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很棒的小册子

罗素来中国访问的时候,还在和维特根斯坦沟通,最后准备为他的出版写序言。结果在1921年正式发表,当时发表在一本杂志上。一本小册子出现在1922年,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小册子。该书于1922年出版后,罗素向张教授寄去了该书的德英文译本,以感谢教授当时在中国的盛情款待。很快,张教授把它翻译成了中文。1927年发表在当时中国哲学会的刊物《哲学评论》上,这本书的书名被提名为《名论》。

这个名字其实很好地概括了这本书的一个基本思想。这本书是牟宗三翻译的,后来又是牟宗三翻译的。我现在拿着的这本书已经由陈启维先生根据张先生的原译文校对过了。后来,中国出版了几个版本的《逻辑哲学》,其中至少有三个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一本书。90年代出版了一本书。2013年又出版了一本书。但是三个版本不一样。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版本是根据俄语版本翻译的。我手里拿的是俄文译本。这本书翻译得不太好。90年代出版的版本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但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原著是德文。虽然有英文和德文版本,但原文毕竟是德文。最后,北京大学的韩教授将其与德语分开翻译。但在此之前,陈启维先生也翻译过这本书,所以总共有六版左右。这本小册子有六个中文版本,各不相同。这也说明了我国对这本书的高度重视。从1927年到今天,在我们近90年的历史中,我们已经出版了六个版本的中文版本,这使得《逻辑哲学论》一书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当然,这本书一直被认为是一本精彩的书。刚才讲了它的哲学概念,里面包含了一些内容。字数不到3万字,总共只有526项。每个命题都是这样分布的。命题分为命题1-1.21。他按照这个标签整理自己的命题,最后一个命题是七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有7个命题。第二部79个命题,第三部74个命题,第四部109个命题,第五部151个命题,最后一部105个命题。一共526篇。

命名理论

这本小册子出版后,影响了哲学的发展。后来维也纳学派几乎根据这本小册子阐述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他们邀请了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1918年从战俘营回来后,基本上不做哲学了,去了奥地利南部的一个小镇当小学老师。维特根斯坦的年度国际会议就在那边。维特根斯坦换了三所学校,当了六年小学老师。当时奥地利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他们迫切需要振兴国家的教育。他们认为奥地利是和德国一起被打败的,教育很重要。他们需要很多老师来普及教育。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与此无关,于是去小学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受到启发,很多以前的同事都来找他谈他书里的内容。拉姆齐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说,如果你还没有完成你的哲学,你可以继续做下去,一直劝他回归哲学。1927年后,他回到维也纳,与维也纳团队的成员进行讨论。从1927年到1930年,维也纳集团的成员一直在与维特根斯坦逐字逐句地讨论这本书,最终形成了另一本书,叫做《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集团》。维特根斯坦于1929年正式回到剑桥。还有一个小故事。回到剑桥后,他想去剑桥大学教书,但学校规定大学教师必须有博士学位。今天也一样。但是维特根斯坦没有博士学位。其实他连硕士都没读完。当他在攻读硕士学位时,他去了战场。当战争使他停止学业时,他没有完成学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人家建议,你没有这本书吗?这么有名的书,拿这本书当博士论文,用这本书来答辩。他接受了这个提议,为了继续在剑桥大学工作,他必须有学位。罗素和摩尔作为他的回答者主持这次答辩,使他通过这本书获得博士学位,也就是他在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从1930年开始,他正式在剑桥大学做研究员,开始讲课。

哲学研究

自1930年以来,他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他的哲学完全从这种对逻辑语言的分析转变为对日常语言的讨论。所以后期维特根斯坦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也就是所谓的哲学研究领域。《哲学研究》这本书是他从1936年到1945年完成的。但在他去世前没有发表。1953年,他去世两年后,由他的学生编辑出版。很有意思,这本书也有很多中文版,维特根斯坦最有影响力的两本书在中国有六个中文版。我现在拿到的版本是首都师范大学的陈佳音翻译的。另外还有各种版本。《哲学研究》由韩译。这是我导师翻译的。一共六个版本。英文版和英德版先后出了四个版本,可见对这个研究版的重视。

