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上的微信官方账号搜索“老丁看地理”,添加,然后按住微信官方账号,选择Top。每天6点13分,我会推给你,欢迎转发,让更多人分享给你。赞美,留言,甚至奖励都是你对我深深的爱。老丁在这里向所有人致以新年快乐!猪年万事如意!
土壤的概念
苏联土壤科学家威廉姆斯指出:“土壤是地球上绿色植物可以生长的松散表层。”这个定义正确地代表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土壤之所以能长出绿色植物,是因为它有一种独特的属性——肥力。土壤的这种特殊性质是土壤不同于其他任何东西的基础。土壤肥力虽然与土壤物质组成有关,但主要受土壤性质影响。
土壤的主要特性
土壤质地:土壤中泥砂的比例称为土壤质地。直径小于0.01 mm的土壤颗粒称为泥浆;直径1~0.01 mm的土壤颗粒称为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壤颗粒称为砾石。根据土壤质地的不同,土壤可分为砂土、粘性土和壤土。
①沙土:这类土壤含砂粒80%以上,颗粒间有许多大孔隙,土壤体积比重在1.4~1.7 g/cm3之间。所以土壤昼夜温差大,渗透性好,有机质矿化快,易栽培,但保水保肥能力差,肥力普遍较低。种植作物时,需要增加有机肥和少量地面化肥的施用。
②粘土:这类土壤含有60%以上的粘土颗粒,土壤比重在2.6 ~ 2.7g/cm3之间。土壤硬度高,粘附性、粘结性和可塑性强,栽培适应性差。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潜在肥力高。但土壤紧实难耕,土壤温度低,肥效不易发挥。因此,在稻田中,应注意管理水,提高泥浆温度,施用更多分解有机肥和热肥。
(3)壤土:这类土壤泥砂比例适中,砂粘土占40-55%,粘土(粘土)颗粒占45-60%。土壤容重为1.1~1.4 g/cm3。质地轻松,透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强,耕性好。所以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土壤结构
土壤形成团聚体的能力称为土壤的结构性。所有的土壤颗粒都凝聚成直径为1~10 mm的颗粒状土壤结构,称为颗粒结构。这是最好的一种土壤结构。
它的形成有两个条件:
一种是胶结材料。土壤中的胶结物质主要是粘土、新形成的腐殖质以及微生物的菌丝和分泌物。当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种水稳定的颗粒状土壤结构,多孔,营养丰富,不易被水分散。因此,施用石灰质肥料(石灰和石膏)有利于颗粒结构的形成。
二、外力挤压。各种作物的根系穿插、干湿交替、冻融交替、耕作对粘性土颗粒有一定的外力挤压作用,使其分散破碎成一定大小的团聚体。深耕、免耕、滴灌和水旱轮作都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颗粒结构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一是可以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体的矛盾。集料之间存在大孔隙,集料内部存在毛细孔隙,有利于水、养分和空气体的同时存在。因此,土壤水、肥、气、热条件是协调的。
二是营养状态好。随着水和气矛盾的解决,水和养分的矛盾也得到解决。由于团粒表面好氧分解,团粒内部好氧分解,前者有利于释放土壤养分供作物吸收,后者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和养分的保存。经过矛盾和协调后,水和养分可以同时持续供应作物的需求。
第三,使土壤松软适中。颗粒结构的土壤疏松多孔,耕阻力小,省力,犁耕质量好;土质细腻均匀,不紧绷,不泥泞;烘干打不开大锅,泡场漏损也小。
土壤吸收性能
土壤具有吸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能力。可以通过五种方式吸收。
①机械吸收:这是指土壤对大于土壤孔隙并悬浮在溶液中的细颗粒(如骨粉、饼肥、磷矿粉、粪渣等)进行机械阻挡的作用。),这样它们就不会随着土壤中的渗水流走。因为土壤颗粒越小,排列越紧密,土壤孔隙越细,机械吸收越强,土壤肥力越好。这种作用有利于新改造的水田、新的水库、池塘和水坝,增强蓄水保水功能。
②物理吸附:是指土壤胶体可以通过其表面将分子养分吸附在表面,但胶体与被吸附物质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这一作用,由于其维持分子养分的能力,可以减少土壤中氨、尿素、氨基酸等分子态氮的挥发损失。这就是为什么施用挥发性铵氮肥时通常需要土壤修复的原因。
