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会简介

街头书友会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盛会,位于河南省宝丰县以南5公里处,是全国说唱歌手的“朝圣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民间艺人拿着鼓和钢琴聚集在这里,在火神庙旁举行祭祖和收徒的仪式来拜师。他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平台,以歌交友,提亮眼界,卖书。北京声韵鼓、山东秦书、三弦书等40多种民歌,数千首传统和现代曲目在此展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马姐书友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第十三届马杰会议历史悠久。根据马街严光寺和火神庙纪念碑的记载,这座古寺始于元代,盛于明清。街头书友会历史悠久,但其成因众说纷纭。

据说春秋时期的应国医生小可爱喜欢弹琴唱歌,技艺超群。晚年定居马街,来了很多人。正月十三,张弓病逝,朋友们聚集在马街纪念他,并继续和瞿怀做朋友。

第一,东汉以前,王莽把刘秀赶到马街村以东的何英河边。那是正月十三。在火神庙献祭的村民艺术家帮助汉军竞争,阻止莽军追兵。刘秀当了皇帝后,颁布法令,取消了马街地区三年的皇家食物,并给了“黄三学会”一张皇家卡。后来这里的人就以救援日为届,年年相见,感谢皇上的厚意。时至今日,当地仍有一种说法是“光武封地,图书繁盛”。

第一,宋末,马街有个朱秀才,在南阳府做文员。他经常写一些民间艺术笑话给人们唱歌,交了很多朋友。后来,他回到家乡,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去世了。十三日,各路艺人赶到马街,摆了一个书摊,放了他写的纪念的咏叹调。久而久之,今天的书展就形成了。

还有一点,早年马街有个叫马德平的老艺术家,桃李满满。每年正月十三,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的生日表演。这已经逐渐成为一年又一年的传统。

虽然关于书展的起因众说纷纭,但是艺人代代相传,来马街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多,从元代开始就没有间断过。

马街严光寺和火神庙的碑刻记载如下:元代延佑年间,马街书社初具规模,每年约有1000名艺术家前来讲故事,尤其是在清代同治年间。曾经在南阳府教过儒学,回国当书会负责人的学者,统计了同治二年(1863年)参加过一次书会的说书人数量。他让今年参加的艺术家去火神庙朝圣,并在香案前放了一个大水桶。每人只允许一篇文章,倒数两串七。换句话说,那一年有2700名艺术家参加了会议。

曲艺学校

马街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脚下,大山以西,平原以东,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距市区7.5公里。原名马都店,又叫马都街,也是历史上商家云集、产品集散的繁华之地。农历正月十三,由来自河南、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的数百名民间艺术家组成的马街书友会,聚集在马街街,谈书、看戏、唱歌。

会上有各种各样的音乐艺术,包括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印青、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这就是延续了700多年的“街头书友会”,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麻街书友会,俗称“十三麻街会”,是中国民间艺术家的盛会。每年农历13月在宝丰县以南10英里的马街村举行。这一天,来自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湖北、四川、江苏、陕西、甘肃、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数百名民间艺人,手持鼓、钢琴,齐聚马街。正月十三凌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从四面八方来到会场。他们手拉手,35人一组,12人一组,在河边的斜坡上、小山上、麦田里和路旁放下武器。他们摆摊,弹简板,拉弦,就这样开始说唱。

河南省宝丰县马街书友会,又名“十三马街书友会”,是一个全国性的民间艺术交易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举行书会,十三日为书会正式日。书展将在宝丰县以南7公里的杨庄镇马街村北营河边举行。到时候河南等省市的说书人带着鼓和琴聚集在这里,就能讲故事,展示才华。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秦书是各种规模宏大的歌曲,构成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壮丽景观。

山东惠民马姐书友会和姬胡书友会并列。中国北方有两大书友会。由于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马街书友会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书友会特色

每年,街头书友会都会评选出“书友会状元”。“状元”是唱功最好、书价最高、最受群众欢迎的艺人。这种民间选种方式恐怕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街头书友会无疑是一个农民文化事件,在这个事件中,许多艺术家在玩耍、玩耍、歌唱、表达自己、展示自己。令人惊讶的是,有这么多种乐器和这么多种歌曲。在众多种类的歌曲中,最受欢迎的是《河南坠子》。其特点是说唱内容简单活泼,演技幽默生动,让观众很容易理解欣赏。

街头书友会每年都会展出多种民间艺术。《河南坠子》是书展最大的流派,参加书展的艺人80%都想说唱。形成于20世纪初,分为东路、西路、北路,因地域差异形成三种不同的唱法。它的特点: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唱腔浑厚,简单,高音,无忧无虑。由于电子乐器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音乐形式发生了变化,风格上的差异逐渐缩小。