关于哲学研究的思想,我在这里只想简单的给大家描述一下。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观点。也就是他在逻辑哲学早期首先放弃了他关于世界与语言同构关系的理论,彻底放弃了。我们不再认为世界和语言是同构的,认为语言本身已经完成了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全部内容。前期维特根斯坦说了四个部分,我们现在还记得我们讲过的四个部分,也就是不能说只能展示的四个内容。这四个内容都充分体现在他后期的哲学中。也就是他认为这四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可以通过“语言游戏”来展示。就像我们的游戏一样,语言活动本身也是展示我们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方式。这里我列举一些他后期语言哲学或者语言博弈论的重要关节,大家一目了然。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世界

首先,他强调语言活动是各种游戏。

事实上,他认为游戏是由规则组成的,这在普通游戏中我们都知道。游戏规则有两种,一种叫常规规则,一种叫建设性规则。常规的规则是,我们采用某种游戏,并就某种游戏达成一致,例如,我们踢足球或打扑克。这些都是常规的,我们同意某些游戏来定义它们的性质。但是,有些游戏因为这个规则本身而成为游戏。比如我们踢毽子这个游戏,其实是由规则决定的。同时各种游戏之间也有一些家族相似性,这是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他不再认为存在能满足世界与语言同步的逻辑结构,他提出各种游戏之间存在一定的家族相似性。规则本身决定了游戏的存在,而且因为只有家族相似性,所以没有本质的存在。遵守规则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遵守规则是盲目的。我们平时给游戏的时候,不按规则玩,但是我们的规则可以解释我们游戏的每一步。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游戏本身是盲目的,我们并不知道。就像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我们走路一样,我们走路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规则是什么,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走。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则,就会有不和谐。我们的规则决定我们的行为,但是当我们完全知道规则是什么时,我们的意识活动就没有被观察到。就像游泳一样,我们不会在岸上游泳,然后我们下去游泳。相反,我们在游泳的过程中遵循游泳规则。所以说,遵守规则是盲目的,但规则决定了这个游戏的存在。

最后,他反对私人语言。他认为任何语言都不能是私人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显示了它的宣传性。私人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语言本身就是公共的。公共语言被认为是私人的。首先,是矛盾的。他反对私人语言。由此可见,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变革意味着他从逻辑讨论、命题形式和命题结构转向对语言活动现实的考察。所以他不再注重逻辑建构的语言,而是注重日常实践活动的语言。所以语言游戏的关键意义在于使用,甚至意义就是使用。这些观点在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理论中非常重要。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英美语言哲学导论

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响及其在当代学术界的研究

这里简述一下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响。一个是他与罗素的逻辑原子论。一个是维也纳学派推动了逻辑主义的出现。此外,牛津哲学家使他的哲学成为牛津日常语言哲学的来源。有一次去牛津,牛津的中国学生会让我给他们讲讲牛津哲学。他们不从事哲学。我讲牛津哲学,他们也说,嗯?牛津还有哲学?我说牛津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部分,你应该为这个地方是伟大哲学家诞生的地方而骄傲。他们说,真的,我们不知道。虽然维特根斯坦的墓在剑桥,但是维特根斯坦已经去过牛津很多次了,事实上他最后死的时候也死在了牛津。牛津哲学受到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影响,导致了日常语言的牛津哲学。

