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制作紫陶作品。(9月9日摄)。新华网 韩文萍 摄
新华网昆明9月18日电(韩文萍)21岁的杨雪林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新现镇底咪村人。居住在山旮旯的杨雪林一家四口人,一年到头只能攒下几千块钱,生活十分拮据。
2014年,杨雪林初中毕业后进入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学习工艺美术专业。在学校,他第一次接触到建水紫陶,他的生活也由此出现新的机遇。
建水紫陶作品。(9月9日摄)。新华网 韩文萍 摄
“我很喜欢美术,而建水紫陶又融合了绘画、书法、雕塑等技艺,接触到建水紫陶后,我慢慢地热爱上这项非遗技艺。”杨雪林说,由于成绩优秀,2018年他被推荐到建水县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以下简称“传习中心”)学习。
该传习中心由建水紫陶行业龙头企业陶茶居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2018年成立,是一个向更多青年人尤其农村青年传授紫陶技艺的公益组织。住滇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委员、陶茶居负责人田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从2008年起,她开始带徒弟,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掌握了一项生存技能,逐渐摆脱了贫困。
陶茶居工作室内,工人们分工制作紫陶作品(9月9日摄)。新华网 韩文萍 摄
杨雪林就是田静的徒弟之一,在这里经过三个月的严格训练后,杨雪林各方面的技能都得到很大提升。“师傅要求很严格,但是我的进步也很明显。”杨雪林说,2019年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学校里有工作室,他跟几个同学也会接到一些订单,现在每个月平均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让他更高兴的是,自己的姐姐在昆明也找到了工作,父母依然外出打工,一家人一年下来差不多能攒7、8万元。
很多人都问过田静,为什么要招收农村青年。田静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人传承,特别是需要活态传承。而很多非遗文化实际上是植根乡土的,如果能够吸收周边的农村青年,那他们就可以留在家乡就业。
“我们很多农村青年的生活现状——入不了城市,回不了家乡,说的就是他们的就业问题。”田静介绍,她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了很多农村青年成为技能工人,以柔性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十多年来,田静已经培养带动400多人学习建水紫陶技艺。
作为政协委员,近两年来田静在提案中建议,国家支持有条件的非遗手工技艺地区由非遗传承人成立非营利公益技能培训机构,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社区治理创新,发挥其主体作用,构建乡村社区治理创新模式,推进乡村振兴。
此外,她也建议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专业,吸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外聘教师或实习导师,以解决职业院校师资缺乏问题。(完)
1.《陶茶居茶叶茶具总汇怎么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陶茶居茶叶茶具总汇怎么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22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