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军事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至少相差一代以上,未来二三十年后才迎来井喷式发展。这些成绩不仅包括多年科研成果的积累,还包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来自不同渠道的北约体系的三军装备——不可忽视的技术来源。(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以前没有工业基础,加上没有规模体系的技术外援,主要是有限地升级为苏联式装备。但是,与常规科学研究并行的另一条线是从上述外部以多种方式获取武器装备,本文重点讨论了老军工强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公私关系都很好的以色列。正是这些国家的技术出口突破了国产装备。比如“坏死”空空导弹、L7 105步枪、L7-5套雷达等都是当年的主流技术。
"坏死"系列空对空导弹
“哈里”战斗机
参观狂风
英国力量强大,古典以“斯湾”为代表,制造了豹战斗机。
曾经日不落帝国已经没落,但这几年成为美国的专业班,但老牌工业大国的地位并不是吹牛,至少在军事装备方面还有一定的基础。20世纪70-80年代,随着中西关系的回暖,中国拥有巨大的、未开发的市场,英国拥有深厚的军工基础,一拍即合,拥有了相当不错的装备交流合作公司。
MK 512“SBAY”发动机在中国绝对不是陌生的产品。在英国主要装备在英国F-4K战斗机上,引进后几乎成为当年开发各种机型的标准动力。不能说太优秀,但真的不能选择,所以称之为万炼油厂发动机并不为过。1975年12月,经过艰难的谈判,以7700万英镑在英国购买,包括整个装置和专利许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MART)本来计划用三年时间学习进口零部件组装,用五年时间实现国产化,但理想非常丰富,现实非常骨感在仓库里堆积了几十年。
“斯贝”引擎
F-4K战斗机
作为涡扇发动机,最初吸引我们注意的是“三叉戟”客机,当时我们确信,与涡轮喷气发动机相比,这一点更强。1980年成功组装成英国原装配件,各种测试结果满足了技术要求,但有发动机,但不对应安装对象,只能一次性购买52台,在仓库积灰。“Sbey”发动机推重比约为5,高空高速性能不好,不适合当年比较好的高空高速机种,相对来说更适合轰炸机或运输机动力。
虽然没有明确的安装对象,但在整个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它的配套机型包括老版歼-11、歼-9战斗机、轰炸-6I轰炸机。最后,真正的应用成功是从歼-7到数年后,相应的仿型涡旋-9(后来改称“亲环”发动机)直到2009年才最终实现生产定型,“飞豹”甚至在2000年左右仍在使用库存(包括在英国购买二手货)。
老式歼-11战斗机
>歼-9战斗机
歼轰-7战斗轰炸机
歼-7M战斗机,自从米格-21引进之后对它的仿制改进一直没停,一用就是几十年到现在还活跃在空中。70年代早期歼-7除了高机动性还行,雷达航电系统等已经严重落后,M型就属于中英合作对航电等进行改进升级版本。1980年,中英签订合作改装歼-7的合同,由马可尼公司提供956型平显器、静止变流器、7M型测距雷达、大气数据计算机、通信电台,以及照相枪等六项电子火控设备和支援系统,另由史密斯公司提供0101-HRA/2型雷达高度表等。
