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地处海峡西岸中部繁荣的经济带,是历史上的“海滨邹鲁、文学名邦”,有着浓厚的古典家具艺术传统,改革开放40年来,勤劳智慧的仙游人民把代表中国古典家具艺术的“不朽之作”进程发挥得淋漓尽致。仙游县在2007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同时也是“中国仙卓红木家具产业基地”、“中国古典家具收藏文化城”、“红木古典家具产业国家名牌创建示范区”、“仙卓”古典家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这些辉煌的“现卓”品牌的商标创建、申报、评审、中标、注册过程中,我以仙游县文联主席、仙游县民间文学艺术协会主席、仙游县现卓古典艺术家具研究所执行院长的身份,亲身参与了这段难忘的历史。
古典家具技术悠久而优秀的遗产
仙游县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县辖几乎不变,世代文化底蕴丰厚,方言习俗固定,精神追求固定,民间手工艺传承固定。其中红木家具制作和使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隋、唐、宋、元、明时期的古建筑,如龙华寺、三会寺、仙门寺、九座寺、仙游文庙、东门石坊、龙脊寺、镇的宫、盖圩镇的千联古宅、石仓镇的济川古宅等,至今仍在中国,记录着仙游民间艺人高超的手工雕刻和建筑制作技艺。如建于唐懿宗王朝(仙道六年,公元865年)的九座寺陈武塔,采用八角空心巨石结构,底层开口于子午,空心螺旋面,门框与龙狮共舞,石阶上刻有浮花,是全国文物保护的极品。龙华寺东西塔建于宋代大观时期(1107年)。规模宏大,八边形,五层楼空,身心合一,石艺高超,雄伟美观。建于清道光五年,享誉海内外的东门县石坊,是一座古老的宫式建筑。平板广场上下货架井然有序,雍容华贵。刻在上面的人物、花鸟、动物、车马,不仅展现了古代官场和民间文化习俗,也记录了古代艺术家无与伦比的工匠艺术水平。这个石头作坊的精致结构属于同类古建筑的上品。在盖尾镇龙脊寺的六角亭内,保存有500尊清代的纯白瓷罗汉,每尊一尺多高,形态各异,活灵活现,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收藏。
仙游的手工雕塑艺术不仅体现在大型古建筑中,而且广泛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将艺术与实用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因其普遍性而更具生命力。千百年来,仙游人在日常生活用品上雕刻出自己喜爱的工艺美术题材,如家用睡床、三重柜、桌子、香桌、屏风、挂屏,甚至还有杆子、桌盖、篮子、首饰、文具、厨具、盒子等领域。这使得神仙古典艺术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厚重而自然的传统艺术,并随着时代、
宋代仙游世家多冠,北京与仙游的联系、文化脉络和艺术脉络紧密相连。以蔡襄、蔡京、蔡卞等高级官员为首的一批官员将北京制造的家具和建筑技术带回仙游,激发了仙游民间艺术家制作高档适用家具和其他艺术雕塑的热情。就连普通的民间器具和建筑也染上了艺术色彩。大量的历史遗迹表明,仙游雕刻艺术在宋代相当普遍,而且大多非常优雅。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仙游人口急剧增加,城镇原型开始出现,手工艺术的制作也进入了小规模发展阶段。随着雕刻技术的发展,材料必须逐步细化。尤其是仙游民间存在的木雕器皿中使用的木材,更是变得弥足珍贵。仙游多山,山上盛产珍贵树木,如梨、檀香、黄杨木、红豆杉、鸡翅木、水银、银杏、桂圆木等。有充分证据表明,仙游从明朝开始就开创了红木文化。此时海禁已逐渐开放,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海运费日益上涨。仙游属于东部港口泉州,有海岸线。因此,从此仙游民间红木家具等制造业广泛融入时代潮流。同时,从明清时期开始,仙游人开始向东南亚等海外国家移民,仙游红木家具及其工艺品开始流向海外。相应的,东南亚各种资源丰富的红木原料也开始运达仙游。
这时,仙游民间工匠阶层已经逐渐形成了神仙作品的特征,其成就主要体现在现有的寺庙建筑装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家具、佛像、佛教用具、道教用具等方面。
民国时期,尽管战争灾难、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红木家具的生产和传承并未中断。仙游红木家具工匠作为重要的谋生手段,还是有一定实力的。此时以家庭作坊或独游为主要表现形式,师徒是传承技艺的途径,从而保持了仙游木工艺的优秀传统的延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仙游红木家具工艺的从业人员已经呈现出集聚的雏形。如坝下街、紫泽村、资阳村、董熙村、棒头镇西尾村等;城关区十字街和巴龙村;杜威镇中岳村;龙华镇磨头街;盖尾街、汕尾街、来店街、交尾镇、风亭街。这些地方的木匠为人民建造房屋、睡床和家用电器。无所事事的小事,是师傅一个人做的,还是师傅带徒弟做的;在大中型建筑项目中,工匠们相互约定支持,并组成临时代表团共同解决关键问题。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重视雕刻等传统工艺的生产和发展。