③化学吸收:这是指土壤中可溶性养分的作用(如某些离子与不同电荷的离子发生化学相互作用),通过纯化学作用产生的不溶性沉淀固定在土壤中。这种作用可以减少可溶性养分的损失,但固定的养分很难被作物吸收利用,从而降低了养分的利用率。因此,集中施磷肥或混施有机肥,制作颗粒肥料,根外喷施,是为了避免化学吸收的发生,减少土壤对磷酸的固定。
④替代吸收:这也叫物理化学吸收。是指许多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被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而其他带相同当量电荷的离子被置换在表面。其本质是一个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置换的过程,土壤胶体吸收的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交换。所以这种效应是可逆的,即胶体吸收的离子可以被其他离子重新置换到溶液中。因此,这种效应对调节土壤中可溶性养分的储存和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⑤生物吸收:这是指生活在土壤、作物根系和动物等中的微生物的表现。,吸收养分形成有机体并留在土壤中。因为生物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从土壤溶液中吸收各种可溶性营养物质,形成了生物。当它们死亡时,有机残留物逐渐分解,释放出养分供作物吸收和利用。因此,生物吸收可以保持养分,积累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是指土壤溶液中H+和OH uuuuuuuuuuuuuu一般用PH值表示。当pH=7为中性反应时,溶液中H+和ohˇ的量相等。如果酸碱度小于7,则意味着酸性反应,当H+大于羟基时;如果H大于7,表示碱性反应,当H+小于ohˇ。土壤酸碱度根据其酸碱度分为七个等级:
pH & lt4.5强酸性
PH4.5~5.5酸度
PH5.5~6.5微酸性
PH6.5~7.5为中性或接近中性
PH7.5~8.5微碱性
PH8.5~9.5碱性
pH >;9.5强碱性
(1)土壤酸碱性的原因:
土壤之所以有酸碱性,是因为土壤中有酸碱物质。H+的主要来源是吸附在土壤胶体上的H+和Al+3。其次,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离解:
h2co 3 = h++ HCO 3ˇ,HCO 3ˇ= h++ CO3ˇ
另外还有有机酸(丁酸、草酸、柠檬酸等。)有机质转化过程中分解产生的酸,岩石风化过程中化学变化(如含硫矿物氧化)产生的酸,肥料添加的酸性物质[如(NH4)2SO4、NH4Cl]。当NH4+被作物吸收时,酸根(SO4-2,Cl ⅵ
oh uuuuuuuuuuuuuuuuuuuuu
例子:Na2CO3+2H2O 2NaOH+H2CO3
碳酸氢钠+H2O氢氧化钠+碳酸氢钠
②作物对土壤ph值的适应性;
强酸性和碱性土壤不利于作物生长。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土壤pH值。比如茶树只适合在酸性土壤上生长,如鹰山红、马尾松、杨梅、蒜盘等。,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天祝、圆柏和柏木是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另外,土壤pH对营养元素的可利用性和有益微生物的活性有很大的影响,良好土壤结构的形成也受土壤过酸度的影响(现在不详细阐述),这无疑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缓冲性能
土壤加入酸碱后,土壤抵抗土壤溶液酸化或碱化的能力称为土壤缓冲性。土壤缓冲特性的原因:
(1)土壤胶体中存在替代阳离子,可以缓冲酸碱。这是因为土壤胶体上的取代阳离子(碱离子或氢离子)被取代到溶液中形成中性盐或H2O。
②土壤的缓冲性是土壤的重要特性之一。由于土壤的缓冲性质,土壤的酸碱度可以始终保持稳定,为作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也为指导施肥提供了依据。施用有机肥、土壤(塘泥)肥、石灰和种植绿肥都是提高土壤缓冲性能的有效措施。
土壤肥力类型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养分、空气体和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潜在生育率和有效生育率。所谓自然肥力,是指开垦前自然土壤的肥力;人为肥力是指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创造的新的肥力。