原计划改装100架歼-7战斗机,不过合同执行期间差点因为外汇不足而下马,还好正值两伊 战争交战双方都需要补充战机,于是就边改边卖给了它存在的可能。1981年,约旦作为中间商为伊拉克代购80架歼-7战斗机,要求配套西方先进航电以及武器系统。这个要求正好和歼-7M改装相匹配,于是项目得以继续进行没想到成了爆款,陆续得到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伊朗等采购。包括先进航电系统的引进,特别是平显加装后的影响更大,对后来歼-8、飞豹等机型的研制都有直接参考借鉴作用。
歼-7战斗机
歼-7M新座舱
作为最注意实战的国家,巴基斯坦在关注并获得歼-7M战斗机期间,也曾以歼-7M和歼-6、幻影5、F-16进行了实战模拟对抗。最后得出的结论相当有意义,幻影5战斗机除续航性能占优外,空战肯定打不过歼-7M,相比F-16除了雷达和机动性不如外,歼-7M还是具备一战之力。
歼-7M战斗机
歼-7M战斗机
L7 105毫米线膛炮,冷战期间英国研制的专门用来对付苏联坦克装甲的利器,虽然属于50年代发展而来的产品。但是那年英国制造火炮的水平还不错,这款火炮早期采用的脱壳穿甲弹,可以轻松穿深300毫米装甲。后来采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甚至可以穿深高达420毫米以上,在威力方面不逊于早期120毫米滑膛炮。
同期和英国人的需求差不多,面对北方成批的钢铁洪流我们压力山大,连对付T-62坦克都没有十足把握更何况后续更先进的T-72等。刚好需求相同再加上中西方关系良好,于是英国这款L7 105毫米线膛炮就想尽办法获得,转手从奥地利引进L7坦克炮技术,这个项目又被称之为“三七”工程。北约制式L7 105毫米火炮装备到79式坦克上,同时还引进了英国马尼可公司火控技术,使之成为我国首款大量融入西方技术的主战坦克。
l7型105毫米口径线膛炮
79式坦克配L7火炮
“辛柏林”炮兵侦察雷达,70年代英国研制并装入役的迫击炮侦察雷达,对81毫米迫击炮探测距离可以达到10公里,对120毫米迫击炮探测距离可以达到14公里。以70年的技术来看,这在当时绝对属于高科技产品,趁着大家关系都很好而且我们的反击战也有需要。1984年,从英国和瑞典各进口一套“辛柏林/百灵鸟”炮兵侦察雷达(或四套),一套送往炮兵学院进行训练及相关技术研究,其他则配属于前线实战应用,主要用来侦测越方炮位并进行反击。
对越作战期间,“辛柏林”炮侦雷达进行了实战部署,可以通过探测敌方弹道并进行测算,精确得出对方发射阵地。然后引导我方火炮进行反击,在实战中取得很好的战绩,不过在1984年被越军侦察兵无意中炸毁配套电源车(经抢修重新投入使用)。“辛柏林”这种能取得战场不对称优势的神器,在引进后开启了我国炮兵侦察雷达的研制序幕,在它的基础上研制出国产第一代近程炮位侦察校射雷达,也就是后来的371型炮兵侦测雷达。
“辛柏林”炮兵侦察雷达
“辛柏林”炮兵侦察雷达
371型炮兵雷达
“搜水2000MS”预警雷达,1988年歼轰-7首飞成功,虽然问题还不少但总算了有可靠的对海打击平台。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需要有一款能和它配套的预警机,主要承担起对大面积海域搜索及目标指示,同时协调战区内反舰平台具体作战行动。虽然中西方蜜月期已进入尾声,但在英国看来这种防御性装备不会有影响,于是两款雷达就拿到中方面前供挑选,其中就包括“搜水2000MS”预警雷达。
英国雷卡尔(Racal)公司拿出“搜水2000MS”,以及“空中霸王”两款雷达供选择,前者主要装备“海王”预警直升机。最大搜索范围达400公里,对小型船艇类目标搜索距离超过100公里,可以边搜索边跟踪100个目标,同时支持引导2枚反舰导弹作战。后者则更像小型预警机用雷达(装备“猎迷”反潜巡逻机),弱化对海/对地搜索能力,加强了预警指挥能力。相比之下,“搜水2000MS”集水面搜索、空中预警、对地观测于一体,相当适合当时条件有限的海军航空兵。
“海王”预警直升机