当时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等待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行各业如建房、买房、商贸等开始发展繁荣,木匠队伍壮大。1953年,仙游县供销社联合会组织闲散的民间木匠、竹器工匠成立了木器社、竹器社。人民公社化后,人民政府在各县、公社成立了22个集体所有的木社,并安排有传统手艺的工人进厂按计划生产制造木家具,承担集体建房、生产生活工具的任务。这22家工厂拥有近2000名木竹技术员。此时,在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艺创作方针的指导下,仙游各木竹社的艺术家们将著名的仙游国画艺术与精湛的木雕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城关、盖围、凤亭、棒头、杜威等县重点木材公司都有雕刻类型(工艺组)。艺术家的作品包括各种风景、人物、植物、鸟、动物、云和水线、吉祥物体等的雕刻。,用黄金镶框,画在木制家具上,如床、橱柜、桌椅,以及雕刻的梁柱图案。1958年,仙游县民政科在城关公社六坑大队创办仙游县福利雕刻厂,吸收一批技师雕刻花鸟山水,年产量2600件,产值1.9万元。那一年,该县木材厂的木雕车间生产的木雕产品大多出口。1960年后,在党的“发展经济,保证供应”方针的指导下,全县所有木、竹器皿厂组织生产了大量红木手雕,主要是佛像、神仙、吉祥动物和生活用具出口。1971年,棒头工艺厂成立,有200多名从事木雕的技术人员。1973年,棒头木雕厂制作的关公雕塑获省外贸工艺美术奖。1978年,八下街艺人制作的弥勒佛获全国工艺美术展创作奖。
这一时期,属于公有制的集体企业——县社木社聚集了20多个以相应的著名木雕大师为核心的工艺美术专业技术队伍,继承了仙游的传统工艺美术,保存了仙游这一独特的艺术文化瑰宝。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开始对外开放的伟大时期,这些工匠在“技术革命”运动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和才能,在传承的过程中开发了许多新的木雕艺术品,并不断出口到国外市场。1979年,他们在全县八大类出口产品和工艺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出口额达100多万元,成绩显著。同时,还为民间制作了各种木制器皿。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框架的限制,所有工厂和技术人员只能按照下达的生产指标进行操作,制约了仙游木雕技术的发展。而这10年形成的木艺专业技术团队,就像“十年磨一剑”,为仙游红木古典家具制造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而不可或缺的基础。
仙卓由来已久的制造业遍地开花
1981年后,改革开放的飓风在中国突然开始。在继承和坚持工艺不朽的传统方面稳步前进了十多年的木器工艺协会,随着人民公社的完全解散而自行解散。每个工厂的木工技师本来都是农民,工厂撤了之后,就回到农村种地。这种“一刀切”的退出给他们带来了工艺美术行业可以全面发展的春天。
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在集体化工厂工作时,必须遵守包括生产计划指标在内的相关规章制度,从而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劳动积极性紧紧捆绑在一起。当时,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各工厂统一的低标准工资制度,以及奖金等激励机制的缺乏,各工厂技术人员和项目负责人的专业技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许多有特殊技能的师傅在家里设立小型木制家具作坊,导致白天在工厂工作,晚上和节假日在家制作加工工艺品的现象。所以全县出现了很多看不见的木头(竹子)做的小工厂。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半地下状态(当时政策不允许开小厂)的小木家具加工厂,成为未来风起云涌的仙游红木古典家具制造公司(企业)之母。因此,集体木(竹)器社的解散为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创造了取得巨大成就的大好机会。这一举动,比1984年3月23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提出的“放松和分散”公有制工厂的历史性举措,早了三年,是盛产红木的古典家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当时我才20出头,在丰亭供销合作社做工艺品买卖。因为我出生在盖尾公社千联大队,那里有浓厚的木雕工艺美术氛围,所以我从小就受到古典工艺美术的影响。童年和少年时期,住在著名的汕尾古街和千联古宅(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对古街古宅里琳琅满目的建筑雕刻珍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祖先的亲戚(郭尚贤和前清尚书)就被古建筑“房建亭”精湛的雕刻艺术所吸引。中学时期,我学习了黄(黄之子,的大弟子)先生的中国画技法,追求中国画的传统脉络,增长了艺术知识。正是有了这些基础知识,我才热爱在买卖风亭手工艺品的工作中对传统手工艺品的搜索和探索。在我任职的多年里,我收购并营销了一批艺术珍品,熟悉了这些传统工艺的制作技巧和艺术渊源。闲暇之余,常去风亭三彩(香、景、边)文物,塔斗山天中塔、会元寺、古民居等处参观,吸取传统工艺精华,积累一些古典艺术鉴赏的基础知识。
