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5日,北京保险研究院成立。迎来建建一周年,北京保险研究院执行院长姜洪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姜洪说,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新型智库,体制机制既打破传统,又有别于西方;定位是“跳出保险看保险”,用“大保险发展视野”,围绕当前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在姜洪看来,当前保险界面临着几个重要课题,其中一个研究重点是保险业如何化解、减少中国“三期叠加”的转轨风险和保险业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如何保持的问题。
自2013年以来,政府和学界经常提到“三期叠加”这个词,指中国现在处长一个特殊的阶段,面临着经济换挡期、升级换代的阵痛期和前期经济刺激的消化期同时叠加带来的巨大挑战。作为管理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如何具体的去减少并化解“三期叠加”的风险应该是我们保险人的使命!
但反过来说,保险又不是一项慈善事业,不是一个纯政府财政支持的公共事业,保险要谋求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发展怎么跟化解“三期叠加”风险保持内在一致呢?行业越是去参与化解“三期叠加”风险,就越强大,强大了又能更好地去化解风险。如果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实践上、政策上都能被很好地阐释,那么保险业在“十三五”期间、在“经济新常态”下,作用就会更突出。
此外,姜洪还强调要深入研究保险业的双重属性问题。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控制风险的基本手段,这二者之间内在统一性就需要业界进行深入研究。
一方面保险业是个重要产业,但是它和其他产业又有明显的区别:保险业的主要内容是管理和控制其他产业的风险。有些人把保险产品的理财跟储蓄看成差不多,把它单纯的看成了一个产业,当成了另一种金融,姜洪认为这是不对的。
“保险业的一个基本属性是控制风险。如果保险不能够控制和化解风险,那保险业做大了又有何意义呢?保险既是现代产业又是风险的基本控制手段,这两个双重属性之间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姜洪认为保险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应该先把服务业这一面做好,做深,做扎实,在此前提下再显现其金融的属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保险企业本末倒置,过分强调了保险业的金融属性,却忽视了保险业的社会服务属性。
另外,姜洪还提到业界还需要研究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之间相互协同发展的内在关系问题。实际上这里强调的还是“大保险”的概念,这个理念已经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并初步形成了以商业保险来拉动整个社会的保障事业大发展的局面。以健康险为例,中央政府已经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商业健康险,并通过财政税优来进一步支持,使商业健康险和基本的医疗保障更好的结合。通过大力发展商业健康险,逐步提高中国的医疗保障水平,这就是“大保险”的概念。
“大保险”的作用也同样会体现在养老险等其他方面。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服务老年人口的健康养老需求是商业保险的重要工作领域。构建商业保险与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推动差异化养老保险产品和新型医疗、疾病、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的研发是商业保险公司服务民众,破解老龄化社会难题的重要途径。
姜洪介绍,北京保险研究院以科研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批较有质量的研究成果。例如,已经完成了《积极推进中国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等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报告,还形成了《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等多个系列的研究报告。最近又推出了《互联网+对保险营销的新挑战研究报告(2015)》,并即将推出《社会转型中保险服务社区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国灾害地图》等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研究院还以讲座形式组织系列学习培训,形成了主题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助力保险业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中国保险业大发展》等系列报告。此外,北京保险研究院还成立了国内首个保险国际顾问委员会,并成立了战略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
姜洪反复强调,北京保险研究院必须要有独立精神、长期的社会责任感、超前的眼光和独到的视角,这样才能影响公共决策。
1.《关于2013 保险业我想说姜洪:保险业要成为中国三期叠加转轨风险的化解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2013 保险业我想说姜洪:保险业要成为中国三期叠加转轨风险的化解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254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