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作者发表过三篇文章:(1)从形态学的角度解读天津旧租界地区路网的形态特征,寻找一些规律。如果前面的分析是“知道为什么”,那么这个是基于“知道为什么”。本文将总结前三篇文章的研究成果,结合近代天津出现跨国租界的历史背景,深入挖掘幕后,从全球视角解读天津城市“拼贴城市”肌理形成背后的故事。
本文将解释这一系列研究的逻辑步骤的最后一部分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天津城市道路网的形成机制,并解释了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租界权力之间的关系:
1)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
2)在同一国家实施内部规划;
3)中外对彼此的态度。
[ 01 ]
多国共存视角
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
天津历史上九个国家都有过租界。自1860年开埠,英法美建立租界以来,海河两岸八个租界的格局于1902年正式形成,到1940年代租界正式收回前,英法日意仍有四个租界。可以说,天津长期以来多民族租界并存的局面,也是天津区别于国内其他租界城市的最重要的特点。从多国共存的角度来理解不同租界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意义重大。
1939年天津租界地图
本研究涉及的天津路网范围和特许分区名称
1.初始阶段:互联
众所周知,租界是每个国家单独规划建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让步之间只有冲突,没有联系。相反,不同国家之间特许权边界的边界形式非常模糊,特许权之间的联系有时大于孤立。上一篇文章已经从边界形状的角度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租界开放初期。
1)海河西岸早期租界
1900年海河租界
天津最早的紫竹林租界包括英、法、美租界(美租界后来并入英租界,成为英南扩张边界),夹在大沽北路和海河之间。其道路走向与海河主干道平行或垂直,形成以解放北路为轴线、英租界为核心的路网。1895年划定的德国租界的最初租界位于该地区的南部,延续了以前的道路。整个租界区在海河西岸形成一个长长的路网区。
海河西岸早期租界形态分析:
左边是网格区域边界的分析,中间是块形状的分析,右边是相交类型的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的特许权之间的边界形式相当模糊。营口路作为英法两国的分界线,在大沽北路以东并不明显,但英美租界和美德租界的边界线是一样的。在块体形状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美国、德国租界连接在同一个网格区域;在交叉口类型分析中,贯穿南北的解放北路上的交叉口几乎都是交叉口,不随不同的退让而变化,可视为整个区域的主轴。可以看出,这些国家之间的路网模式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
解放北路是早期租界道路网发展的主轴和骨架,
紧密联系各国的让步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景教授曾在《天津建筑文化》一书中指出,租界建设初期,各国都是弱国,都靠近海河,建设步骤大致相同,即先修建码头堤岸,再填地基修路。由于特许经营区刚开放时往往很小,各国特许经营区的路网很容易寻求互联互通,从而形成各国特许经营区之间互联互通的特点。
历史上解放北路是天津最著名的“金融街”。
聚集世界各地的商业和金融建筑,如银行和外国公司
2)奥地利、意大利、俄罗斯的特许权
除了紫竹林租界外,1900年前后同时开放的奥地利、意大利、俄罗斯租界之间的联系也很明显。奥意俄租界位于海河北岸,以意大利租界为中心,在今天的意大利风区周围。这三个租界面积小,相邻,地理环境相同,道路相连。在前面《天津市路网解释:网格的混沌与有序》中对网格形状和块体形状的分析中,展示了同一网格区域的形态特征,可视为同质区域:
奥地利、意大利、俄罗斯租界形态分析;
左边是网格面积范围分析,右边是块形分析
该区域位于相对安静的海河北岸,交通便利。后来发展成为天津的高级住宅区,居住着大量的社会名流,如袁在奥地利租界的故居、梁启超在意大利租界的故居等。,成为今天天津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历史风貌区之一。
意大利租界如今已成为天津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2.后期:自主开发
如果说相互联系是各国开租界前期“抱团热身”的结果,那么随着各国租界的发展壮大,后期往往会出现独立发展的趋势。具体来说,在路网形式上,不同国家特许权之间的横向联系减少,而同一国家特许权内部的纵向联系加深。
如上所述,早期在海河西岸相互关联的法、英、德租界向西发展,三国新扩张边界之间存在真正的形态边界。从网格的区域边界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分隔法英租界的营口路,还是分隔德英租界的马厂路,都呈现出明显的边界形态;在网格区的形态分析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国家的租界在形态上有明显的不同,它们是独立的,互不相连:
法、英、德租界道路网形态分析;
左边是网格区域边界的分析,右边是网格范围的分析
