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有道

怃然怎么读 狄百瑞:我们为什么读《论语》

狄百瑞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于1953年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院长、副校长、院长。

我把这篇文章命名为《我们为什么读《论语》,并不是为了替大家说话,而是我个人在前人思考和解释的基础上的阅读体会。自从公元前5世纪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了孔子的教诲,并一起阅读、学习、整理,就深受年轻一代学生的喜爱,并代代相传。《论语》经过几千年的深入研究和检验,仍然吸引着许多读者。不是因为它曾经被视为圣书之一,也不是因为上一代强加给后代的阅读要求。

《论语》对世界具有普遍性——它符合人们共享的永恒核心价值。我和美国大学东亚人文班的同学一起读了60年的《论语》,讨论了60年。其实我说的“我们为什么读论语”,是指“我和我的学生怎么一起读论语”。为什么不说我怎么“教”论语?毫无疑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但基本上学生是在自学和重新发现它们。和大多数真正的经典一样,《论语》是自学的。老师能做的就是提高读者对文本的直接理解。

对这一事实的最新验证是2008年哥伦比亚大学一名本科生的毕业演讲。他借用《论语》中的范式和名句来总结自己这四年的学习经验。讲话的开场白是:

子曰:“时不时学,岂不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家不知道也不着急,不是君子吗?”

这一开场白反映了《论语》丰富的特点和脉络。第一句话谁都看得懂,能引用,最后一句话专门指君子。这里的君子指的是传统的精英,生来就有特权地位,最终会成为统治者。但孔子强调,要做一个合格的君子,必须有可敬的品德。孔子重构了“君子”的概念,把它从传统观念中的“贵人”变成了“贵人”,并把它树立为人们效仿的榜样——无论他担任什么职务,政治上是否成功,君子都是真正的模范人物。

这三句话的修辞和语气,既不是直接断言,也不是命令式的,而是期待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回应,验证真相。从某种程度上说,孔子只是说了一些人们心里已经感受到的话。

这不是先知的声音,也不是祭坛上的说教。旧约中的先知总是先与神对话,然后将神的指示传达给百姓。孔子直接和我们对话,让我们意识到天理就在我们身边。

我把孔子的教导和旧约中的先知略有区别,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共同之处。他们都以完美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国王和其他统治者的言行;也暗示着每个人都要对别人负责,这些教导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在孔子这里,修身养性成为君子的方法是非常个性化的,这与其他文化传统有着显著的不同,但却是理想人格的实现。儒家思想最大的特点是,理想人格在《论语》中被解释为日常生活规范的自然发展。

以上引用后,《论语》说,修养过程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最基本的是修养得体有礼的仪态,第一,如何对待父母,第二,兄弟。这是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品质。因此,第一章之后的下一章得出结论:“君子为书而作。孝也是仁的基础?”

这种对新人有吸引力的措辞告诉人们,生活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要有人情味,关爱他人。“仁”被认为是君子的最高美德。具体要求是你要为自己站出来,你要去接触一个人,你不想对别人做你想做的事;但是对于所有人来说,都需要一步一步来,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只有把孝道当种子精心培育,才能开出美丽的仁爱之花。从这个角度来说,孝是儒家的遗传基因,不仅至关重要,它的最终发展是仁。

一般认为,孝是最儒家的美德,这不是外国观察家的幻想,也不是现代人的误读。最早的儒学批评家墨子认为儒家的家庭观念近乎偏执。古代法家在这个问题上也与儒家学者争论不休,认为植根于孝道的家庭伦理在更大程度上对社会道德有害。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儒生的排斥,充分证明了儒家坚持孝道。

在深入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注意《论语》中另一个讨论孝道的地方:孟问孔子关于孝道的问题,孔子的回答言简意赅,相当含糊:“父母只担心自己的病。”古代播音员往往把这解释为:孩子的基本任务是善待自己,使自己在身体和道德上没有损失。毫无疑问,这是孔子教学和实践的一个鲜明而持久的特征。儒家对人作为物质存在的强烈意识为反对佛教对人的物质存在真实性的怀疑提供了动力。有一个前提不能忽视,那就是孝顺的儿子要回报父母的爱。孝是父母之爱的回报,体现了儒家礼尚往来的基本原则。从这个角度来说,孝顺不是要求孩子盲从父母的绝对标准,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预设父母之爱的相对标准。但在上面的引语中,父母之爱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孔子言论中隐含的前提之一。《论语》中记载的另一件事也强调了这一点:

