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一直在思考,在喜马拉雅电台制作关于葡萄酒的专栏,想输出有用的内容,但所有葡萄酒人的内容和方向似乎都差不多(产地、葡萄品种、风格、葡萄酒的礼仪、餐酒搭配、葡萄酒的历史、相关),似乎也没有更好的突破。

受众需要什么?根本的受众需要的底层逻辑没有分析清楚,所写所讲所说的只是我们想让受众知道什么,出发点是本位主义,不是受众。受众看这些的意义是什么?除了增加一些酒局酒桌上的一些谈资,还能有什么更有用的东西?


没有!一点意义都没有!


也有一些视频或文案一天一个小故事,今天说滴金酒庄,明天说罗曼尼康帝,那些老掉牙的东西,只不过是变个炒法重新回锅一遍,还不如回锅肉有滋味。


那么受众需要的哪怕是一点点从需要的根本出发的东西,就是如何不用求助任何人去买到自己想要的葡萄酒,就像买碗面,要榨菜肉丝的还是梅干菜熏肉的。


所以,我通过学习第一性原理把葡萄酒的价格拆解、建模,组成了一个可以让任何人在购买葡萄酒时可以套用的框架。



我们开始吧!全文5000字左右,建议收藏保存!



我们在喜马拉雅电台中的《酒标与价格实战派》栏目的开篇说到过酒的价格有很多因素,那么我们从简单到复杂分别来描述构成我们买酒的时候应该获取到那些信息,从而把信息带入我们购买的一个思维判断框架中,而不是只关注的那些碎片信息。无论视频音频节目或是公众号都有关于三分钟教你如何识别酒标,如何买酒,我想问问各位学到了吗?真正买酒的时候是不是还是不会买,不知道从哪下手,然后让销售人员一顿说,直到把各位说蒙了不想听了,根本还是不知道从哪下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一知半解的碎片信息根本没法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思考框架,一个好的系统框架是无论从哪方面着手都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路径闭环、一个思考的框架模型,这也是我做喜马拉雅这档栏目的一个初衷,可能大家刚刚形成这种思考模型的时候感觉比较蹩脚,但是这种模式一旦形成了,或者说经过在买酒的时候可以的去往模型里套用,久而久之,在你买酒的时候会不自觉的使用这种模型来思考,甚至在熟能生巧之后,自己的心里就会对某个产区、某个品种、经过什么酿造工艺等等因素加在一起应该值什么价,就会有个预期了,那样买酒就不用货比三家了,可以直接跟自己的心里预期价对比,就知道该不该买了。


我不想一下就列出一个大纵深的主干分支再分支的复杂框架,那样会让很多朋友望而却步,失去构筑思考框架的兴趣。所以,我们还是先从简单的框架开始,每次升级一个判断程度往里面加深一两个元素在框架内,这样大家接触和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就像一加一,然后再一加二,二加三。


从来没有什么系统性的东西是可以速成的,速成的都不是个东西,就像抖音上经常会有教你如何理财炒股买基金,你看了几个视频就成为大师了?就会反人性思考了?不会,因为没有花精力去系统性学习,该做韭菜还是站在那等着人收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我只能说帮你有效的去提升,但不会教你速成,因为我也是一点一滴的建模、填充、验证,再扩大建模、再填充更多、再次验证总结出来的。



第一层初级判断方法:

如果只考虑要买一款自己喝的价格在百元左右的普通酒,只考虑三个要素就可以了,产区+葡萄品种+年份,相同产区,相同品种的情况下,选择年份更新的,价格更便宜的。


在这里不要考虑更多其他因素或是销售人员跟你说的天花乱坠,因为相同的大范围内产出相同的品种大差不差的,如果要是更好的葡萄首先会产自更好或是更小的产区,然后酿造等其他方面也会提升,因为更好的葡萄他就像澳洲龙虾或是波士顿龙虾一样,绝不会用炒麻小的方法来做;所以在自己的葡萄酒认知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就考虑这三点来对比价格就足够了。就像同一个海鲜市场,他们的原材料和房租差距不会很大,所以他们卖的海鲜也是差不多的,比的就是价格。



第二层中级判断方法:

如果考虑要买一款价格在300~600元的精品酒,那么在第一层的框架三要素中就要多加上一个要素“酿造工艺”,当然这里前提条件一定是指第一层框架的三要素差不多相同:相同产区,相同葡萄品种至于年份差不了太多也就无所谓了,这样才有对比的基础。