1996年,经过多轮对方我们从英国购买了8套“搜水2000MS”雷达,耗资6600万美元。以运-8为平台进行改装,两年后运-8警戒机完成总装并成功实现首飞,当然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运-8警戒机性能其实相对一般。但在当时它的出现确实解决了重大问题,在海航中相当于预警机,在监视周边海上动态时发挥了重大作用。
代表团参观中
运-8海上警戒机
“海标枪”防空导弹,是英国70年代研制的一款中远程、中高空舰载防空导弹,早期装备于82型驱逐舰后来配套42型驱逐舰。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以及破片杀伤战斗部,最大射程可达70公里,作战高度10到22000米,最大飞行速度3.5马赫。在80年代初如果拥有它,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以这种性能看完全具备区域防空能力。
这种防空导弹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很适用,双方进一步讨论了引进42型驱逐舰,以及配套“海标枪”防空导弹等可能。只不过出于成本考虑,从最初直接购买改为引进技术,考虑为051型驱逐舰升级加装“海标枪”防空导弹(代号:051S)。
谈判顺利双方甚至达成初步协议,不过意外的一场战争结束了这种可能。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爆发后“海标枪”防空导弹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总计发射26枚击落5架战斗机以及1架直升机。在实战中暴露出反应慢,对低空目标拦载能力差等问题,战后这个引进项目直接终止。怎么说都有点可惜,毕竟这个时期我们连点防御都做不到,如果真的引进的话对后来舰空导弹研制将起到重要作用。
“海标枪”防空导弹
“海标枪”防空导弹
051S驱逐舰效果草图
此外还有涡喷-5发动机,仿自苏联BK-1φ发动机(RD-45发动机),作为歼-5及轰-5系列机型的动力源,但它们真正的仿制原型是英国“尼恩”发动机。NVH-1步兵战车,80年代中英联合研制产品,由85式装甲输送车底盘外加英国“武士”步兵战车炮塔组合而成。
米格-15 RD-45发动机
NVH-1步兵战车
德国精工,从豹2到“狂风”都是最先进的代言
德国武器讲究精工品质,可能大家对德制武器印象还停留在“德械师”时代,但这个老牌帝国战后一直很低调。直到上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中西方关系回转双方开始进入深度交流,相比美苏等国品质众多的装备容易挑花眼,德国产品反而更显精致实用。
“霍特”反坦克导弹,80年代,随着从法国引进“小羚羊”武装直升机,同时获得配套的“霍特”反坦克导弹。这款法德联合研制的第二代重型反坦克导弹,1977年才正式装备部队,在当时还属于非常先进的装备。性能方面最大射程4公里,最大飞行速度260米/秒,破甲厚度可达700毫米,多面手可以打击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地面坚固工事等。
同期,由于国产红箭-8反坦克导弹在试验中屡屡失败,于是关于是否直接引进“霍特”成为争议。考虑到“霍特”弹重23公斤,在缺少运载平台时代以单兵背负有点困难,再加上高近3万美元的单价,对当时的我们来说简直无法承担。于是只能跟它说拜拜,坚持自主研制并对其进行参考借鉴,最后成功研制出红箭-8反坦克导弹。
“小羚羊”发射“霍特”反坦克导弹
“小羚羊”发射“霍特”反坦克导弹
红箭-8反坦克导弹