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当代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简单案例。包括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在内,他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特别是他的哲学是一种理论或方法,他的哲学研究是一种原则性的方式。他的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建设性的或治疗性的,等等。根据维特根斯坦的个人论述,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强调哲学是一种方法,哲学是一种原则,哲学是一种治疗方案。以上是维特根斯坦不同时期的论述:我的命题是这样解释的。懂我的人,在爬过这些命题之后,终于知道这是没有意义的。爬上梯子后,他必须忽略它。他必须放弃他的主张,才能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说得很对。换句话说,只有理解了这些命题,才能真正掌握它们。而当我们理解了这个命题,同时也就放弃了这个命题,它就融进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所以这个命题只是一个阶梯。我们是借助这个梯子进入房间的,所以哲学也是一样的。理解哲学也是如此。我们把这些概念提供给大家,说明这些东西其实是梯子,哲学家的思想或者梯子。它们不是真正的哲学主题,而是建筑的铰链臂。但是,一旦理解了这个哲学,这些铰链臂就可以直接拆卸下来,直接被哲学用来进入房间。因此,这些哲学思想是我们理解哲学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就像我们说的德国哲学,康德,维特根斯坦哲学等等。今天,这些都是我们理解哲学的路径,甚至包括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都称之为路径。理解这些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放弃哲学。你必须放弃才能得到它。放弃这个东西,才能真正得到这个东西。不放弃就一直抱着,说这个很重要,那个也很重要,什么都不想放,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所以有形的房子是给无形的。哲学作为一种理念,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其实是它最需要追求的无形的。所以有形的庇护是为了无形的收益。

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到疗效,很关键。他认为哲学是一种治疗活动。治疗什么?治疗哲学的精神或智力疾病。这句话很刺耳。哲学是一种精神疾病,或者说是一种精神疾病。这句话让我们觉得不舒服,但维特根斯坦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哲学是我们的语言活动面对我们的精神和理性时发生一些碰撞的产物。所以说白了,哲学和语言有关,所以当我们的语言不能完全解释和描述我们的世界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很多不可思议的结果。这些奇怪的结果叫哲学,这些奇怪不合理的东西叫哲学。根据维特根斯坦自己的说法,哲学研究的目的是放下这些哲学,让我们直接进入语言所揭示或展示的事物背后的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哲学,这才是高人一等的哲学。进入这个高人的哲学,就是进入哲学的大门。所以这种哲学,按照维特根斯坦的理解,叫做治疗性的。

所以在维特根斯坦之后的当代哲学发展中几乎没有建设性的哲学,基本上是治疗性的。什么是治疗性?就是用各种方式讨论人们在思想认识过程中的困难。那么哲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解决这些困难,看看我们能认识到哪个环节是错的。哲学家是为了帮助我们解释或对待这些错误。这是哲学的工作。所以他说的话很偏激,看似偏激,其实只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

维特根斯坦剑桥

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意义

最后,我想说的是换个角度理解哲学:距离和邻近的关系。只有远才能近。走远了才能看清楚。哲学应该从远处看,而不是从近处看。哲学问题的形成涉及到高低的关系,如何理解高低,我们的哲学讨论是以高为标准还是以低为标准,解决这个哲学问题的原因是如何以高为低。当然,当代哲学以及如何解决这种传统哲学前后的问题。前一种哲学重要不重要,后一种哲学不重要。或者说,如何理解当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我个人的态度是,展望未来,展望未来。

因此,我们的目的是先看当代哲学的发展,再看当代哲学的发展。当代哲学的发展可以说符合维特根斯坦《论逻辑哲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即前面有一个陈述作为最后的总结,前面的陈述是《论逻辑哲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就是四个层次。在逻辑哲学理论中,我们讲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是第一个,第二个命题是关于世界的。第三和第四是关于命题,第五是关于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第七个是关于不可言说的。这四个命题体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总路线。你什么意思?是传统哲学,我们通常称之为本体论哲学。即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哲学是本体哲学。关于世界逻辑结构的原子论是它的本体论。关于命题与世界关系的理解,认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焦点,从笛卡尔到黑格尔一直是现代哲学的焦点。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认识论。命题论是真理函数论是当代哲学,即现代哲学和分析哲学做出的语言哲学,即所谓语言转向后形成的当代知识。理论哲学形成于20世纪初之后。

第七个命题是关于不说。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不可描述的意思是代表只能显示的东西。在后来的哲学中,不可言说的内容是通过语言游戏来展示的,所以此时我理解为实践哲学。现代哲学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的西方哲学,基本上是实践哲学路线。可以说《逻辑哲学》这本小册子揭示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展望了现代哲学的发展前景。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都关注实践哲学。这种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哲学和实践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整体发展。维特根斯坦的重要性在于他可以通过这本小册子揭示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和未来。我们今天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其实是在理解整个西方哲学,而不仅仅是看到维特根斯坦。这确实具有特殊的意义。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再次感谢您的参与。

回答学生的问题

问题一:姜教授,我有一个问题。有人告诉我后期维特根斯坦在东方思想的影响下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但我没有在解释中听到你说这件事。为什么?

