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排水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视察。现在夏粮已经到了十七连胜,今年水稻期待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的“大头”秋粮正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对目前粮食生产情况,总书记很担心。

东北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又是重要的玉米主产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粮食生产,显示了“大国粮仓”在他心中不平凡的位置。他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无法解决这个县。”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考察。新华社记者王伟照片

齐心奋斗的朴素愿望

读历史是明智的,感念过去就知道了。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饥荒,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这种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

一把看似平凡的小麦、一碗大米和一根玉米穗在他心中有着特殊的分量。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这样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肚子饿的记忆。三年天灾的时候,我住在学校,吃的也很不好。晚上只能喝汤。这被称为“加倍7分保证”。“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去农村插队,三个月没看见一滴油,真是“三月不知道肉的味道”。那年冬天,家里送来了几块钱,我和住在窑洞里的同学一起在石头桶里买了几斤冰冻猪肉,还没回来就把肉切成块吃了,那味道真的很好吃。后来我们说不要再吃了,再吃就不用煮了。这种穷日子我们都经历过。" "

今年两会期间访问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回想起当年艰苦的知青岁月,感慨万分。他说:

“我当了六七年农民,那时候我饿了,就问周围的老百姓。你认为哪一天最好?具体目标是什么?”

老百姓当时给了他三个答案。第一个目标不再要饭,可以吃饱。即使吃糠也可以。第二个目标是吃高粱、玉米面等纯粮食。第三个目标是当时的——“想吃细粮,就可以吃细粮,经常吃肉”。

从此,贫困地区的村民们“常年吃玉米面”、“吃饱一顿肉,经常吃肉”,成为青年习近平艰苦奋斗的朴素愿望。

2020年5月23日访问了参加习近平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新华社记者谢灵奇照片

今天,人们对饥饿的记忆已经远去。对普通人来说,每天开门的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吃饱饭不再是问题。对大国党家属来说,每天要张开14亿张嘴吃饭,“米袋”足够、好、价格不稳定,这始终是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莎士比亚)。

只要粮食不成为大问题,中国的工作就会稳定下来。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农业情况好的时候,往往容易麻痹松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他说:“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吃苦。一旦出了大问题,就会被动地行动几年,到时候谁也救不了我们。”

2020年6月10日,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马会村,农机操作员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王晓燮

特别一年的“不放过农时”

新冠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粮食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回顾上半年的粮食生产,我国春耕农业生产受阻,农民难以下地,农资运输困难,粮食流通、加工等也受到影响,部分地区一度出现恐慌性囤积米粉现象。(威廉莎士比亚,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食物)在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令人担忧,沙漠蝗虫肆虐有损粮食生产。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等5个机构最近发表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初步评估显示,新冠肺

炎疫情可能导致全世界食物不足人数在2020年新增8300万至1.32亿。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饭碗能否端得牢?对于这个问题,熟悉农业生产的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远、抓得早。

2月25日召开的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每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是3月中下旬召开。而今年的这场会议比往年提前了近一个月时间,并且一直开到了县级单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重要指示,在以前也是很少见的,传递出特殊之年以特殊举措重农抓粮的信号。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了解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不误农时”,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突出强调的四个字。

看似寻常,在今年却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受疫情影响,工业、服务业等发展推后了,追一追、补一补能赶得上,但农业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总书记一语中的,各地各部门全力落实。

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了“六保”,保粮食能源安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5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示:“做到粮食生产稳字当头”。

2020年6月14日,农民在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黄河岸边的万亩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内移栽水稻秧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黄政伟 摄)

饭碗里的中国好粮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秋粮的主要作物之一是玉米。玉米虽不是人们餐桌上的主食,却是支撑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关系百姓碗里的肉——这意味着玉米对中国人持续提升营养水平起着关键作用。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此番考察的一个深意。

总书记此次考察的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合作,探索实施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这就要求我们守住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在黑龙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与农场工人们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人碗里的粮食虽然够吃,但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居安思危、安不忘危才是长久之道。对于人口大国,粮食多了少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粮食多了是库存压力,是财政压力;少了是社会压力,是整个大局的压力。“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说。

中国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为此深刻指出,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

中国饭碗要装好粮。对于人们舌尖上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

粮食安全,对国家来说,是“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百姓来说,是“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于人口大国来说,这个永恒话题关系永续发展、民生福祉,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策划: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林红梅

统筹:雷敏

主笔:于文静

视觉|编辑:苗夏阳、郝晓静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1.《【七星农垦白酒产品和图片】第一次观察|这件事为什么成为总书记心中的“永恒课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七星农垦白酒产品和图片】第一次观察|这件事为什么成为总书记心中的“永恒课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17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