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打拼多年,去年,不想“重蹈覆辙”的贾如涵终于选择回国发展,和四个朋友成立了自己的经纪公司“如涵文化”,并和环球签约。“虽然在国外奋斗了这么久,发展的很好,但还是希望找到归属感。”她说。
但要获得这种归属感,似乎注定要付出代价。代价就是你必须放弃以前所有的唱法和填词方式,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经纪人对我说,‘如果你能熬过这一关,你就赢了。;如果不能突破,那就不要当歌手。"
李
校对李日清
佟安西主编
全文3077字,阅读约7分钟
“那天就像是一场战争。”
电话那头的贾如涵说话很慢很轻。她提到的“那天”是五年前的第53届格莱美颁奖典礼。贾如涵的专辑《呼唤明》入围并获得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奖,这让她走上格莱美红毯,成为当天为数不多的中国面孔。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前是一堵记者墙,她的手机被炸了,长时间穿着连衣裙和高跟鞋让她感到不舒服...倦意盖过了喜悦,但贾如涵还是觉得“刻骨铭心”。
专辑获奖的消息一出来,《新民晚报》就迅速刊登了一篇题为《酱油》的文章,还是获得了特等奖?"文,贾如涵质疑,语气嘲讽. "假新闻”“偷换概念”“假简历”...很多恶毒的话开始涌向这个年轻的女孩。当时,贾如涵是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生。她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毁了自己。”中国人参与的音乐作品最终获得了格莱美奖。作为同胞,你不高兴,却去诋毁。"
当时留下的阴影甚至延续到现在。她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语气还是愤愤不平的。但是,她渐渐学会了打消自己。有人评价她的新作《法国玫瑰》。“为什么城乡结合部的音色要设定在法国?”她听了,觉得这是好事。“最可怕的情况是没有人关注你。另一件可怕的事情是,只有少数人打招呼。”
现实社会是残酷的,但在此之前,贾如涵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与残酷相关的东西。这个倔强的女孩出生在石家庄,母亲是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她从4岁开始学钢琴,是个“典型的没有童年的孩子”。“没有童年”并不意味着贾如涵眼中外人眼中的残酷。当她回忆起那段时间,她觉得很感激。“我从小就特别喜欢音乐。如果不让我做音乐,我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贾如涵,8、9岁开始事业,14岁离开石家庄,来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就读。那时候很多孩子和她一样,都是第一次离家。“我记得有些孩子早上八点起床就在床上哭,但我觉得你一定要坚强,为什么要那么软弱,反而离开家?你只能坚强。”
后来,她成功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毕业后,她进入了学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成为该专业第一个入学的学生。然而,她刚开始读研没几个月,就开始觉得不对劲。贾如涵是整个专业唯一的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招生,所以很多方面还是不完善。她当时跑去找院长,要求多上几门课。“那就给我写一份课程表,”院长告诉她。贾如涵认为,学生没有理由写课程表。
偏偏这个时候,沙特来到法国歌剧院,来到上海音乐学院为摇滚歌剧《西游记》招演员。她去面试了,两天后被工作人员叫去讨论合同。当时还没毕业的贾如涵,被学校告知“明天去法国,就休学。”她觉得音乐表演的舞台体验最重要,对学校课程的失望让她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决定去法国。
“原来我的决定特别正确。”贾如涵很高兴这是她第一次出国。“我就像象牙塔里的鸟。我出来看世界。”《西游记》的创作者是达蒙·奥尔本,侠影和街头霸王乐队的主唱和主脑。Albarn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的生活很不拘小节。贾如涵回忆了自己的合作经历。“有一天,奥尔本来问我,‘今晚你去吃饭吗?’我说好,然后他就不说话了,继续流浪。“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贾如涵对他作品的严谨印象深刻。她总结道,“顶级艺术家实际上是‘不受世俗规则约束’的人。"
就这样,贾如涵随剧团开始了她的欧美之旅。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明白了整部音乐剧从前台到后台的舞台操作。然而,她最终选择了主动辞职。“我学会了我应该学的东西,继续下去就是生活的重复。”
在国外打拼多年,去年,不想“重蹈覆辙”的贾如涵终于选择回国发展,和四个朋友成立了自己的经纪公司“如涵文化”,并和环球签约。“虽然在国外奋斗了这么久,发展的很好,但还是希望找到归属感。”她说。但要获得这种归属感,似乎注定要付出代价。代价就是你必须放弃以前所有的唱法和填词方式,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经纪人对我说,‘如果你能熬过这一关,你就赢了。;如果不能突破,那就不要当歌手。"