因此,在任何土壤中,作物种植时间越长,可以采取的农业技术措施越完善,人工培肥的比例越大。所以,土壤是劳动的对象和产物。所谓有效肥力,是指作物在种植作物时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那部分肥力;潜在肥力是指土壤中存在的、当前季节作物不能立即利用的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可以通过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来转化。
土壤肥力因素
土壤水分、养分、空气体和温度被称为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土壤肥力水平不仅受各肥力因子数量的影响,还主要取决于一定条件下水、肥、气、热之间的协调程度。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掌握土壤肥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土壤水分状况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首先,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水分。这是因为:一般农作物为了获得单一产量,必须消耗500-1000美分的水分,而这是由土壤供给的;作物吸收的养分也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使用;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土壤养分的分解转化都需要水分。其次,水直接制约着土壤空的气热条件,也影响着土壤的胀缩性、粘附性、粘结性、可耕性等性质。这表明土壤水分不仅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而且可以通过控制土壤水分状况来协调肥料、空气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①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一般根据作用于其上的力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a、束缚水:这是在土壤颗粒表面重力作用下紧紧束缚在土壤颗粒周围的水。这种水在土壤中的运动非常缓慢,有一部分不在土壤颗粒表面运动,很难被作物吸收利用。当土壤含水量只达到束缚水时,作物就会枯萎。因为土壤颗粒越细,吸收的水分越多,所以粘土的结合水比沙子大。
b、毛管水:这是在土壤毛管力的作用下,保持在曲折细小的土壤孔隙中的水。这种水可以沿着毛细孔上下左右移动。其运动规律是从高湿度土层向低湿度土层运动。它是土壤中最适合农作物吸收利用的水分。因为水含有各种作物的养分,也为作物提供养分。在含油砂和潮砂中,“回潮”或“回潮”现象是由于毛细水上升运动,将地下水引向耕层。但毛细水运动会带来地表蒸发的不断发生,造成土壤水分的流失。因此,生产中常采用中耕和松土,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c、重力水:这是当土壤含水量超过土壤毛管力的作用范围时,过多的水分在重力的影响下向下渗漏,这种渗漏的水称为重力水。它是大米中最有效的水分。虽然渗漏会造成水肥渗漏,但对于水田和旱地土壤,适当的渗漏是必要的,有利于土壤空气体的更新和有害还原性物质的向下运动和淋溶。
水稻土水分状况:淹水期耕层水分过饱和,因重力作用不断垂直渗漏。根据垂直漏水的特点,水稻土可分为三种类型。
A.地下水类型:这类水稻土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在距地表60 cm以内),排水不畅,渗透性差,泥温低,如冷浸田、庞泥田、深脚鸭屎土等。
b地表水型:这类水稻土地下水位较深(150 cm以上),灌溉水下入渗达不到地下水层。虽然排水良好,但不抗旱。如高安田、天水田和大部分梯田。
c、好水型:这种水稻土,地下水位在60-150 cm之间,灌溉水层不与地下水位相连,但土壤毛管水可以上下循环,这种田一般分布在长田或属于第一、二排田。
三种水稻土中,水型好的土壤肥力最好,一般是高产稳产的水田。水稻土需要适当的渗漏,有利于土壤空气体的再生和有毒物质的消除。当然也不能太大,以免养分流失。一般1寸灌水后可蓄水3天,即渗漏量为0.5~1.0 cm /24小时。
土壤气体状态空
土壤空气体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密切相关,对作物根系发育也有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对土壤空气体都有一定的要求。