我在丰亭工作期间,丰亭木器社、仙游山竹木制品社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以及民间小作坊制作的小物件,都是我购买的物品。多次去加工厂向师傅学习一点小技巧,尝试刀法,结交了很多工艺界的朋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仙游红木古典工艺家具的生产和销售越来越受欢迎。80年代中后期,红木家具的生产场地全面开花。原木材公司的技术人员回国创业,成为红木家具领域的龙头鹅羊。他们先是以家庭庭院为址,建立了家庭式的作坊,然后招募木匠,逐渐形成了小工厂、小企业。从1986年开始,坝下、资阳、现水、西圩、东桥、泉山、响堂等村先后设立木雕厂,生产仿古家具、茶具、人物、屏风、天然木雕根艺产品,销往国外及港澳台。城关镇的十字、木兰、五一、团结等街道都设立了小型工厂,生产建筑木雕、佛像、佛器等手工艺品;杜威镇的中岳、杜锋、历山、杨坂和石牌村都设有红木家具加工厂和分厂;交尾镇的交尾、阳谷、长安村,凤亭镇的下西街、石雪、铺头村,龙华镇的平原、灯塔、磨头村纷纷建厂。近年来,仙游古典工艺家具异军突起,遍地开花。这一时期,除了传统艺术品,创新产品还包括平雕和圆雕,以及100多种人物、花卉、鸟兽造型的木雕工艺品,成为历届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热门商品。1987年,全县红木工艺品出口值达37.33万元。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全县出现了个体木雕专业户,出现了台资和合资企业,出口经营活跃。十年重逢十年成功。仙游县全年外贸收购出口总值从1980年的2158万元跃升到1989年的3479万元,呈现出非常喜人的景观,其中不包括民营企业家与港澳台直接交易的产值。
1990年,县外贸公司(国有)停止了木雕业务,出口业务由私营企业主承担,再次激活了仙游木雕生产的营销机制,全县红木古典工艺品生产行业进入新阶段。
俗话说“主在民间。”仙游红木雕刻行业发展迅速。到90年代初,全县已有400-500多家先进的红木生产企业。其中,莆田工艺美术开发公司、仙游工艺城、八霞古玩厂、吴彤工艺厂、棒头雕刻厂(“大家的家”的前身)、杜威雕刻厂、木兰工艺厂、八霞工艺厂、福惠寺设计厂、东门熊志雕刻厂、龙华工艺厂、仙游工艺精品有限公司、仙游木雕精品厂、熊伟工艺有限公司、新发工艺厂这些工厂开始经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沿街设立成品展厅,产销直联,增加利润和收入。
仙游木雕产业创造了较高的外汇收入,迅速成为仙游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木雕行业的兴起也引起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86年2月5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义在视察工作期间,走访了八霞、西圩的几家木雕厂,对木雕技术的发展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几年后,1992年农历正月初四,陈光义来仙游视察工作时,在莆田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县委书记、县长的陪同下,亲自视察了县城825街莆田工艺美术开发公司,并视察了公司红木仿古工艺家具的生产工艺。他很开心。讨论中,陈光义提出要建立仙游工艺城,并亲自写下“仙游工艺城”的横幅作为礼物,鼓励做大做强红木古典工艺。中共仙游县委、县人民政府接到陈光义书记的指示后,多次召开办公会议,抽调领导干部成立仙游工艺城。经过可行性研究,决定在城关与邦头镇的城乡结合部划出200亩土地,投资600多万元,由莆田工艺美术开发公司承担建设仙游工艺美术城的任务。同年4月,仙游工艺城破土动工,一年后,工艺城的规模开始初具规模,成为全省木雕工艺品的标志性企业。工艺城对红木家具制造业的科研设计、工艺生产、产品销售和专业技术培训做出了规划。其成立开创了仙游红木家具制造企业进入大规模有序发展的新阶段。
1993年,为了克服仙游红木古典家具生产销售分散的不足,县委、县政府派出人员组成调查组,以“六大系列”(草、芒、藤、竹、塑、毛绒系列)和“六雕”(木、铜、竹、骨、根、石雕)全面调查企业和个体户的生产销售状况,协调解决生产销售问题,此时, 我调了县委办公室搞工业信息化专题报告,至今还记得县委和县政府扶持全县“六版”“六雕”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具体实施。
