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节,麦田音乐节...最近淄博有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活动。这是活了很多年的淄博吗?
经常觉得自己虽然在淄博长大,但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淄博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淄博”这个词可能只是无数必须填写的文件中的一个。
就是别人说的“老工业城市”。它被称为齐国的古都,充满了改革、创新和开放的文化基因...回到淄博一年,真的是因为专业关系才开始了解这个城市,也看到了它一路走来,交流中的活力和变化。
这是一个年轻人越来越热爱的城市。
从一碗素面到一串油花串串;从燃放烟花的大排档到琳琅满目的刘涛小店,每当夜色笼罩着这座节奏缓慢的城市,你都会情不自禁地去逛逛淄博的夜市。月猴、水晶街、黄桑味……13个夜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和10条精品夜游线点亮了淄博的夜经济。
当一大杯装满雪白泡沫的啤酒举过头顶时,啤酒节带着青海的激情来到了淄博。我耳边有嘈杂的音乐。微笑着问候远方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仰着脖子。随着“咚咚”的声音,从头到脚都凉了。
薛之谦,痛仰乐队,晕车……九月,没想到淄博麦田音乐节正式宣布。9月19日至20日,将在小浮河湿地公园的阳光沙滩上正式开放。消息发出来的时候,朋友圈很热闹,哀嚎、羡慕、期待溢满屏幕。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这是一场必须打卡的音乐盛宴。
如果非要用几句话来形容现在的淄博,我觉得它值得开放,值得品质,值得活力。
以前无意中说起对淄博的印象。有个朋友曾经这样描述。“怎么说呢,淄博就像一个温和善良的‘大叔’。我毕业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父母。”她说,这是她五年前从淄博火车站出来的第一句话。“没有多少‘色彩’,但胜利让人放心。”
也许,对于大多数出国留学的年轻人来说,家乡是一座根深蒂固的“象牙塔”。去年六月毕业回来的时候,我其实也是这样的心态。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走出火车站,焦急地寻找着熟悉又陌生的归属感。
第一次真正的归属感来自于去年12月2日官方发布的《淄博市人才理财37条》。由于采访和报道的需要,我反复研究了一本不到20页的小册子。我深感受益,同时也把这个政策推给身边的朋友同学。
当然,单靠补贴政策肯定不足以吸引回在国外扎根的年轻人才,除非增加合适的职位。在人才财务管理方面,人才专项事业的编制和“名校人才专项招聘行动”正好把这两根橄榄枝都递了出去。参加了火热的校园招聘会,面试了第一批回到子读书的人才,甚至看到了一批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才来到这片土地,因为梦想而扎根成长。
北京大学博士高锟,加入淄博职业学院,希望用自己所学所积累的知识服务家乡城市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研究生成为齐文化遗产创新示范区特班成员;淄博新泰石化有限公司员工朱建华,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从青岛回到淄博就业,享受着政府和企业的双重政策红利...后来慢慢发现,愿意在这里扎根的人,都有着和淄博一样的气质:精力充沛,勇于创新,富有创业精神。
现在,我们这些回到子的人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淄博市发展伙伴。现在想想,这个称号好像和深圳的“深证”差不多。当一个人可以通过一个小细节,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去触摸一个城市的爱与认同,我想这个城市在未来也会给人更大的幸福感。
鱼是没有尽头的,但深了,它就会回来;当鸟儿没有固定的栖息地时,林毛泽就去了。
不久前,淄博公布了一套招贤纳士的数字:今年1-7月,淄博完善了大学生招录机制,开展了5批“名校人才专项招录行动”。新引进大学生19437人,完成年度3.2万人目标任务的60.7%。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人才聚集在这里,成为淄博市的发展伙伴。
有句话叫城市也有年龄,越年轻越有活力。从上看政策,从下看环境,今天,这座潜力无限的城市正在用行动实践着一句话:让年轻人更加热爱这座城市。
1.《董俊杰 一个新记者眼中的活力淄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董俊杰 一个新记者眼中的活力淄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470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