①土壤的成分空气体:空土壤中的气体,部分来自大气;一部分是由土壤中的生化过程产生的。由于生物(作物根系和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不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导致土壤空气体与大气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空气体中氧气含量低于大气,而二氧化碳含量高于大气;此外,土壤空气体常被水蒸气饱和,大气湿度一般只有50 ~ 90%。土壤空气体有时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如甲烷、氢气、氨气和硫化氢。
②水稻土空气体状态特征:水稻土季节性或常年淹水,土壤空气体与大气的气体交换被水层隔离,常处于还原状态。作物生命活动消耗的氧气只能通过作物茎叶的输氧组织导入根部,然后被根部分离出氧气,在根际形成一个微尺度的氧化环境,防止水稻根部被周围的还原性物质毒害。这就是水稻能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的秘诀。因此,稻田土壤空气体状态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微域性。栽培层表面有几毫米到一厘米的氧化层。因为铁是高价化合物,所以土壤颜色是黄褐色或黄褐色。氧化层下面的栽培层为还原层,铁为低价化合物,土壤颜色为蓝灰色或蓝灰色。但在根际附近的土壤中,由于水稻根系的氧气分泌,往往会出现锈斑和纹。
③土壤空气体在土壤肥力中的位置:土壤空气体供给作物根系呼吸所需的氧气。如果缺氧,根系发育会受到影响,吸收水分和肥料的功能会减弱,甚至死亡。尤其是在种子萌发和苗期。水稻虽然有通气组织,但土壤也要有一定的通气性能,以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此外,土壤空气体条件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转化。缺氧微生物以厌氧为主,导致有机物分解缓慢,营养物质缺乏,甚至氮素流失。同时,它们还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如乙酸、丁酸、硫化氢等,不利于作物营养。此外,土壤通风不良有利于病菌的滋生,导致作物感染疾病,影响作物生长,降低产量。所以水田往往是通过疏干开阔地和旱田来调控的。
土壤温度条件
土壤温度对作物生长、土壤微生物活动、各种养分的转化、土壤水分的蒸发和运动都有很大的影响。农作物从播种到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比如大麦、小麦在1~2℃就能发芽,水稻、棉花在10~12℃就能发芽。所以不同作物的适时播种是由土壤温度决定的。一般来说,土壤温度为25℃~37℃,最低为5℃,最高不超过45℃~50℃。土壤温度过低,微生物活性减弱甚至完全停止,有机质难以分解,有效养分匮乏。冷浸田就是这种情况,需要排除冷浸水,增加施用猪粪、石灰、草木灰、火灰来提高土壤温度。
①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温度是热量的表现。土壤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热,其次是有机物的微生物分解,放出一定的热量,提高土壤温度。
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很多,如纬度、海拔、地形、坡度方向等。但主要是土壤本身的土壤热特性,如土壤热容量、导热系数、吸热散热等。特别是热容量和导热系数是决定土壤温度最重要的内部因素。
A.土壤热容量:每1立方厘米干燥土壤加热1℃所需的热量(卡路里/立方厘米/度),称为土壤热容量。水的热容为1;空气为0.0003;土壤颗粒介于两者之间,范围从0.5到0.6。由于土壤固体部分的变化很小,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和空气体的量。水多气少的土壤,热容量大,升温慢,降温慢,温度变化小。相反,土壤温度变化很大。所以稻田管理,早春白天排水加温,晚上灌溉保温;夏天用深层灌溉降温。
B.土壤导热系数:土壤导热系数是指热量从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递的性能。其大小与土壤固、液、气的比例有关。土壤矿物的导热系数是空气体的100倍。水是空气的25倍;有机质是空气的5倍;空气体几乎不传热。所以土壤的导热系数取决于空气体和水的相对比例。所以中耕松土可以降低土壤的导热系数,使表层土壤温度不易向下传递,深层土壤温度不易向上消散。