Bo 105轻型直升机,德国研制的双发多用途机型,70年代正式入役定位轻型侦察直升机。正是由于采用双发结构安全系数很高,最大起飞重量2.5吨,最大飞行速度27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1000公里。还可以携带6枚“霍特”,或者8枚“陶式”反坦克导弹,这在轻型武装直升机中属于火力很强大。
80年代,我们开始选型专用武直时,美国MD500、法国SA342L1“小羚羊”、德国Bo 105统统都作为候选对象。1985年,三款机型还在我国进行了一场实弹打靶,胜者为王可以入选。经过多天的打靶测试,对以前没见过专用武直的我们相当震撼,最终双发布局载荷能力相对更强的Bo 105获得满堂喝彩。据称Bo 105在和我军高炮部队对抗演练中大获全胜,再加上此前还有过民用版本引进使用经验,如果不出意外竞标获胜十拿九稳。
只不过到了花钱的时候一般都会很慎重,由于在装备引进方面坚持少量购买、以技术引进为主,主要还是奔着技术而去最终实现仿制。相比之下德国人显然只想卖成品,因此对技术转让比较务实的法国人最终胜出,毕竟之前有海豚、超黄蜂等直升机合作转让经验。
Bo 105武装直升机
Bo 105直升机
MD530MG直升机
豹2主战坦克,作为西方工业时代最强大的武器之一,战斗全重55吨,最大公路行驶速度72公里/小时,最大行程550公里。装备一门120毫米滑膛炮,还配套了数字式计算机、激光测距、热成像夜瞄装置等。除此之外,还有复合装甲、三防装置,以及自动灭火装置等,可以说是当年北约对抗苏联装甲洪流的最有效武器之一。
压力大家都有,特别是以59式坦克为主力时代,面对北方强大的坦克力量无力还击。于是在70年代中后期,中方代表团多次造访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对最先进的豹2坦克是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原计划引进生产线但售价一点也不便宜,可想而知以当年的经费难度太大,何况坚持少量购买再吸收仿制对德国来说也不能接受。
豹2主战坦克
豹2主战坦克
在这种背景下,1978年军工重启第二代主战坦克论证工作,并确定了第二代主战坦克研制方案。决定以豹2为原型研制,同时设定假想敌为T-72坦克,1979年代号WZ-1224的样车出厂。不过在谈判期间,德国豹2也曾来到中国进行各种测试,当时为获得大单还主动降价到180万美元/辆。只是这对于规模庞大的陆军来说,需求量太大未来的资金投入更是难以想象,因此虽然没合用成功但德国还是留下了MB8V331TC41型柴油机,也就是WZ-1224试验车的动力包。
WZ-1224试验车(中国豹)
WZ-1224试验车(中国豹)
“狂风”战斗轰炸机,英德意三国联合研制的双座双发可变后掠翼战斗机,1980年正式入役主要执行空中支援、战场遮断,对海攻击等任务。最大飞行速度2.2马赫、实用升限15240米、最大航程389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28吨,同时拥有9吨的超强外挂能力。特别是采用可变后掠翼技术,可以实现超低空跨音速突防,也具备对敌纵深打击能力。
后来我们与此相类似的机型,飞豹直到90年代才开始投入使用,前后相差至少10年以上而且性能还不如。如果在80年代我们能获得该机,那么对于强-5来说可以很早就进行替换,在南部海岛争端中就能获得更大的空中支援优势。
刚好那几年关系特别好,德国人对我们采购战机也是诚意满满,表示可以提供航电技术、也可以提供配套发动机技术等。当然如果要生产线也不是不可以,但要考虑以联合生产方合作,中方曾组织代表团前往参观学习,不过整套计划如果实施金额将高达200亿。这种价格再一次吓跑买家,想想还是自己研制毕竟数字有点大,最后“狂风”是没有引进,但一场意外的大雨却使代表团人手一套风衣相当帅气。
“狂风”战斗轰炸机
“狂风”战斗轰炸机
代表团参观
“狂风”战斗轰炸机中式想象图
二营长,我的意大利炮呢?
