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北京大学学者刘乐园(Lewis Eden)在为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所写的图注中,刻薄地议论道: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糊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蒙元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明清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头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敬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刘先生所说的“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其实应该是宋代茶道。十八世纪,山冈俊明所编《类聚名物考》中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筑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
杭州径山寺
径山寺至今仍存,位于杭州城西北约五十公里处,初建于唐,南宋建炎四年(1130)属临济宗,位列江南五山十刹之首。日本僧南浦昭明于1259—1260年间入宋,从虚堂禅师处学得茶礼,回国后成为日本茶道的起源。
出生于1522年、日本战国时代的“茶圣”千利休,既是今日最大流派“三千家”的鼻祖,也是最终完成日本茶道之人。
千利休
2013年Mitsutoshi Tanaka(田中光敏)导演的日本电影《利休にたずねよ(寻访千利休)》就是茶道大师千利休的传记电影。影片主要叙述千利休的生平及死亡:先跟随大名织田信长,再跟随大名、实现日本统一的丰臣秀吉,主办茶会,声名至于巅峰;后因不明原因被丰臣秀吉命令切腹。
这部电影,与另一部日本电影、Tatsushi Ohmori(大森立嗣)导演的《日日是好日》(2018)对比来看,于茶道之上的展示和冲突,意味深长。
《日日是好日》海报
对未来茫然的二十岁女大学生典子,在表姐妹美智子的陪伴下,前去古稀老人武田老师处学习茶道。伴随着节奏缓慢的镜头,茶道繁复的形式一一铺陈开来:擦拭茶碗的布要折叠三次,必须先用左脚迈进茶室,在榻榻米上只能走七步……
此后二十四年,典子大学毕业,就职失败,失恋,搬离父母家独立生活,父亲去世……茶道繁复的形式感,一直存在于典子的人生变故之中。
《寻访千利休》电影画面
而在《寻访千利休》中,成为丰臣秀吉首席茶头的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却越来越向着极简和侘寂的方向发展。截青竹为茶筒,烧粗陶为茶碗;茶室低矮,进门前必须解剑置于架上,进门必须低头弯腰;茶室逼仄,仅容二人,以至于最后切腹时帮助补刀的人都无法施展……
《日日是好日》电影画面
但是,《日日是好日》流水一般季节的变换中,当慈祥的武田老师对学员说:“我来给大家表演一下吧,年龄大了,可能会有遗漏吧。”当典子欣喜地听出清冷的水和热水滚落时的区别,这样的时刻,繁复的形式终于变得不重要了,或者说繁复的形式已经熟练化为动作的本能。
典子所悟得的,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第一天去学习,武田老师对她说过的话:“不要问为什么,要把形式放入心里。”也就是千利休对徒弟说过的话:“用心去学茶。”
诚心,则繁即简,简即繁;诚心,则繁简无别。形式只是用“诚心”去学习的媒介和过程,“诚心”最终所抵达的,就是“道”。当千利休切腹的时候,当已入中年的典子陪着武田老师坐看樱花坠落的时候,也许可以说,他们从茶中得来的,就是“道”吧。
撰文:许晖
编辑:任小七
1.《茶罗是什么、晕茶是什么酒》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茶罗是什么、晕茶是什么酒》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1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