②土壤温度变化的调整:土壤温度往往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为了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围绕早春提高土壤温度、夏季降低土壤温度、秋冬保持土壤温度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
A.合理灌溉:早春寒潮期间,应多灌水、深灌,避免土壤温度骤降,增强幼苗抗低温能力;在一般天气情况下,浅水灌溉用于取暖和通风,以促进作物生长。夏季以增强土壤散热为主,采用短期深水灌溉和频繁灌溉露地,达到散热、通风、供水的目的,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秋冬季节,施肥一般结合霜冻前灌溉,减少作物冻害。
b、合理施肥:在保证肥料施用量充足的前提下,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如火土灰、腐熟的猪、牛棚淤泥等。,以提高土壤温度。一是加深土壤颜色,增加土壤吸热;二是有机肥分解过程中释放热量;再次,土壤疏松,增加空气体容量,降低土壤热容量。此外,它可以直接改善作物的营养。
C.覆盖:用草木灰、碎草(紫云英)、干(湿)牛粪、苔藓、塑料薄膜等覆盖地面。,能提高土壤吸热,减少散热,具有保温和防冻作用;夏秋高温干旱时,用秸秆或其他农作物秸秆覆盖地面,具有遮阳防晒、降低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清除杂草的作用。
d、培肥松土:这样有利于增加土壤空气体容量,减少表土热量向下传导和底土温度上升。因此,早春进行中耕翻松,提高土壤温度,加快种子萌发;夏季,翻耕松土可以缓解根系活动层土壤温度过高,促进作物根系生长。
此外,使用挡风板、防风林、吸烟和化学增温剂可以调节土壤温度,因地制宜。
土壤养分状况
作物所需的大部分养分来自土壤。然而,土壤中的大部分养分以不溶性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形式存在,这些物质作用较晚,作物难以吸收和利用。而当季作物能吸收利用的离子型速效养分仅占土壤重量的0.005~0.1%,存在于水溶液中,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但这种迟效养分和速效养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①有机碳化合物转化:土壤中的纤维素、淀粉、二糖、单糖、脂肪等有机物不含氮。土壤中有两种转化:首先,当空气通风良好时,它们被需氧细菌和真菌迅速分解,最终产生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热量。这种热量是土壤生物化学的原动力,也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CO2是作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二是通风不畅时,被厌氧菌缓慢分解,仅释放少量热量和CO2,积累大量有机酸(乙酸、丁酸)、甲烷、氢气等还原性物质,阻碍作物生长发育。比如大米“翻秋”或“溶米”现象,就是丁酸引起的。所以稻田翻绿肥施石灰是中和有机酸,消除稻田毒性。
②土壤中氮的转化:有机氮占99%以上,无机氮不到1%;稻田总氮含量约为0.1-0.2%,无机氮较少。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大部分氮是由有机氮转化而来的。有四种主要类型的转换:
A.氨化作用:土壤中的蛋白质、尿素、甲壳素等含氮有机物在氨化细菌的作用下逐渐分解释放出氨,称为氨化作用。这个过程无论通风好坏都可以进行。氨与土壤中的酸根结合形成铵盐,可被作物吸收利用或被土壤胶体吸附保存。
b硝化作用: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氨或铵盐被亚硝酸菌和硝酸菌转化为硝酸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由于这种作用是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NO3-N存在于干燥的土壤中,而在水田中很少。NO3-N是作物良好的速效养分,但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容易随水流失。因此深耕松土可以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硝化作用,防止土壤中氨的流失。