除了《河南坠子》之外,马街书市还流传着十余种歌曲:三弦书、大曲、鼓书、评书、徐州琴书、道情、湖北渔鼓、凤阳花鼓、四川印青、山东快书、陕西快板、相声、小品等。

简易板乐器

一种非常常见的乐器,在历届街头书展上都可以看到,那就是河南最常用的叫“简板”的乐器吊坠。乐器宽3厘米,长30-40厘米。一般用梨木和紫檀制作,音色清脆。(艺人说唱时用手拍)。

还有一种是当地艺人制作的乐器。在表演简单的说唱时,艺术家们一边拉板胡,一边用绑在腿上的可拉的木锤敲打像木鱼一样的木管。随着说唱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艺人可以快速缓慢地敲击木槌。这种独特的演唱形式就像一个小说演唱组。

当然,书展上有许多有趣的乐器。比如艺术家自制的古琴,有大有小,无法命名,一个是坐着弹拨的古琴,另一个是肩上有弓拉着的古琴。据说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其他艺人都是别出心裁。用唢呐演奏音乐时,他们熟练地用一个小铁碗在喇叭口来回移动。有时候加上筷子,吹出来的音乐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生活氛围非常丰富,充满人情味。

明亮的书写本

艺术家在书会上说唱为“亮书”,并邀请艺术家说唱为“写书”。“亮书”是指艺术家们在广阔的书展上摆姿势,展示他们的吹、弹、唱技巧。但“著书”一词并不是指著书传播,而是随着中原文化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文化交流现象。在农村,如果你有家庭纠纷,你会去书展挑选说书人。他们以质论价,就是通过对歌手水平的评价,你选择你认为好的,然后私下和讲故事的人讨论书价,或者找经纪人在袖里出价。协议之后,你就呆一天。请告诉讲故事的人在家里唱歌。书价一般根据去年的收获和艺人说唱水平来定。一个棚子只要100块钱,一个棚子要几千块钱(有人说书摊是棚子)。有时候,一个村子可以写回十几个棚子。就这样,我们不得不在街头说唱,袖手旁观站起来,争夺独特的技巧,从而形成了一种台剧的局面。

在热闹的书展上,观众不仅看热闹,还像相亲一样邀请自己喜欢的艺人回家好好说唱几天。其中有想发财的,有想用好运气盖新房的,有想娶媳妇的。

出名

1.“中国十大民俗文化”。

二、《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世界最大的民间艺术大会。

四是河南省首批省级特色文化基地。

最先进的

曲艺作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艺人越来越少、技艺无人传承的危机。宝丰街书友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月十三凌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人从四面八方来到会场。他们手拉手,35人一组,12人一组,在河边的斜坡上、小山上、麦田里和路旁放下武器。他们摆摊,弹简板,拉弦,就这样开始说唱。看看抓书会的人,一个个扶老携幼。结了婚带着孩子,迎着还有点刺骨的寒风,沿着乡间小路和村边小道向马街涌去。半天的工夫,马街的街道,外面的街道,上上下下的山坡,寺庙后面,到处都是挤来挤去,摩肩接踵;会说话,会唱歌,会听,会看,会游泳,会散步,好热闹。外省的艺人来赶会,大多要提前几天走。虽然距离很远,但他们永远不用担心。很多年,只要他们在正月十三来到马街,就能赶上书展。不要说阳光快乐,就是到了雨雪天,书店还是蒸蒸日上。人们打着伞,穿着胶鞋,踏着泥泞的乡间小路,谈笑风生,兴致勃勃地照顾着他们,兴趣丝毫不减。

艺人在会上说唱“点亮书”;关于艺人说唱,叫做“写书”。农历正月十三,附近很多县的农民除了看会书还要做一件大事,就是会上“写书”——像相亲一样,请回喜欢的艺人那里说唱几天。其中,有的想庆祝收获,帮着找乐子;有的在修房子,盖房子,运气好;有的人想娶媳妇,觉得这么大的事,要隆重的办。这样,“写”台湾评书剧不花多少钱,做出来的东西很美。在村里的老幼中也很体面。当他们发现艺术家中他们最满意的是什么时,他们开始协商书价。书价一般由往年的收获和艺人的水平决定,从一百元到几百元每棚,到七八百元,最高的也就几千或者几千元。双方协商书价,艺术家摆地摊和编剧一起去,算是“写出来了”。如果不是写在这一天,第二天——正月十四日到十六日的马街元宵节——都会被邀请去,最后大家都很开心。“写书”在一次书会上,有时候一个村能写回十几个棚子,就只好在街上说唱,一个个争抢“绝活”,形成唱“台剧”的局面,场面很热闹。

