军战斗序列。

6轮驱动、油电混动的无人战术载具的装备,意味着我军在新能源军用化实际应用中迈出了重要的第二步。

这款全时8*8驱动载具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车族,即可完成人员输送人物、又可搭载105mm口径突击炮在青藏高原遂行对印军作战的任务。而装备这个系列载具的作战单位遍布新疆、西藏和内蒙等战区。

现在,各国陆军的地面打击力量,很大比重被分散至被远距离空袭和近距离火力支援系统,但是小股部队的快插穿插、武装突袭等战术动作仍然要依靠更加轻便和灵活的载具所支持。美军、英军以及我们的老对手日军在研发更先进的地面轮式战术装备同时,坚持对2轮、3轮摩托载具更新换代。而我军在摩托化的论述装备的研发也紧随国际潮流。

日军地面部队装备大量川崎250R系列军用2轮摩托车。

由上图可见,川崎250系列军用摩托,在悬架、材质和驱动系统都是进过轻量化处理。漆面经过防红外线侦测处理,排气系统经过优化,其噪音在行驶半径30米外几乎可以与背景噪音相当。

上图是日本陆军在富士演习中,与UN-1系列直升机随行“空地一体”式战术侦查。

上图是驾驶川崎250R系列摩托的日军单兵,利用“侧卧”战术动作在空旷区域进行隐蔽。远处为日军装备87式6轮装甲侦察车。

相关链接1:红色暴力美学典范 远销美国乌拉尔摩托

相关链接2:日寇铁蹄践中华:日军"97陆王"摩托车

文/电动汽车时代网评测编辑宋楠

1.《独家解读:解放军现役嘉陵600边三轮摩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独家解读:解放军现役嘉陵600边三轮摩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auto/262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