C.反硝化作用:当土壤通风不良,含有大量新鲜有机物和硝酸盐时,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农作物无法利用和流失的氮。这个过程叫做脱氮。这种影响对作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是有害的,因此必须防止。浅水互灌、露地曝气和稻田施用铵态氮肥、旱地雨后中耕松土可防止反硝化作用。
d .生物氮捕获:土壤中的无机氮(如铵盐、硝酸盐)被微生物、杂草和土壤动物部分吸收利用,合成生物有机体,从而减少土壤中的可利用氮,称为生物氮捕获。尤其是微生物对氮的捕捉最为突出。当大量含纤维素较多的新鲜有机肥施入土壤,其他环境条件适宜时,大量微生物移动繁殖,消耗了土壤中的可利用氮,导致农作物氮含量缺乏或严重不足。因此,当秸秆还田或施用大量含纤维较多的有机肥时,必须施用适当的速效氮肥,以补充土壤速效氮,供作物吸收。
但是生物氮的捕获是暂时的,会一直持续到有机肥分解。同时,微生物死亡后,氮仍然会回到土壤中,供作物吸收和利用。所以这和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氮流失是完全不同的。
③土壤中磷的转化:一般土壤中的磷酸总量(以P2O5计算)约为0.05~0.2%。红黄壤含量只有0.06%左右。根据这种计算,这种磷足够农作物收割好几年。而土壤中能被作物很好吸收利用的水溶性磷(如Na、K、NH4、磷酸一钙)和弱酸性可溶性磷(如磷酸二钙)很少。大部分是不溶性磷(磷酸二钙)、极不溶性磷(如磷酸铁、磷酸铝)和有机磷。它们需要经过各种转化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无机磷的转化主要受土壤反应的影响。在强酸性土壤中,磷与铁、铝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沉淀,被土壤固定;在石灰性土壤中,磷变成磷酸三钙并被土壤固定。只有当土壤反应为中性或接近中性(PH值为6.5~7.5)时,磷的有效性才会提高。
土壤中有机磷的转化。土壤中的有机磷化合物主要包括核蛋白、核酸、卵磷脂、植物化学物质等植物中的含磷化合物。它们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释水释放磷酸。这种磷酸像可水解的磷一样,在土壤中经历各种转化,成为作物吸收和利用的有效磷酸盐。
④土壤中钾的转化:土壤中钾的含量与母质、土壤质地和有机肥的施用有很大关系。根据相关资料,紫色土和花岗岩土的总钾含量为2.5 ~ 5.0%;第四系红粘土发育的红壤全钾含量为0.8 ~ 1.8%;而在石灰岩土壤中,总钾含量仅为0.68~1.12%。粘性土比沙土含钾量高。
根据对作物的有效性,土壤中的钾可分为四类:
一种是水溶性钾。如KNO3、KCl、KHCO3等。,可以被作物直接吸收,但土壤中的含量很少;
第二种是替代钾。是吸附在土壤胶体上的钾,作物可以直接利用,但土壤中的含量也很少,仅占土壤总钾的0.1~0.5%。一般来说,速效钾是指水溶性钾和替代钾的总和。但只占土壤总钾的1 ~ 2%。
第三,活微生物中的钾。这种钾存在于活的微生物中,但在微生物死亡分解后可以被作物吸收利用;
第四种是矿物钾。指矿石(钾云母和正长石)中所含的钾,是矿物在钾细菌和各种酸的作用下释放的水溶性钾。这种钾在土壤中含量最高,占土壤总钾含量的98%以上。但土壤中的钾和氮磷一样,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必须通过施肥来补充。
在一定条件下,土壤中各种类型的钾也可以相互转化。不溶性含钾矿物在各种酸或钾细菌的作用下,可以释放水溶性钾。而在粘土颗粒较多的土壤中,由于粘土的膨胀和干缩特性,土壤中的水溶性钾或替代性钾被粘土矿物固定,成为一种不动的钾,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为了避免这种现象,钾肥应在干湿条件变化不大的土层中施用,即深施,或集中点(条)施,最好采用叶面喷施。
《微题》这本书深受师生好评,也有不错的效果。从反馈信息来看,很多同学使用微题后成绩大幅提升。感谢大家的厚爱,短短两个半月,《高中地理微题百例精选》已经基本卖完,现在只剩下160多本。今天和明天是销售的最后两天。有自己需求的老师和同学可以列为本文后微信拜年礼品必备产品。
教地理的马前卒∣先生
2019年1月20日
1.《土壤 史上最全土壤知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土壤 史上最全土壤知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27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