在这之外,酿造工艺是一个差距比较大的成本因素,包括人工(是否手工采摘筛检),发酵流程(浸皮时间、酒精发酵、发酵后浸皮之类的),是否经过橡木桶(橡木桶是使用的法国橡木桶还是美国橡木桶,使用的新桶还是旧桶,不过一般新桶旧桶不会明确在酒标背面标出来,是全部过桶还是多少比例的酒液过桶,过桶时长,这个成本差都挺大的),装瓶后酒窖窖藏陈年多久(牵扯到维护成本和时间成本);当然能体现出在背标上面的信息大多是过桶信息,采摘筛检和发酵流程信息是不会体现出来的,而且除了过桶以外的成本差距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这里主要还是看有没有过橡木桶那一部分的描述:

1、法国橡木桶的成本是美国橡木桶的一倍,反映到每瓶酒上,如果经过法国橡木桶的酒比经过美国橡木桶的酒贵50~80块属于正常情况;

2、全部过桶比部分酒液过桶肯定要贵,具体贵多少,要看比例,相同的橡木桶每瓶酒液过桶比例每增加10%,价格增加5块钱属于正常情况(当然,这个信息有的背标会体现,有的背标不体现,我们就按都是100%酒液过桶吧,因为酒庄的诚实度不同,有的是部分过桶也会写着经过橡木桶,这是没毛病的);

3、过桶时长会起到的差价不仅仅是时间成本,还有酒液挥发的成本,以及把用过的桶买二手桶的售价,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过桶时间长要比时间短的贵,这个差价还是比较大的,过桶6个月和过桶12个月的酒差价在100块是正常现象。

4、至于过桶使用的新桶还是旧桶,这只能等买回家去品尝了,因为一般销售人员专业度有限,他们掌握的信息也是有限的,或是把信息优化了告诉你。其实这个差价还是挺大的,但是没有办法从外观任何信息看出来。


我给的挑选建议是,还是把第一层的三个要素加上酿造工艺中的过桶时长以及是美国桶或是法国桶作为第四第五显现要素列在框架中,然后多跑几家零售店、找出几瓶要素相同的酒,选择价低的购买。



第三层高级判断方法:

如果考虑买一款价格跨度更大些的比如300~1000左右的精品酒或是轻奢精品酒,那么在第二层判断方法框架的基础上还要加一些元素,第二层我们已经提到过包括相同的产区、葡萄品种和差距不大的年份以及过桶信息之外,跨度稍微有点大,因为我们要比较各方面条件都不同的酒款;需要增加的元素还要有更多元化的基础性了解。


这些元素包括:

对各个产区的气候条件及自然种植成本(包括该地区是否降雨多,是否有要避免霜冻冰雹危险,温度和光照是否有利于葡萄的成熟,并且还包括避免病虫害所需要的维护养护;因为所有自然条件的不如意都需要增加额外的维护成本)。

品种的产区标志性程度(比如美国纳帕谷的赤霞珠,新西兰马尔堡的长相思,澳大利亚巴罗莎谷的西拉子,这些都像北京的烤鸭,金华的火腿一样的标签化;品种产区标志性程度越高,价格自然也就会有所提升)。

土地成本(包括地块本身的价值,因为好的产区或园子比普通的产区或园子价格高很多,有点像中国各城市的房价)。

人工成本(各国各产区的人工成本以及熟练程度造成的成本是不同的)、法律法规的执行严格性(有的地区法律法规比较宽松,所以相对应的成本会减少)。


以上的要素都要有所了解才可以套用到思维框架当中来预估和判断价格。


比如说,我有一款马尔堡的黑皮诺,

首先第一框架概念是:新西兰的酒没有便宜酒,那个国家定位自己的葡萄酒市场就给出了整体定位;而且马尔堡是属于著名产区,主要出产长相思和黑皮诺为代表。

其次第二框架是,这是一款黑皮诺,黑皮诺的葡萄酒本身由于其葡萄品种的独特特性,种植难度大,而且可种植的地区少,所以这种葡萄酒就没有太便宜的;而且是在马尔堡出产的黑皮诺,属于著名产区(看到这里是不是和刚才说产区的那块形成路径回笼了!这样初始框架就搭出来了,然后我们继续添加要素)。

第三个框架要素就是马尔堡产区人工成本属于中等偏上,说完人工还有土地成本,马尔堡的土地成本属于中等偏上。再来看第四个框架要素,经过了12个月的法国橡木桶,这部分在第二层中级判断方法中以及提到过了,每瓶酒的成本也会增加。

经过价格框架的所有要素来看,这样一瓶酒的正常市场价格应该在300左右,这个层级我们就要用到预估了,因为框架要素越多,越难找到两款或是几款条件相等的酒;当然如果有可以对比的酒的话,还是以对比法更适合开始接触这种第三层判断方法的尝试。