可以看出,随着租界的发展,各国逐渐寻求扩张领土。在这一时期建成的路网中,国与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减弱,在纵向上独立发展。相应地,连接各国新旧时期租界的纵向道路出现了,并分别成为各国内部的重要道路:
随着租界的发展,
每个国家的租界都沿着自己内部重要的纵向道路独立扩张
日租界宫岛街(今鞍山道)两侧,公园、学校等重要公共建筑集中,延伸至日租界最长的道路新兴路;法租界内的伏羲将军路(今滨江路),是以凯西教堂为底景的林荫大道;英租界内的米多斯路-伦敦路(现泰安路-成都路)是英租界初始边界、延伸边界、墙外延伸边界三个不同时期唯一贯穿英租界市区的道路。顺德大酒店、英租界工业局、安里干教堂等重要公共建筑分布在道路两旁。
许多重要的公共建筑分布在这些道路上。
左上:孙武德堂;左下:英伦-利森德酒店;右:法国-西方教会
与前期解放北路、和平路等跨租界的横向道路相比,这些国内部分相同的纵向道路成为租界后期自主发展的重要干道,至今在天津市中心的路网形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租界前期多为横向联合,后期多为纵向独立发展
租界早期的横向联合,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金融区(解放北路沿线)和商业区(和平路沿线),为天津城市功能结构定下了基调。后期各自沿着自己的主轴线发展,创造出多样而有特色的城区,正式促成了天津多彩的城市风貌的诞生。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国家的独立发展意义重大。
3.延期:竞聘空
随着租界的扩大,国与国之间为了生存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1903年,英国人第一次跨过强子河来划定隔离墙外的延伸边界。自1913年以来,法国人还越过强子河在旧西区修建房屋和道路,造成了占领的既成事实。但英法租界的扩张是不一样的:营口路的延伸,原来的边界,是新的边界;但法租界本身是一个倒圆锥形,受空限制。必须穿越日法边界(即金州路)才能获得空。法国在这里规划老西开区,甚至想把日本租界南侧的大三角区(下面红框的范围)纳入规划范围。
1925年的旧西部开发计划;
法国人试图把营口路到六里台的整个地区据为己有
然而,法租界的狮子开埠与日本租界的扩张发展形成了激烈的对抗。日租界内的公岛街(鞍山道)、福建街(万全道)等道路均向南延伸,横跨强子河,形成了日法争夺南京路-营口路-新兴路三角区的发展空。根据罗先生的《近代天津城市史》,日法最终达成和解,以西朗苏街(今四平西路)为实际控制区的分界线。形态学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1)四平西路形成连续的丁字路口和转弯点,呈现明显的边界形态;从道路方向来看,法租界控制下的老西开地区的道路是南北向的,而日租界控制下的地区的道路方向与日租界正方形网格内的道路方向相同,是东北-西南向。
老西开地区形态分析;
左边是网格区域边界分析,右边是道路方向分析
从卫星图像上也可以看出,这两个地区的路网纹理完全不同,边界是四平西路。由此可见,这一政治因素导致的大国对空的争夺,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完全不同的路网格局。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出,
日本和法国影响下的老西开地区城市肌理差异
[ 02 ]
从同样的国内角度来看
在同一国家实施内部规划
同一个国家租界内的路网并不都是同质的,但往往存在差异。《天津路网解读:网格的混沌与秩序》的分析结论指出,这种内在差异有时甚至大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将视角放在同一个国家的租界里,探讨它们的路网形态的异同。
特许经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每一次扩张都伴随着路网的扩张。这种扩张不一定有具体的计划,而是随着政治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租界当局在规划建设时往往采取循序渐进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导致同一个国家的租界内规划的滞后、改变或无法实现,进而导致同一个国家的租界内出现不同的路网形式。
1.规划滞后于建设
天津开埠之初,只划定了海河沿岸的一个小租界。随着与中国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在天津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利益,租界范围不断扩大。然而,这种扩张在一开始是无法预见的,当局很难为特许权的开发和建设制定真正的长期计划。这种长期规划的缺失体现在路网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同一个国家的租界内的路网规划往往滞后于建设。
1921年英国租界地图,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租界几次扩张的不同痕迹
最典型的例子是英国租界。英租界共扩建两次,内部路网复杂。不同时期的路网明显不同。新划定区域的路网和已完成区域的路网不形成一个整体形状。在前一篇《天津路网解读:边界与秩序的冲突》中已经指出,分隔英租界初始边界与延伸边界的大沽北路是天津路网的典型边界,具有连续的丁字路口。
大沽北路连续交错丁字路口;
左:边界形态分析;右图:1888年道路网络图分析