“感觉你一辈子都在用右手吃饭,突然让你改成用左手吃饭,特别不习惯。”贾如涵花了半年时间克服自己,直到展开转型工作。她把这张数字专辑分为两个EP发行版,一个是10月份出版的《法国玫瑰》,另一个是12月份出版的《贾如涵》。
在这两个EPs中,有贾如涵2014年至2015年欧洲巡演期间的所见所闻。还有重新填充的吉普赛民谣和李斯特名曲...最有意思的是一首叫《不要在我的网站上撒野》的歌。制作人一开始想把电子元素融入其中,希望贾如涵能用迷幻优雅的歌声,但她觉得这样不行。“我想表达的是愤怒,而不仅仅是态度。”
她认为网络暴力是一个法律的灰色地带,那些在网络上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喷雾器”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不仅仅是公众人物,还有很多人因为网络暴力而患上抑郁症,甚至自杀。“其实我想用这首歌呼吁大家关注网络暴力,关注那些曾经被网络暴力伤害过的人;同时,我也想对被侵权人说——不要有耐心。”贾如涵说。
新作的出现也让贾如涵对如涵文化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想法。她表示,未来不排除考虑表演,与大平台合作,发掘更多有才华的艺人...但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打基础”。“我还站在第一步,我还看不见第十步;当我走到第八步的时候,我可能会知道‘哦,第十步来了’。”
为什么比起有经验的音乐人和制作人,你更喜欢和年轻的新人一起工作?
贾如涵:因为他是圈子里比较成熟的人,有固定的格局,会做出自己认为还可以的音乐。但是我想要新的东西。年轻人有更多新奇的想法,可以创造不同的东西。我不想放已经出现很多次的音乐,但我想补充新鲜血液。
国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贾如涵: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趁年轻出去走走,多出去走走,不要在父母的保护伞下,不要待在舒适区。就像我在国外的这几年,这些小经历改变了我的很多行为模式,我的眼界变得开阔起来。当面对很多事情时,我的想法会不同,我的心会变大,我不会关心很多事情。
在国外拿到这些荣誉会有使命感,还是会成为你的负担?
贾如涵:其实不是说体育运动员有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而是你有民族自豪感。感觉搞音乐是因为喜欢,想让更多的人听到我的音乐,这是我的核心追求。我不是特别注重名气。很多头衔别人说你是,他们不说你不是。这些其实都不重要。不要为这些假名而活。
你为什么不继续在国外工作?
贾如涵:其实这涉及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再好再优秀,在国外还是外地人,在文化上还是边缘化,亚裔在西方国家永远是边缘化。如果你从事理工科工作,你的种族对你的职业生涯影响不大。但如果说文化,就涉及到意识形态。
因为文化一定是从这个国家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我是亚洲人,骨子里没有西方国家的血统,所以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我上台唱法国歌,很多法国人会说,我闭着眼睛听,会觉得自己是法国人,但当我睁开眼睛看到自己的亚洲面孔,还是会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所以我觉得在西方国家做艺术,特别是表演艺术的中国人,很难有归属感的感觉。虽然在国外奋斗了这么久,发展的很好,但还是希望找到归属感。
你在建立自己的工作室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贾如涵:其实我觉得我们一直挺过来了困难。在任何行业都很难创业。你什么都要操心,比如我不能只想着我以前的音乐,包括公司运营,员工,创作团队等等。
还有就是钱的问题,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说到音乐行业,有人会问“还有音乐行业吗?”诸如此类的问题。音乐产业资金链断裂。不像影视等其他行业,大家都愿意投资,因为影视行业很赚钱,音乐行业不赚钱。
我试着找投资,但是根本找不到。当人们听说你是一名音乐企业家时,他们立即说:“算了吧。”。所以这次发数字EP能拿到虾米的投资,感觉还是很有缘的。
生活中的其他爱好?
贾如涵:我的生活其实很无聊。我工作的时候,每天就想着我的歌,甚至像个“工作机器”,但是你喜欢这个东西,所以你愿意为它付出,坚持下去。
《职业成长》是关于音乐行业从业者的周日专栏。我们每周都会选择一个从业者,和t a们聊一些这个行业有趣或者不有趣的事情,听ta们讲述自己的音乐经历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TA在舞台前可能是歌手、音乐人、音乐人,更有可能是幕后的作词人、经纪人、行业专家、表演经理……然而,《职业成长》并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升职的成功之书,而是一部流淌着温度的历史。
1.《贾茹涵 格莱美专辑获奖者贾茹涵:不要软弱,不要重复人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贾茹涵 格莱美专辑获奖者贾茹涵:不要软弱,不要重复人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87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