1995年3月,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在市、县党政领导的陪同下,走访了棒头镇,专门参观了坝下工艺厂和仙游工艺城,并题词“坝下木雕走向世界”和“工艺城”,有力地推动了仙游红木古典工艺家具产业的崛起,并对古典工艺的规模化发展作出了具体指示。次年5月4日至5日,贾庆林书记带领省委常委、秘书长黄,以及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仙县调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活动,再次来到八下工艺厂给予指导,并为棒头艺术雕刻厂题写了“雕塑之家”的横幅以示鼓励。一个月后,6月12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带领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视察坝下古典工艺家具生产,对红木古典工艺家具生产的核心区域仙游给予了高度的关怀和支持。又过了一年,1998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再次来到灞夏木雕产业园,进入了几个雕刻展厅和相关的农业公司,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仙游红木工艺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同年12月16日,CPPCC副主席李祖克、陈荣春率CPPCC 20人代表团赴福建考察八侠工艺街。
棒头红木古典工艺家具行业的强劲发展,激起了国内外客商的热情。1999年秋季在广州举行的第86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棒头镇西尾村20多家民营红木古典家具企业与欧美、港澳台60多家客商签订了贷款合同,金额超过1000万元。同年12月28日,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卢展工等一行参观八侠工艺街,代表省委、省政府再次支持仙游红木家具制造业。
仙游红木古典家具生产核心区棒头镇规模迅速扩大,产值飙升,引起了全国的关注。2000年后,中央和省领导频繁光临棒头工艺街,对工艺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各种指导,使棒头红木家具的生产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棒头镇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全镇财政收入从2004年的644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1188亿元,同期税收从501万元增加到8741万元。
以八夏工艺街为代表的仙游红木家具工艺企业,在新世纪初开始在全县迅速崛起。在仙游县委、政府的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和重点支持下,红木古典工艺家具产业成为仙游“兴县工程、工业强县”的主要支柱,是20多年前仙游县改革开放写下的最美篇章。
“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是仙游的强势落地
2001年后,仙游红木古典工艺企业在全县全面崛起,规模上有700多家工艺厂。各路商家充分发挥仙游人独有的经商优良传统,从原材料的搜寻采购、精细加工、自主销售到广告、新闻发布、广交天下朋友,都进行了创新,形成了具有仙游营销特色的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这说明仙游民营企业正在进行改革开放
看到这种活力,党和政府及时抓住了这一有力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牛耳”,有效加强了对私营企业的领导,把红木家具工艺行业引上了一个新台阶。面对全县红木工艺产业的热潮,中共仙游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前来检查指导的指示,全力打造全国红木古典艺术家具生产基地,适时提出“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打造品牌、共同发展”的工作方针, 包括把创建国家红木工艺品牌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要工作职责,作为全县的一项重大建设工程。 各乡镇、街道、村庄、社区居委会、部门和系统都全力支持这一主导产业,落实上级对地方的指示和安排。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本着“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唱戏”的工作思路,在企业资金运作、厂区用地、场地三通、安全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统筹协调和统筹规划。