通过陈对史料的发掘,在英租界扩建部分正式修建之前,就有居民自发地在大沽北路几个路口对面盖起了房屋。由于这些现有的房屋和土地难以购买,大沽北路西侧新建的道路不得不与原有道路错开,形成一个连续的丁字路口。换句话说,英国租界的第一次扩张并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租界当局无力改变既成事实,扩建地段新建的单一路网无法与现有路网衔接,导致路网肌理破碎。这是规划滞后于建设的典型例子。
2.中间计划变更
五大道:天津的城市名片
如今的五大道地区已经是天津的名片,是天津最具历史意义的城市。几条林荫大道构成骨架,各种小型建筑排列着花园和绿地,令人神往。历史上,作为英租界外推广圈的重点发展区,五大道地区曾经按照国际上最流行的“花园城市”概念进行过详细规划。但从当时的规划图中可以看出,五大道地区连同周边地区,原本是打算作为大区域,规划成同心圆的环形路网:
1918年英国租界扩建计划:同心圆+放射性道路
这个“宏伟计划”更理想化,更符合霍华德的“花园城市”典型模式。
埃比尼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规划理论
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实际施工并没有完全按照原计划进行。现有的路网更像是变形的“正方形网格”,而不是同心圆路网。通过前面文章《天津路网解读:边界与秩序中的“冲突”中的形态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区域存在大量的矩形和直角梯形块体,更符合网格的形态特征:
五大道路网形态分析;
左边是网格面积范围分析,右边是块形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路作为南北向的道路,在五大道地区现有的路网中显得格格不入;但它原本是1918年规划的环形路网中的放射性道路,却因为周围路网的变化而成为了残存的异质元素。这一点在《解读:混沌路网方向》中也有形态学分析。
五大道地区道路走向分析;
贵州路已经成为一条明显的异质性道路
五大道地区是天津租界规划变更导致城市形态异化的典型案例。如果一百年前就能实现宏伟的同心规划,今天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令人兴奋和热门的城市肌理。可惜后人只能从黄图中品味这个虚构的故事。
3.规划无法实现
有时,租界当局设计的路网规划因政治变动或财政限制而无法实现,从而留下某种“半成品”的城市形态,这种形态在俄罗斯租界是存在的。
左图:俄罗斯租界巴洛克式路网规划;右侧道路走向形态分析:西津路
翻历史地图,可以发现俄罗斯租界规划了一个圆形广场、四条放射状道路的巴洛克式路网。然而,这个图形计划无法实现。1924年俄国租界收回,原规划的四条放射状道路只实现了一条,即今天的西进路。仅存的斜路成为了俄罗斯租界规则方格网中一个明显的异质元素。
巴黎的奥斯曼城市规划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现代俄罗斯一直崇尚法国,视法国文化为欧洲之最。巴洛克式的规划也是巴黎的一大亮点。但这种规划对当局的要求很高,需要一次成型才能有效。一旦中断,就很难再形成体系。可惜,一个持续稳定的政局,恰恰是当时天津最奢侈的东西。
[ 03 ]
从中外关系的角度看
中外之间的相互态度
除了上述视角之外,“中国”(非租界区)与“外国”(租界区)的关系也是探讨天津城市路网形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天津的租界区主要分布在海河沿岸,非租界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侧。日本租界和奥地利租界是与非租界直接相连的两个租界。通过分析中外边界两侧的路网格局,可以发现这两个租界与中国租界的不同关系,进而反映当时天津与中国对彼此的不同态度。
1.明确的界限:“一刀切”的规划
奥地利租界的北部在开放前是一个现存的中国居住区。从历史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租界建立之前,这一地区就存在着类似于邻近中国边境的胡同肌理。
奥地利租界划定前的城市肌理
奥租界在天津存在时间较短,当局力量相对较弱。奥租界的开发重点是海河沿岸与意租界相邻的南部地区,而兴隆街以北尚未进行大规模建设,仍保留着从前遗留下来的肌理。这两个部分在形态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兴隆街北侧为龟裂纹理,道路短而弯,丁字路口多,为典型的胡同纹理;兴隆街南侧呈方形网格状,呈规则块状,道路笔直,以路口为主,是典型的方形网格。
奥地利租界道路网的形态分析:
左边是块形状分析,右边是网格区域边界分析
奥地利租界北部更像中国,南部更像租界。
好像是兴隆街的“一刀切”
也就是说,奥地利租界北部的路网更类似于邻近的非租界区,而南部的路网更类似于邻近的意大利租界。面对“棚户区改造”这一难题,奥地利租界当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优先发展重点地区,使得奥地利租界普遍一分为二,仿佛是“人格分裂”,留下北方“有租界之名,无租界之实”。兴隆街因此成为奥地利租界内的重要边界。这种“一刀切”的形态特征也使奥租界在天津租界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2.模糊关系:租界与中国边界的过渡
中外关系有时表现出一种模糊的关系。典型的例子是与日本租界相邻的石楠地区。
此前《解读:混沌路网方向》指出,非租界区石楠地区的路网方向属于1方位区间,而相邻日租界的路网方向属于2方位区间,二者差异明显;但在《天津路网解读:网格的混沌与有序》中指出,石楠地区在网格范围分析和块体形态分析上具有明显的网格特征,更类似于租界,是天津路网中的典型网格区。这似乎表明石楠地区和日本租界的路网结构有一些相似之处。