意大利虽然打仗不怎么样,但同样是老牌欧洲工业强国,从航母到步枪都能造。作为欧洲一员在中西方蜜月期自然不会旁观,为了获得更庞大的市场同样表现得很积极,而且在长期交流合作中给我们的好东西还不少。
强-5M强击机,原型来自歼-6的改进优化产品,当年以两侧进气成为军迷眼中的神话——相当帅气。皮糙肉厚对地火力支援是拿手菜,也曾大量出口在巴基斯坦手上取得不少实战成绩,不过落后的航电制约了它进一步发展,为拓展市场和意大利开始合作(共同投资、共享收益)。
1986年,中意双方签署合作协议,确认共同研制强-5M攻击机,主要改进采用AMX攻击机的导航系统。具备包括测距雷达、惯性导航系统、平视显示器、中央计算机,以及配套弹药如新增Mk.83型炸弹、AIM-9L\霹雳-5乙空空导弹等。1989年改进后的强-5M首飞成功,测试结果表明不仅保持原有性能,机载设备工作的可靠性大大增加,而且导航和攻击精度大举提高,综合作战性能是老型号的6到10倍。
AMX攻击机
强-5M强击机
强-5M强击机
“阿斯派德”中距空空导弹,在苏-27引进之后空军并不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以往只能以歼-6、歼-7等空中拼刺刀。随着全球主流战机进入三代,为了具备对抗能力必须配套雷达,及相应的中距空空导弹,于是进行了208雷达和PL-4中距弹的研制。由于科研能力不足,208单脉冲雷达可靠性能太差,探测距离也只有40公里完法实战,配套PL-4中距弹同样无法定型。
208雷达
于是目光投向意大利,选定了“阿斯派德”中距空空导弹,这是美制“麻雀”空空导弹的改型。1988年中意双方达成引进合同,总金额5500万美元,包括85枚导弹以及两套一级检测设备,和相关技术文件等。1990年,首批25枚“阿斯派德”和相关设备顺利交付,有了实弹后科研机构开始展开靶试和测绘仿制。
虽然是技术引进但仿制起来还是很不容易,1995年歼-8II试射三发三中,终于实现了国产战机首次超视距导弹攻击。随后仿制型的PL-11正式入役,成为国产首款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弹,“阿斯派德”的出现为国产新式超视距导弹研制打下基础,至少在空军过渡期内不至于有机无弹。
歼-8B携带“阿斯派德”中距弹
歼-10挂载PL-11和PL-8
A244S机载轻型鱼雷,最大航速40节,最大作战深度400米,最大航程6公里,具备多平台发射能力。1987年,我们从意大利购入40枚鱼雷及发射装置,用来配套直-9C和原装进口的AS-565“黑豹”直升机使用,主要用来机载反潜使用。
那段时间和意大利合作愉快,中方得以引进全套技术资料进行仿制,国产型号ET52鱼雷。由于这款鱼雷的引进仿制,使我们在电动力系统,以及主被动声自导头方面得到经验加持,后续得以加快鱼-7的研制进度(当然也包括购买4枚MK-46鱼雷,和近岸渔民捞回来样品)。
A244S机载轻型鱼雷
A244S机载轻型鱼雷
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一些未经确认的传闻,比如武直-10研制过程也有很多迷,包括源自卡莫夫设计局的设计,以及来自意大利阿古期塔传动系统。据说和阿古斯塔公司签署了3000万美元的订单,为直-10研制传动和主减速器系统,至于真假大家自行判断。另外还有如76A式双37mm舰炮,部分技术源自意大利布雷达40mm舰炮,以及052早期型使用拖曳声纳系统也源自意大利。
卡莫夫设计局941工程模型
76A式双37mm舰炮
以色列,逆境求生款款都是精品
中以第一次军事交流发生在1975年,当年的巴黎航展期间中国代表团获邀参加,并因此拜访了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展位。虽然此时双方并未建交,但出于历史原因大家都很热情,先来个合作的小物件。在80年代对越反击战中,以色列提供北约制式5号碱性电池,用来装备当时进口的北约无线电设备,可以算是双方第一次“军售”。
