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原子弹氢弹”“两个炸弹爸爸”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是初中课本上的知识点,大家应该知道它们对我们国家的意义。大多数人可能听说过他们“非常努力”,但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个“努力”是什么意思。
为了感受这两个字的力量,央视记者在春晚走进了“两弹”的发源地——三线建设期间的902基地,现在的“两弹城”,曾经是中国很多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工作的地方。
“我明天要做手术。”想了想,邓稼先在手术前加了个“小”。他不想让大家担心,但当时他患的是晚期直肠癌。工作人员说,他的血小板几乎完全丧失,身体一直在流血。用年轻人能理解的话来说,他的人生价值一直在下降。
以上是邓稼先的另一篇稿子,里面只说了一句他的病“今天化疗,很难受。”。也许这就是记者看到的。这位科学家第一次向别人表达了他的痛苦。其他时候,他说的都是工作。
因为他们,中国才是现在的样子
邓稼先的上述手稿中提到了“星球大战”,也就是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电磁轨道”应该是指当时提出的电磁轨道发射技术。有人说这是一个对西方世界有“幻想”意义的科学发展计划;有人说这个计划定得太远,让当时的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远远落在后面。邓稼先这一代科学家,一年只有9000万科研经费,却要走这么高深的科技计划。
就在邓稼先写这份手稿的同一年,另一位在这个峡谷的研究所工作的科学家王和另外三位科学家写信给中共中央,要求制定中国自己的高技术研究和发展计划。
今天,我们称之为863工程。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大型运载火箭、核聚变试验装置等大型重型设备就是这个计划的产物。
核聚变实验装置“巨龙一号”的电光发射
贫穷并不限制他们的想象力;贫穷并不限制他们对未来布局的战略眼光;贫穷并不限制他们为祖国贡献知识、青春甚至生命的决心;这些都是贫穷无法限制的。
我们不是怀旧,我们应该记住;我们不仅要记住,还要传递。
第三行是什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启动了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因为施工现场主要位于被称为“三线”的广阔中西部地区,所以该施工称为“三线施工”。按当时的地理划分,沿海边疆叫一线,京广铁路以西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叫三线,一线和三线之间的区域叫二线。
为此,400多万人远离家乡,扎根“三线”。
这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记忆。他们一生坚守“三条线”,只愿是一国之事,一家之福。
他们争取的“三线”工厂,有的成了新一代大国的摇篮,有的成了历史的回忆。
1.《两弹元勋邓稼先手稿 只有少数人才知道“艰苦”意味着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两弹元勋邓稼先手稿 只有少数人才知道“艰苦”意味着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03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