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控制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系,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和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洞察和理解获得期望;一个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其学习是受主体的期望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支配。科勒的格式塔-顿悟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
科勒的格式塔顿悟理论
科勒的实验
1913年至1917年,德国心理学家科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进而提出了格式塔-顿悟理论,与试错学习理论是对立的。
科勒的实验有两个系列:盒子问题和棍子问题。在单箱的情况下,香蕉挂在黑猩猩笼子的天花板上,这样它就够不着了,但是笼子里有一个盒子。饥饿的黑猩猩认识到盒子和香蕉的关系后,把盒子移近香蕉,爬上盒子,摘下香蕉。在更复杂的叠案情况下,黑猩猩在掌握了案件之间的重叠和稳定关系后,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在另一个实验中,科勒把黑猩猩放在笼子里,笼子外面有食物,食物和笼子之间有木棍。对于简单的问题,黑猩猩只需要用一根棍子来获取食物,而对于复杂的问题,黑猩猩需要将两根棍子连接在一起(一根棍子可以插入另一根棍子)来获取食物。棒子问题的复杂情况,一开始我看到黑猩猩用小竹竿和大竹竿试着来回拨香蕉,但是根本拨不动。它不得不拉着手中的两根竹竿飞起来。突然,它不小心把小竹竿的末端插进竹竿里,把两根竹竿连成一根长竹竿,立刻用它拨香蕉。黑猩猩对自己的这个“发明”很满意,不断重复这个捡棍子拉香蕉的动作。当第二天重复这个实验时,科勒发现黑猩猩可以很快连接两根竹竿来获得香蕉,而无需漫无目的的尝试。
(二)格式塔的基本内容——顿悟
1.学习是通过顿悟的过程来实现的。科勒认为,学习是个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理解对情况及其与自己的关系的顿悟,而不是行动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顿悟往往出现在学习中的几次尝试和失误之后,但并不是桑代克所说的盲目和随机的碰撞,而是在做出明确反应之前,头脑中类似于“验证假设”的思想。动物问题解决的过程,似乎就是提出一些“假设”,然后检验一些“假设”,抛弃一些错误的“假设”。要建立和验证“假说”,需要依靠过去的相关经验。所以,学习包括在感性经验中对旧结构的逐渐重组和新结构的突然形成。顿悟是基于对整个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只有当动物清楚地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发生。换句话说,顿悟是对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的理解。
2.学习的本质是在主体内部建构完形
格式塔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科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通过理解情境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格式塔”来实现的。比如在黑猩猩从棍子上拿东西的实验中,黑猩猩不会意外看到棍子,捡起来玩,意外拿到笼子外面的食物;但往往先看目标,考虑要达到的目标,再开始收拾东西。它的行为是针对食物(目标),而不仅仅是棍棒(手段和工具)。这意味着动物理解了食物(目标)和棍子(工具)的关系,构成了视野中食物和棍子的完形,进而发生了从棍子上拾起东西的动作。由此可见,学习过程是格式塔不断重组和不断建构的过程。
格式塔-顿悟理论作为最早的认知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积极作用,强调心理学的组织功能,把学习看作个体主动建构格式塔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科勒的顿悟学习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并不是互相排斥,绝对对立的。试错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修行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试错和顿悟在人类学习中非常常见。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学习类型,方式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一般来说,在解决题主有经验可循的简单问题时,往往不需要反复尝试和犯错;对于复杂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大多数人需要尝试一个错误的过程才能顿悟。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将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通常被称为认知发现理论或认知结构理论。
(a)学习概念
1.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将新获得的知识与现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布鲁纳非常重视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认知结构可以赋予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义和组织性,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取长补短。他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东西,以便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三个过程:获得、转化和评价
布鲁纳认为,学习活动首先是获取新知识。新知识可能是对以前知识的提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悖。获取新知识后,要进行转化。我们可以超越给定的信息,利用各种方法将其转化为其他形式,从而适应新的任务,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检验,通过它我们可以检查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是否得到正确的应用。所以评价通常包括判断知识的合理性。
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包含哪些要素,并画出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获取、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书本的死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活知识。
1.《认知理论 3.3认知学习理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认知理论 3.3认知学习理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61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