因此,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建成了仙游中国古典工艺家具博览城、海峡工艺城、八峡工艺街、40公里长的紫檀街、贡品馆、三福古典公司、大家之家、豫园馆、仙游工艺区等集中的民族红木古典工艺品生产基地。此外,工艺品原辅材料市场、工艺品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市场和物流设施等产业链也已成功形成。全县工艺产业呈现“一街两园三市四廊”的产业布局:一街:中国古典工艺家具第一长街,即县城到大坝10公里的长街;两个园区:仙游工艺产业园,占地4.1平方公里,建成“两城四区”,入驻29家企业,列福建省首批6个省级创意产业重点园区和1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现卓物流园区占地600亩;三个城市,即中国古典工艺美术博览城,总投资16亿元,占地345亩,建筑面积36万m2,14栋宏伟的宫式单体建筑;仙游国际油画城占地216亩,建筑面积35万m2,总投资10亿元;仙游国际石材艺术城占地70亩,总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10万m2。四条走廊:城关至邦头、邦头至连天宏公司、城关至杜威、城关至交尾四条工艺走廊。至此,仙游红木古典家具产业R&D创新平台得到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仙游县成立了福建木雕古典家具质量检测中心、福建古典工艺家具协会、福建古典艺术家具研究会,仙游县成立了仙游县工艺美术学会、仙游石雕工艺协会、福建古董工艺协会,推动仙游工艺美术产业的推广和加快。
面对仙游红木工艺产业大规模崛起的大好形势,仙游县决定向打造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水平迈进。为此,仙游县委、县政府规划制定了古典工艺家具产业园,实施了红木工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自2008年以来,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建成十个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培训中心,培育出具有区域特色和品牌优势的棒头古典家具产业园、杜威李庚家乡艺术雕刻园和中国古典工艺家具博览城,成为中国古典家具三大生产基地之一。通过建设“四个中心”(展览中心、加工中心、交易中心、检测中心),发挥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打造工艺美术产业集群。2010年工艺品产值50亿元,出口创汇30亿元。
2001年后,不到10年,仙游古典家具产业从最初产值不到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60多亿元。制造商的数量从过去的近1000家飙升至3600多家。仙游县被命名为中国唯一的“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并通过了重新评估。据有关部门权威统计,2012年,全县工艺美术行业产值、税收、企业数量、大型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其中,工艺美术行业产值175亿元,是2006年(20亿元)的8.8倍,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05亿元,增加值31.4亿元,占GDP的15.5%;工业税收1.5亿元,是2006年(1000万元)的15倍;厂商3350家,是2006年的3.3倍(1000多家);规模以上科技企业92家,是2006年29家的3.2倍。员工人数达到15万,是2006年(6万)的2.5倍。至此,仙游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红木集散地之一,高端产品占国内市场60%以上,是引领中国红木家具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现卓”红木家具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就业和收入的增加,也促进了房地产、餐饮、娱乐、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仙游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引起了各级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各主流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物&质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黄金报》;s日报、央视等国内各大宣传媒体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组织人员深入我县进行专访或收藏《仙游——文化古城木雕新都》、《仙游形象》,进一步提升了“仙卓”红木产业的对外知名度。
2002年底,我从主管工艺企业的城东镇领导岗位,调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这个岗位的重点工作是“摇旗呐喊”,全面提升仙游红木工艺品行业的档次。为了深入探索仙游红木工艺制造行业的改革发展,掌握第一手的专业资料,我也是仙游玉渊轩古典艺术家具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不知道要放弃多少休息时间,用多少业余时间,花多少心血去收集整理仙游家具发展传承的史料,努力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中国古典工艺家具领域,并紧密结合,赋予新的生命力。