石楠地区道路网的形态分析:
左边是道路方向分析,中间是网格区域分析,右边是块形分析
然而,在石楠北部地区,网格特征并不明显。这个区域靠近老城区,弯道较多,路口多样化,更类似老城区的路网纹理。也就是说,夹在中国(天津老城)和外国(日本租界)之间的石楠地区,在形式上处于过渡状态。
石楠地区曾是天津著名的“三不管”区
石楠地区曾被指定为日本租界的保护区,但由于中国政府的斗争,它没有被正式划入日本租界。作为天津老城和租界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敏感性。由于缺乏租界当局和中国政府的管理,该地区已成为天津著名的“三无”区。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体现在路网形态上,呈现出这种暧昧的形态特征。似乎中外圈都对这个地区施加影响,最终形成一种特殊的城市肌理。
3.模仿中国海洋:开创新灶
在中国政府自己完整的统治范围内,它的路网形态并不都是类似老城区的胡同肌理。相反,位于非特许区的河北新区,形状更像特许区。
河北新区道路网形态分析:
左边是网格面积范围分析,右边是块形分析
《天津路网解读:网格的混沌与有序》中的形态学分析指出,河北新区道路走向基本上是平行或垂直的,主要在十字路口,街区多为矩形。是天津典型的网格区,类似于租界区的日法租界网格,但与老城及其周边地区完全不同。从形态上看,河北新区就像一个非租界区的“飞地”。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位于天津北部的河北新区都比老城区更像租界
其实河北新区是仿照租界规划设计的。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天津上任。面对旧城的衰落和租界的繁荣,他决定另辟蹊径,模仿租界计划,过运河开辟新区,在天津这里设立新的政府、学校、文化等机构。这种模仿租界规划的意愿是河北新区形成网格的根本原因,因为网格是租界形态的典型标签。这说明中外之间有一种态度,中国政府愿意主动效仿租界建设,就像今天的经济特区或自由贸易区一样,是大刀阔斧改革的产物。这种在中国模仿外国的形态特征,也是天津在租界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现象。
位于河北新区大井路(中山路)原叶全场馆门口
[结论]
“小规划大乱”
天津城市形态概述
由于历史原因复杂,详细的史料和相关研究不完善,很难真实准确地解释天津路网背后的原因。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根据现有的形态分析结果,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天津“拼贴城市”的形成机制。前面的文章已经指出,对天津旧租界地区路网形态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局限于租界国境线的单一范畴,而应结合历史、政治、地理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认清复杂表象背后的本质。本文打破这一局限,将天津租界历史背景下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与形态分析的结果进行梳理。
天津路网复杂性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随着租界的发展时期而逐渐变化,国家从合作到竞争,从联系到对抗,这体现在路网形式上,使得租界的国界具有多重含义。
2)国内规划的实施:特许经营当局在发展初期普遍缺乏长期规划,然后随着现状的变化不断调整短期规划思路。这种循序渐进的态度导致了同一国家租界形态特征的多样化。
3)中外对彼此的态度:中外不同的势力会根据各自的不同立场表现出不同的对彼此的态度。有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式,有“三不管”式的过渡,有一方效仿另一方的“开新灶”。这些政治关系都会体现在路网形式上。
小规划大无序:现代天津城市肌理的拼贴形式
天津旧租界地区的路网特征呈现出“小规划、大无序”的拼贴特征。这个拼贴城市的形成是建立在多民族租界逐渐建立并长期共存的背景下,建立在特定的历史发展和政治变迁过程之上的。天津独特的路网是这种形成机制下各种关系相互作用、交织、共同影响的产物。
城市形态是政治物化的结果。本文试图通过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为天津复杂的城市面貌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不知道是不是天津这个拼贴城市,一个“天书”,通过这一系列冗长的解读,变得更容易读懂了。
图片来源:本文的分析图都是作者画的,照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小乔,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现代天津|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实验室
致力于天津近代城市遗产的保护和再生
1.《天津路网 解读天津道路网:拼贴城市的形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天津路网 解读天津道路网:拼贴城市的形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2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