哪怕框架要素不完全相同,只有两个要素相同,我们一样可以带入框架来比较,比如,产区相同,品种在该产区的标志性程度以及自然成熟难易度和过桶信息不同;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比品种在这个产区的标志性程度和自然成熟难易度,比如产区还是新西兰马尔堡,他的长相思和黑皮诺来对比,长相思比黑皮诺更出名更具有标志性,这样就会使得长相思价格会高一点;然而长相思比黑皮诺自然种植成熟更容易,黑皮诺的自然成熟度更难一些,那么黑皮诺的成本就会略高一点,这样一来一去他俩的成本几乎持平了;再来对比过桶信息,长相思不过桶而黑皮诺过了12个月的桶,那么黑皮诺的过桶成本又要比长相思高一些;这样对比的话,如果我们有预设黑皮诺是300左右,那么对比的长相思应该就在240左右;如果没有预设,就看两个酒的差价在多少,差价大于100的话,那说明黑皮诺定价高了,如果差价小于30的话,那就说明买黑皮诺更划算,因为不一定是长相思定高了,而是黑皮诺定低了。


当然,到这里就算是终极了吗?没有,还有更高一层的判断方法,里面涵盖的元素是没有这么相对固定的成本,很多都是很虚的成本。



第四层终级判断方法:

这次我们考虑的价格跨度更大一些的比如300~万元的酒,这里面涵盖了精品酒、轻奢酒和奢侈酒以及大牌酒,大牌酒我们来单独说,先说前三种酒,除了第一二三层的所有要素,还有几个要素要加在这个判断框架内:那就是酒庄、著名酒评人的评分、市场供需的要素。


首先说酒庄:酒庄是酒的成品最大的保障,酒庄的名气也是直接会导致酒的市场供需的最大因素,所以出名的酒庄或是比较被业内认可的酒庄他们会不惜成本的添加最先进的设备,购买最好的土地,最大程度的控制产量以提高葡萄果实的质量,请最好的酿酒师来保证他们所出的酒优质而且稳定;这样时间久了,自然酒庄声誉就会声名远播,声誉从而带动商誉,酒的成本虽然高,但是附加值也会随着商誉提升的更高。

其次是著名酒评人的高分评分:世界上知名的酒评人,罗伯特帕克(虽然他本人已经退休,但是他的团队还出现在各大酒款的评分)、杰西斯罗宾逊、詹姆斯萨克林、詹姆斯holliday等人,他们的一个高分评分会给一款酒增加30%甚至更多的售价。

最后一点就是供需关系:说一个切身实例,有一个澳洲酒庄叫蒂姆史密斯,这个酒庄的庄主兼酿酒师在2018年获得了巴罗莎年度酿酒师的称号,那是一年只有一个获奖人的大奖,从那以后,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仅原本的产量销售一空,甚至出现了脱销的现象,因为市场供需发生了变化,于是酒庄又将出口价格每瓶提升了10%,当然这还是良心酒庄,没有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提升很多。结合这些因素再来说第三层举出的例子,刚刚那个相同产区的长相思和黑皮诺,一个过了橡木桶一个没过橡木桶,这两款酒都是出自同一个酒庄,在新西兰名列前茅的百祺酒庄,那么他们的价格在原有预设的基础上增加50~100块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酒庄的名气和市场供需关系的溢价。


之所以我要把大牌酒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他们的价格更多是来自于市场供需的要素,打个比方,在十年前,奔富407只有300左右,在五年前,奔富407只有五百多,但是到了去年,已经达到了800左右,而且从去年年底对澳洲酒实施反倾销反补贴政策后,有一度奔富407全网最低价已经达到了1000多。同样的还有拉菲、波图斯等一系列大牌酒也在逐年递增,其实这种状况不难理解,不光是葡萄酒涨,我们的茅台也是每年都在涨啊!


所以这些大牌酒已经是作为奢饰品或是收藏品游走于社会了,不能按照简单的价格判断框架来思考他们。其实买大牌酒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是因为市场价格虽然很高,但是很透明;难的在于这种酒造假概率实在太高了,因为利润要高出造假的风险好几十倍比例。



以上的方法思维框架不仅仅是个选酒框架,也是减少我们试错成本的一种实用方法;现在很多人对红酒望而却步,就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价格判断框架来购买的话,试错成本比较高。就像大家都知道哈根达斯好,但是要花40块钱买,很多人没吃过,不知道究竟是个什么味,会不会买了之后感觉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好,会不会买了之后觉得被坑了,这也是阻碍很多人愿意去尝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有个10块钱品尝哈根达斯的机会,我相信80%的人都愿意尝试。




辛苦很久构建出的框架

点个赞再走吧

1.《【一般怎么搜索红酒价格】判断葡萄酒价格的思维框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般怎么搜索红酒价格】判断葡萄酒价格的思维框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52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