L7 105mm线膛炮,前面已经提到这是英国研制的专业反坦利器,当时引进该技术的项目称之为“三七”工程。主要包括两期进行,首先是105毫米线膛高膛压坦克炮,以及配套的全套弹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榴弹、碎甲弹)、战斗室灭火抑爆系统、8000型电台和VIC-1车内通话器。第二期引进包括扰动式简易火控系统、身管热护套、夜视观瞄设备等,由于针对性很强为避免苏联过激反应,子系统引进由多个国家转手进行。奥地利提供火炮身管生产线,以色列则提供了防火抑爆装置、热护套等,最终成果都应用在79式坦克上。
79式坦克加装热护套
79式坦克
“怪蛇-3”近斗弹,以色列在70年代研制的第三代红外格斗弹,该弹在“贝卡谷地空战”中一举成名,共取得50发命中战绩。最小射程500米、最大射程15000米,最大飞行速度可达3马赫,最大使用过载高达40G,属于当时性能极为先进空空导弹。
1982年,中以签订合同购买“怪蛇-3”空空导弹,而且还引进该生产技术。对应进行仿制代号“八号工程”,也就是后来的PL-8空空导弹,具备大离轴角发射能力,还能够和头盔瞄准具配合指哪打哪。怪蛇3的引进不仅仅是技术,更有一套完整的现代生产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在整个学习过程对后来军工产品逐步向西方接轨有着深远影响。
“怪蛇”3空空导弹
PL-8成为空军标准配置,早期为了解决水面舰艇防空不足,甚至还打造了715II型弹炮合一系统。由76式37毫米双联自动舰炮,加上PL-8H舰空导弹双联发射器组成,不过太简陋而且性能不足最后没有普及。
PL-8空空导弹
PL-8空空导弹
“狮”式战斗机,由于歼-10长得太似乎一度认为是复制版本,实际上从外观看1999年出现的“狮”式空优改型,采用了切尖三角翼才和歼-10基本接近。但很显然此时歼-10已经首飞,两者不可能存在仿制的情况,但整体没有仿制不代表没有交流。
按照当年歼-10试飞员描述,以方确实教会我们一些东西,但绝对不是简单照抄“狮”式,而是学习了现代先进战机设计理念。这么理解比如如何将电传操作系统和鸭翼“结合”,以及西方战机设计流程和技术规范,或者已经发展迅速的计算机设计软件应用等。
对比
中方代表团和以方留影
“哈比”无人机,90年代以色列研制的专业雷达杀手,可以发射后在目标上空盘旋,锁定目标后直接撞击。最大飞行速度185公里/小时,最大航程可达500公里,可以携带32公斤高爆炸弹头。
90年代,我们以50万美元单价购买了100套”哈比“无人机,并在演练中展示出强大作战能力。不过到2004年返厂检修升级时,被美国干扰无法完成,最后只能原样退还。为了不受限于人在此基础上开始测绘仿制,后来的成品是Asn-301反辐射无人机性能更上一层楼,可以说现在的无人机领域有所发展,“哈比”多少也有一点功劳。
“哈比”无人机
Asn-301反辐射无人机
“费尔康”预警机,绝对是大手笔深度合作项目,由中以俄联合研制,采购四架伊尔-76作为改装平台。然后交由以色安装“费尔康”雷达系统,改装之后飞机编号A-50I,这也是对海湾战争之后空军现代化的最直接改进。
以色列拿到伊尔-76后开始快速改装,后来又是美方施压只能毁约,这笔10亿美元合同最终赔付了3.5亿美元。拆除“费尔康”雷达后的伊尔-76,回来之后成为空警-2000的载机平台,当然在技术上还是存在一定渊源,比如采用和“费尔康”一样的三块固定式有源相控阵天线。
A-50I预警机
A-50I预警机
中以军事交流和国际环境有极大关联,主要受限于美国不断干扰,但是双方合作除上述之外可能还有一些技术交流。比如机载惯性导航系统,无线电电子战设备,机动雷达,次口径贫铀穿甲坦克弹生产技术等等。
1.《【羚羊4s店】大国搞阴谋,那几年我国从各通道获得的北约体系的三军装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羚羊4s店】大国搞阴谋,那几年我国从各通道获得的北约体系的三军装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auto/3108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