孔子弟子宰我问:丧父母三年的习俗可以减为一年吗?子曰:“汝食米锦,安乎?”说:“安。””阮是赞成的。君子丧事,不甘食旨,不乐,居不安,故不为也。如果你今天安全,你就去做。”我被宰的时候,孔子说:“给了不厚道。孩子出生三年,然后就被父母放过了。三年丧,天下丧。我对父母也有三年的爱?"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从内心尊重伦理行为,同时认为互惠标准是普遍适用的。这个标准认为,自然的感情影响和促进个人行为,伪装的美德是没有用的。彼此之间的自然感情产生于日常生活过程:从出生、婴儿到成年。就像前面的例子说的,这个过程是仁的根本。

孔子和叶公的对话强调了自然情感的首要来自家庭:“我们党有个直弓,其父忙于羊,其子为证。”子曰:“我党直者不同。父亲是儿子,儿子是父亲。它是直的。”也就是说,家庭亲密度甚至高于国家法律,因为家庭内部的信任——这是公众信任的基础——一旦被破坏,国家将无法维持。

之后,《孟子》再次肯定了情高于理的推论。孟子把人类的善定义为良心。他进一步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纽带定义为“亲情”而非孝道,并将其培育为义的初始阶段。

《论语》的开头乃至全文,语言表达和理性都会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人学习和说的东西会受到情感和是非的引导。

《论语》首先讲的是“仁”,包括:“弟子入则孝,出则孝。他们信诚,爱民爱仁,不遗余力地学习文学。”

虽然学习的重要性早在《论语》之初就被强调过,但儒家思想在很多东亚思想中尤其以其合理性而著称;但孔子一直坚持道德重于文学。后者虽然与文明生活有关,但《论语》已经相当重视了。

从《论语》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学习之路始于与人交往,终于君子站起来,说话,站起来。这不是激进派所主张的绝对自主,而是一种个体中和的状态。这一概念加深了我们对儒家价值体系的理解,儒家将君子视为仁的典范。

《论语》第一部第四章记载了孔子最亲近的一个弟子的话:“我一天住三省。为了人出轨?交朋友不相信?学不会吗?”这句话的每一句都包含了一个概念:忠实待人,诚实待人。“忠”字上半部是“中”,下半部是“心”,说明一个人既保持自己的中立,又保持对他人的中立,对自己和他人都是真诚的;这与对朋友守信用的思想有关,即“信”。“信”就是言行一致。(诗人、业余翻译家埃兹拉·庞德,曾演奏、翻译《论语》。他指出,“字母”一词在左边是“人”的意思,在右边是“词”,这只是微妙地解释了“人如其言”的含义。孔子的忠信观包含两层含义:对人对己,守信用。

《论语》中有一段关于“士”的名言,“士”大致等于君子:

曾子曰:“文人无任中,路漫漫其修远兮。仁以为是你的本分,是不是很重?离死不是很远吗?”

“仁”之所以被称为“重责”,是因为它要求对他人、对自己的真诚,这是对个人精神非常严格的要求。当官也好,当官也罢,就是绝对的对自己诚实,坚定不移的给别人直言不讳的建议,经常劝诫那些可能讨厌直言不讳的统治者。儒家的为官之道,尤其是对于身居高位的人来说,就是大无畏的诚信,以至于被暴君杀死而殉道。

在孔子看来,信仰是人生第一法则。一个人的首要使命是治国,这在《论语》中有过广泛的论述。比如子贡问政治,子曰:“粮足,兵足,民信。”子贡道:“你要去。三者孰先孰后?”他说:“去吃吧。自古有死,民无信。”政治家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任何社会都至关重要。这个标准也是孔子关于治国的其他论述的基础。

子曰:“道以政治,道以德治,民以自由无耻。贤惠有礼是可耻的,也是体面的。”

孔子对刑法的贬低,与他把避免暴力作为最后选择的态度是一致的。对孔子来说,自愿参与是社会成员参与公共事务的主流模式,就像农民之间互助的传统一样。个人或民族的自尊能更好的促进人和领导共同努力。领导者的个人品质应该是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典范。