蒋易:是的,为什么我没有提到它?其实他主要受两个原因的影响。第一是受直觉主义影响。数学上有一个学派叫直觉主义,就是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判断我们数学的真实性。这个理论是布劳威尔提出的。据说他受到布劳威尔的一次哲学讲座的启发,这被普遍认为是他思想转变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是很偶然的事件。他看了一场足球比赛。他在看球的时候发现,人主要是在比赛过程中按照规则完成比赛活动的,所以对比赛和比赛规则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是第二个。

再次,他回到自己的《逻辑哲学》又看了一遍,因为他的观点受到了另一位经济学家Stelafa的批评,他说,你怎么能断定事实的存在和描述事实的命题之间有完全的对应关系呢?斯特拉做了一个动作。英国人喜欢做的一个动作是扭鼻子。英国人更喜欢做这个动作。他说,告诉我这个动作代表什么样的命题结构。维特根斯坦当时傻眼了,说,我解释不了。我无法用我的意象理论来解释这个动作。维特根斯坦放弃了逻辑语言的要求,回归日常语言。但其实这都是偶然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基于他在小学教书时对日常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为了教小学生,他专门为小学生编了一本德语词典。这本词典是他生前出版的两本书之一,一本是《论逻辑哲学》,另一本是这本小学词典。意思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这个词来解释它的含义。它没有按照通常的标准编纂这部词典。通常的标准是根据我们平时字典对词义的解释,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该词为依据,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词的词义。他通过编字典更清楚地知道,我们日常语言中的单词用法决定了单词的意思。这些事件对他后来思想的转变有很大的启发。当然,他和维也纳学派的成员之间也有讨论,其中一些讨论使他回到了《论逻辑哲学》中所讨论的具体问题,他觉得其中一些问题还需要重新考虑。因此,对这些不同问题的思考和这些意外的发生,使他最终决定回归哲学。所以1929年回归哲学是各种偶然因素造成的。你说的这件事我没有看到任何直接证据,但我也听说有这样的历史背景。不幸的是,我们没有看到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说法的准确性。但有一点可以解释,维特根斯坦确实非常关注欧洲大陆和包括东方在内的哲学。包括战争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哲学家的著作,如托斯托·涅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等。因此,他对欧洲大陆对生命的关注和对世界的整体理解有很多感受和见解。据说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他口袋里唯一的一本书是托斯托·涅夫斯基的。所以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当时俄国所反映的人生哲学。当然,他也非常重视东方哲学。他也读过一些佛教入门书籍,但都是很早的小册子。我不知道他接触过多少书,但从他的另一本书《文化与价值》可以看出,这本书里关于东方文化的文字很少,他认为自己可以了解东方文化。但是我不知道他能不能理解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他认为他能理解别人不能理解的一切,所以他能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东方文化。但我怀疑他能从什么意义上理解东方文化。我没有提到这一点,因为我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他的说法是否可靠。好的,谢谢你的问题。

问题2:今天的讲座很精彩。感谢姜教授。我有两个问题要问你。第一个问题是,你早上讲康德的时候,你说我们对物体的认知是受我们的认知条件限制的,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不是在不断地追求这个真实的存在,也就是说,这个真实的存在是在我们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对吗?

第二个问题,对象和事实的关系是什么。因为事实组成世界,世界也是我们认识的世界。那么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呢?也是在我们不断追求的过程中,不是吗?