鉴于此,我常年陪同中央党政领导到各省市视察(试验)仙游红杉企业,传达有关重要指示;陪同国内外专家学者参观、学习、经商,听取他们对红木技术的经验、见解和建议。我亲身经历了仙游红木古典工艺产业的蓬勃发展阶段,学习并实施,打造了“仙卓”品牌,注册了“仙卓”商标,撰写了《仙游县工艺美术产业十五发展规划》提案、《仙卓古典艺术家具》、《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中国古典家具》等。,并创作了《浮屠》,荣获中国民间工艺和山花实践“文化示范、传统典范、艺术风采、创作辉煌”。2005年仙游县参加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时,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展示“仙坐”品牌;同年,上海、大连、广东等地陆续出现了“贤左”,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反响。
2006年,仙游红木家具越做越强。和郭等人一起去了北京,接触了中国家具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等多个部门。经过多次接触和沟通,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认可,于是我写了申请《中国古典工艺美术家具之都》的主报告。后来,、、、蒲安国、深入榜头、来店、交尾,共同努力,仙游的《》工作取得了成功。2007年7月28日,仙游古典工艺家具展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等参加了会见。当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宣读了授予仙游“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都”的文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顾问石为福建省仙游县县长颁奖。10月2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福建省政府在莆田工艺美术城举办第二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式上,仙游县被授予中国唯一的“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这表明以文化艺术为灵魂、以传统技艺为支撑、以市场导向为核心的“神仙”家具形成了独特的创意文化产业;同时也说明,被誉为“文学名邦、海滨邹鲁”的仙游,正式进入了“首都”时代。2012年,经过复试,仙游被授予“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称号。
在福建省和莆田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下,仙游县以红木家具为主的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县有工艺品生产企业404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艺品企业122家,从业人员21万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木雕生产基地和红木古典家具三大产区之一,被列为福建省培育的12个全国著名轻工产业集群之一。为此,仙游县十二届十中全会通过了《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实施“133”产业发展战略,其中“1”是到2020年建成产值700亿元的特色产业。工艺美术行业,突出龙头作用,打造品牌,拓展市场,促进转型,引导工艺企业从单纯开发高端产品向高端、大众消费、研发转变。力争到2020年建成R&D最大的红木家具生产交易基地、最大的红木原料交易市场和中国画产业总部经济,培育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5家、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10家,产业规模产值达到700亿元。
汇聚千年文化百名匠人的智慧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仙游站在了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正在规划着更加辉煌的未来。未来一段时间将是仙游红木家具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围绕“推进两个转变,着力三个创新”主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仙游红木家具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贡品轩 仙游,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崛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贡品轩 仙游,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崛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03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