但是,有个人性格和人缘是不够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礼仪习俗奠定了人们日常行为的标准。这些规范是自愿遵守、合作和教育,而不是强制性的。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交流手段,可以具体的看出来,对人际关系或者政治行为的和谐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在别人眼里,礼仪不仅是“和”的基础,也是儒家的主旋律,无论他们是否理解儒家同样的唯意志论和协作论。7世纪,圣德太子试图将儒家思想纳入第一部正式宪法,其第一个词是“和谐”,并宣扬许多关于社会成员和谐共处的话语。

因为礼关系到个人和社会的安宁,《论语》对日常生活中的礼或礼仪有着丰富的论述。以上只是初读遇到的几个内涵丰富的基本概念。以下旨在重点介绍《论语》中同样重要的孔子学说的内容:孔子的个人形象和他的使命感。《论语》中许多篇章所塑造的孔子形象,比他的理论和箴言更为引人注目和难忘。虽然孔子从来不接受弟子们赞美他是圣人,但后来的儒生却把《论语》中的孔子奉为至圣。

首先要注意的是,孔子威望很高,但仍然谦虚朴素,这一点从《论语》开头的说话风格就可以看出来。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提出了什么全新的想法和理论,而是坚持说自己“说而不做”。

孔子在阐述古代理想的过程中是否有所创新是另一个问题。后世显然基本认同“说而不做”的判断。但一定要考虑孔子在传承古文化上不要守旧的可能性。他对古代理想社会的赞美,可以看作是对现存制度缺点的不满。有一个轶事可以描绘出孔子的形象:孔子有一次在四处旅行时,请一个弟子向路边的农民问路。农夫得知自己的老师是孔子后,对孔子的事业表示怀疑,说孔子周游列国渴望被重用,认为天下没有办法,圣贤只能自救,管理自己的田地!“而且与其做一个逃避人的人,不如做一个逃避世界的人?”弟子把这件事告诉孔子时,孔子突然说:“鸟兽不能在一组,但我不是斯里兰卡的弟子,但谁是呢?天下有路,山不易。”

虽然孔子有说有写,但孔子还是把自己的事业当成扭转局面的尝试。孔子认为他所宣扬的传统包含着改革的种子,没有必要抛弃传统去改革现实的弊端。孔子作为一个主张积极利用世界的学者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他为君主服务的谨慎也是众所周知的。这种行为似乎不符合他的理论原则。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

还是孔子说:“子Xi不是政府?”子曰:“书上说:‘孝只为孝,与兄弟之谊,而为政。’难道也是政治,Xi就是政治?"

孔子的回答还是有些简单和暧昧,但却把我们带回了《论语》的出发点:孝是人之本。当官不仅能为社会服务,任何践行公民美德的人都是在尽自己的社会责任。而恪守公民美德也是为官的必要条件。孔子还说:“不苦于没有立场,就要站出来。不用担心知道了,自己去要。”

我们再一次回到读书的起点:即使一个绅士不被认可,他依然可以站在路上。孔子对自己一生的简要总结也总结了君子之道:“立志十学,立于三十,知天命于四十,守耳于六十,循心于七十。”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是我们人生中熟悉的阶段。唯一让人惊讶的是,孔子自称知道自己五十年的命运。“天命”二字并不陌生,君主及其代言人用“天命”来为自己的权力正名;但对于孔子来说,所谓“天命”只有在君王或朝代以人为本,实行仁政的情况下,才能名正言顺。这种与正统或诚信相连的责任感,就是孔子天命观的精髓。孔子完善了“命”的概念,使之不仅成为统治者的特殊政治概念,也是上天直接赋予他的使命。从《论语》中提到“天”的地方,我们知道孔子认为自己和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联系,类似于造物主和被造物之间的关系。只有上帝直接指示他,他有一种孩子般的义务去倾听。在目前的形势和背景下,当官不是履行对天对人的责任和义务的唯一途径。当他的教学促进了独立的个人和人民的教育,代表了公众的信任时,他也为社会服务。

人们通常不把儒家视为宗教,但孔子对天是非常虔诚的,这从他一生对天深深的敬意就可以看出。弟子问他关于“君子”的问题,他回答:“以敬修身”;更彻底的说:“我不知道我的生活,我不认为我是一个绅士;不懂仪式,就受不了;我不认识字,我不认识人。”。在后来的儒家思想中,“敬”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性格和态度。这不是一些人认为的纯粹的世俗伦理。

70岁时,孔子终于能够“为所欲为,不逾矩”,15岁时想到自己有兴趣学习,孔子就满足于自己放弃仕途,选择学者和老师的人生成就。通过执行上帝的使命,他不仅实现了他早期的理想,也实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以仁为己任的奋斗,就无法实现。所以,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结论