从80年代到90年代,是马姐书友会的辉煌时期。根据每年参加宝丰县文化局的艺人登记表,1996年,610个摊位有610位艺人;然而,在2005年,只有82个摊位和不到500人出席会议。参加马姐书友会的艺人越来越少,但参加会议的艺人平均年龄却越来越大。艺人大多因为生活困难转行,年轻艺人很少出现,曲艺市场逐渐衰落。

为了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马街书店的传统,延续和再现其原有的生态特色,使马街书店成为永无止境的书店和永不停息的书店,2012年,宝丰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马街书店曲艺文化园。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努力,书友会主广场、名人雕塑园和中国曲艺展览馆已经建成。

继承价值

被列为“河南省濒危民俗文化抢救工程”的马姐书友会就在中间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姐书友会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姐书友会

在中国农村出生和长大的中国农民自发形成的文化盛会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交流交易场所和文化空,马姐书友会的突出特点如下:1 .规模大,全国排名第一;2.历史悠久,源远流长;3.讲故事“写书”(和艺术家约定讲故事合同)有独特的形式;4.内涵丰富,影响力大;5.朋友以书会友,艺术乡愁深。

街头书友会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学习技能的好地方。在每年的书展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家都来“点亮这本书”(展示讲故事的艺术)。他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平台,谈天、拉天、玩天、唱歌,他们将与艺术为友,世代相传。观众超过10万人,影响周边数百公里的辐射。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这一民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救援措施和未来

马姐书友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河南省政府推出“河南省濒危民俗文化抢救工程”对马姐书友会进行抢救,如扩大会期、引入拍卖机制、艺术家利益最大化等,使一度萎缩的书友会重现。2009年艺术家1000余人,书棚180余座,听书20余万人,基本再现历史

相信街头书友会在有效措施的保护下继续成长发展,进而迈上新的台阶。

河边培育的奇葩

悠闲的何英河孕育的奇葩——马姐书友会。根据马街严光寺的碑文:“石渠(石村至马都寨的老河名)定胜于天,岩阻水。错了就画,一两里路。它会清晰而动荡,或隐或显,而且会有一个神仙家庭……”清代汝州人王敦说:“石舟涌于海上,怪石吞寒泉,滑刨花半吐,玲珑有致,怪石造奇观……”清代南阳太傅俞有句诗说:五老同游,水车雅,山水自吹。绿波声随浪跳,酒沿堤飞。石头上,诗被青苔覆盖,沙滩静谧,海鸥睡在沙滩上。每年书都会一起来,喝醉了就到了夕阳。“珍惜80年代的采石射击,优雅的石头和诗词被毁。

根据马街村火神庙和严光寺的碑文记载,书社起源于元延佑时期(约公元1316年),至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据说670年前,马街村有个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满。农历正月十三是马劳先生的生日,他的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的生日表演。还有豫西正月淡季写剧听书的习俗,形成了兴盛一年的街边书社。风摇树飒飒,雨来草雨。三弦书、大曲、大鼓书、评书、琴书、道情、渔鼓、花鼓、印青、河南坠子...传统的民间说唱,就像天地间的风、雨、水一样,是人类历史的河流发出的自然声,是生命流经民间带来的铮铮弦声。

马街,一个坐落在何英河畔看似平凡的村庄,吸引了美国和日本等海外学者将其作为民俗文化的圣地来观察。由于书友会的影响,1995年,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在平顶山举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央视中国新闻电影摄制组拍摄了《十三马街书友会》的专题视频,并发送给驻外使馆。马杰书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马姐书友会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王在位时,有个部落首领叫于波,他协助管理水源。于波是司徒,纪律性强,带领百姓伐山畅谈,引流入海,遍游全国,成绩斐然,深得民心。于是,王禹赐姓于伯子,“封商处,任火正”。于波为黎族百姓建造了一个“火台”,并传播给人民,因此人们把它视为“火神”。

当时黄淮流域洪水泛滥,伊洛南下庐阳(今庐山)。玉波领着众人,北开龙门,南凿颖园(今庐山良洼镇),以泄洪入海,还良田于民。然而,由于河流凶猛,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都受到洪水的威胁。据当地人说,颍河中有蛟怪,为了防止镇上的恶鬼和水,人们在颍河岸边修建了“玉波寺”(后称火神庙)。从此人民安居乐业。(也有黄龙打恶蛟的传说)。

书友会趣闻

一年四季,街头书友会都有组织,但这种组织比较松散。清代同治二年,第一次选文。有人问他有多少艺人来赶会。当然,司不能一下子说全,但他是个很足智多谋的人。他让他的一个管事把一个大水桶放在火神庙的香案上,并要求书的艺术家给火神庙香钱。一个人只能丢一枚铜币,不能多也不能少。会后他数了数两串700铜币,也就是说差不多有2700个艺人来赶会。

1.《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700年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700年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07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