蒋易:谢谢。这两个问题很专业。其实你刚才提的这个问题包含了一个前提,就是我们不可能确认对象。如果我们对事实本身的质疑包含了对过程的理解,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确定事实。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他认为这个决心是可以的。因为他不包括一个不断追问的过程,而是包括你在第一个问题中提到的,我们如何面对这个存在本身?或者说我们用来把握对象的方式是否一定能够完全得到对象?至于康德,他认为我们不可能去追问这个物体背后所谓的物质体的存在。他有句名言“物质体可以思想,但不能认识。”为什么我们不能互相了解?就是因为我们不能通过表象直接知道这个物质体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思考物质体,因为我们可以提出物质体导致或者带来他的出现,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呈现为我们的出现。所以,我们可以思考这个过程。但是我们不能断言我们面对的表象就是物质体本身。他认为“物质体”本身是不可辨认的,这是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只有这样,费希特和谢林才能抛弃他的“物质身体”。如果你不能了解我,你为什么想要它?直接扔了,直接回到自我。对象围绕自我旋转,自我是决定性的,所以不需要对象。这就是后来的哲学家反对康德的地方。马克思又谈到了这个“物质体”。马克思说“物质体”很重要。虽然康德说物质体不能被承认,但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体”可以被承认,“物质体”还是需要的。这就是不同哲学家对“物质体”的不同态度。

对维特根斯坦来说,这就是他如何定义事实与命题的关系,对象与名称的关系。我们的命题都有名字,但事实是什么?事实本身包含对象,名称与对象的一致性也标志着命题与事实的一致性。为什么一致?是因为命题以逻辑的方式来谈论或组织名称在命题中的位置。它有一个配置,就是所有命题都是名称的逻辑配置。由命题推导出事实,说明事实中存在对象,这取决于命题中名称的存在。就是这样一种逻辑关系,他从命题中推导出事实。世界的存在是由事实构成的,语言的存在是由命题构成的。语言与事实的对应是由命题与事实的对应决定的。这就是解释。很好。谢谢你。

维特根斯坦在1891年谈到维也纳

问题三:江老师你好。我是哲学的实学派,我认为我们学的每一个哲学原理都要和我们的心态、生活、实践、行动结合起来。下午讲了这个先天,问先天经验从何而来,很有意义。知识就是记忆。我们应该回归到我们应该成为的样子,如何回归?问一下,先天从何而来?来自灵性,灵性从何而来?来自我们自己。即禅中“自我如何能产生万物”,我们自己的自我拥有一切,自然就足够了。但是,在我们的实践、生活、讨论、哲学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大家作为一个演员,或者作为一个梦想、一个游戏,不断调整这个自我,回归真实的自我和自我,从而做到无所不能。谢谢老师。

蒋易: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实践的过程。你刚才说的很好,我完全同意。其实哲学本身不是空洞的概念,也不是纯粹的思想,而是我们活动的一个过程。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我们讨论的问题转化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控制世界、自我、外部世界和内心。我用康德的话来说这个掌握,就是统觉的概念,就是如何把所谓的星上空和内在道德很好的结合起来,然后把这个内在道德变成一个确定的规律,同时引导我们认识星上空。它不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决定和被决定的过程。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恰恰说明,哲学的灵感不仅仅是在理论本身起作用,还涉及到我们能够照顾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体验生活,观察我们的未来,甚至包括我们未来的生活的态度。也说明在西方哲学的讨论中,有很多观点其实是和中国文化一致的。但唯一不同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为我们在常识或直观感受中获得的一些知识打下基础。就是他可以帮助我们证明我们的常识或者直觉是正确的,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过去,我们的中国文化缺乏这种论证方式。理性活动本身就是为我们提供这样一种帮助,让我们知道我们的过程是如何产生的,包括它是如何推导出后来关于为什么的结果的。所以,这样的论证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因此,学习西方哲学和理解中国哲学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件事,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的共同存在。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对我们理解哲学意义重大。好的,谢谢。

蒋易

蒋易,男,四川宜宾人,1961年出生于辽宁丹东。著名哲学家,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维特根斯坦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英美哲学与大陆哲学的比较研究、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已发表著作10余部,合著6部,翻译论文200余篇。他的代表作有《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文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维特根斯坦》、《思想的镜像——从哲学拓扑学的角度》、《分析哲学教程》、《当代西方哲学进化史》等。

清新杜悦

想法、发现、习惯和人文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灵魂有温度

1.《江怡 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江怡 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意义和影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61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