以上只是我们阅读《论语》的众多理由和方法之一。自己看原码很重要,但是看的版本一定要有历史的印记。要想知道别人是如何接受和理解同一本书的,就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前辈作者和读者的观点,也要关注民族文化大师的思想。

东亚国家尤其如此,其教育体系是由11世纪至19世纪蓬勃发展的新儒家运动形成的。理学代表人物朱指出,《四书》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在漫长的前现代时期,《论语》一直是《四书》之一。从17世纪到19世纪,这部理学经典在文本上受到质疑,人们指出了《论语》在宋代前后的差异。这必然会促使当代研究者不厌其烦地再现或重构《论语》的本来面貌。

这种教育困境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如果找到一个临时方案而不是最终方案,可以尝试提供不同层次的人文课程,以适应不同的教育情况。学生第一次独立读经典很重要!是否读得更深,要看个人兴趣和情况。

如需参与古籍交流,请回复微信官方账号新闻:群聊

1.《怃然怎么读 狄百瑞:我们为什么读《论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怃然怎么读 狄百瑞:我们为什么读《论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601455.html

上一篇

怎样种植莲藕 如何提高水田种藕的产量?

下一篇

元白cp 基情满满,你说是兄弟我才不信!cp不是白叫的

季氏 论语第十七天-《季氏》

季氏 论语第十七天-《季氏》

纪氏 1纪氏: 要去打朱。孔子曰:“嵇必与有关系。子曰:“请!没有奈尔是不是太多了?前王颛顼以为东蒙为师,为国之臣。为什么切为?尤然说:“如果主人想要它,我的两个部长都不想要它。子曰:“请!周人有句话:“陈立必上市,不能上市者必停。”如果你有危险,不抱,如果你不帮,你会怎么用?你说得太多了。虎...

绝世文圣 中国古代九大圣人,“武圣”关羽、“文圣”孔子,而他以酒入圣

  • 绝世文圣 中国古代九大圣人,“武圣”关羽、“文圣”孔子,而他以酒入圣
  • 绝世文圣 中国古代九大圣人,“武圣”关羽、“文圣”孔子,而他以酒入圣
  • 绝世文圣 中国古代九大圣人,“武圣”关羽、“文圣”孔子,而他以酒入圣

孔子嫡孙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看到这些老照片,格外亲切

  • 孔子嫡孙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看到这些老照片,格外亲切
  • 孔子嫡孙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看到这些老照片,格外亲切
  • 孔子嫡孙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看到这些老照片,格外亲切

孔子身高 济南挖出五千年前“山东大汉”,身高让很多人望尘莫及,孔子1米9我信了

  • 孔子身高 济南挖出五千年前“山东大汉”,身高让很多人望尘莫及,孔子1米9我信了
  • 孔子身高 济南挖出五千年前“山东大汉”,身高让很多人望尘莫及,孔子1米9我信了
  • 孔子身高 济南挖出五千年前“山东大汉”,身高让很多人望尘莫及,孔子1米9我信了

采薇赏析 舞剧《孔子》赏析

孔子和平奖 被嫌弃的孔子和平奖的一生

  • 孔子和平奖 被嫌弃的孔子和平奖的一生
  • 孔子和平奖 被嫌弃的孔子和平奖的一生
  • 孔子和平奖 被嫌弃的孔子和平奖的一生
惟孝 《论语》学习有感——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惟孝 《论语》学习有感——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今天继续整理《论语·政治二》的学习与分享。 上次我整理了一下:我有一种学《论语》的感觉——说到这我就很尊重。孝顺就是忠诚。不会教,可以劝。 还是孔子说:“子Xi不是政府?”子曰:“书曰:‘孝!‘只有孝友才是兄弟。’如果你把它应用到政治上,你也会把它应用到政治上,你也会把它应用到政治上。"...

蒯聩 儿子的皇帝做得好好的,老子却出手来抢,结果害死孔子最得意门生

  • 蒯聩 儿子的皇帝做得好好的,老子却出手来抢,结果害死孔子最得意门生
  • 蒯聩 儿子的皇帝做得好好的,老子却出手来抢,结果害死孔子最得意门生
  • 蒯聩 儿子的皇帝做得好好的,老子却出手来抢,结果害死孔子最得意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