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由于年度良心剧《鬼吹灯·精致古城》的热播,丝绸之路考古、精致文化、石墓等专业领域的话题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在丝绸之路的迷人曲线上,楼兰、且末、京觉、安迪尔、尼雅等古城遗址像珠子一样散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它们古老的奥秘为小说家贡献了大量传奇素材。事实上,这一行的考古发现足以成为引人入胜的一章,丝绸之路上许多著名的丝绸文物都在这里被发现。
本文摘自《跨越丝绸之路》,该报经中信出版集团授权出版。此处转载。
南宋西汉地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在新疆和中亚没有出现丝绸生产的早期,也就是中国战国时期,丝绸被运往西方,当时的路径很难完全搞清楚。但据推测,基本走的是草原丝绸之路,主要是指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克巴千山,横跨欧亚大陆的草原通道。这条通道有一个笔直的纬度,北面是森林,南面是耕地。这里最早的活动是游牧民族,但由于交通不便,基本不属于后期频繁的丝绸贸易,起止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前300年左右。也有学者把这种文明称为“库尔干文明”时期,指的是用草原文化特有的石头建造的巨大墓葬。北疆有这样的墓葬,北方有俄罗斯,国内有蒙古、哈萨克斯坦,说明阿尔泰山两岸早就有交流,丝绸也是沿着这条路传播的。
战国时期,中国发明了提花织机,可以织出精美的图案,刺绣非常发达。当时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包括长江流域都可以生产丝绸,也正是因为丝绸的普及,才可以销售到阿尔泰山的最北端。自1929年以来,苏联考古学家在阿尔泰附近白雪覆盖的山区共挖掘出六座大型坟墓。一般认为这是早期游牧民族斯基泰人的墓地,发现了五块丝绸,其中三块是普通的平纹织物,还有锦缎和一种蔓草刺绣。当时只有中国有这项技术。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峰在圣彼得堡的博物馆里见过这些碎片。整个巴泽雷克墓的宝藏都收藏在这里,包括大量的马具和一辆完整的马车。里面还纹了人皮,墓顶挂了几只天鹅标本。这是当时墓葬中流行的形象,就像天鹅在草原中间飞翔空。然而,这些丝绸并不比这些珍贵的文物弱。那块匍匐的草和鸟的刺绣非常漂亮。应该是绣在丝绸上,用中国传统刺绣方法——锁绣。后来,天山吐鲁番地区也出土了凤鸟绢绣,其形制与内地凤鸟十分相似。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丝绸在战国时期到达新疆,然后经过阿尔泰山到达另一边。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1。《无极》汉晋织锦(中国丝绸博物馆藏)。2.北朝龟背锦(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3.魏晋人物:兽面鸟树(新疆营盘出土)。
这里除了丝绸,还有其他的纺织品在流通,比如世界上最早的地毯,也是从巴泽雷克墓出土的。细节花纹很漂亮,包括草原人喜欢的高帽,说明当地纺织技术也很成熟,是否受中原影响不清楚。但是草原人流行的动物捕食模式在中原确实出现过,包括草原上流行的鹿狮,说明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单向的,反过来也在影响着中国。
中国的丝绸遗存,西汉和东汉有着巨大的差异。原因在于墓葬结构的变化。西汉以前,大陆的墓葬基本上都有大量的木头做棺柩,而且挖的比较深,所以保存的丝绸比较好。但西汉后期,由于内地改为砖墓,保存条件很差。当时能保存下来的丝绸制品基本都在干燥的西北地区,之前出土的一些西北地区的丝绸碎片构成了中国丝绸文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丝绸产品大多在新疆和甘肃发现,因为它们完全干燥,所以这里的丝绸产品在几千年后仍然具有许多原始特征。也是当时汉朝的权力。嘉峪关外的阳关和玉门关有很多烽火台,附近有很多垃圾坑。考古学家在这些坑中发现了许多丝绸制品,在玉门关附近的花海墓地也发现了许多美丽的丝绸文物,包括扎染制成的丝绸,属于汉族地区发现的丝绸文物。
玉门关以西是传说中的楼兰界。1900年,斯文·赫定重新发现了楼兰,接着是斯坦的进入。他在高泰公墓发现了许多丝绸织物,包括各种各样的花样,其中一件羊毛织物上有希腊雕像。说明早期这个地方属于东西方交流;斯坦因在英国和印度放了大量丝绸文物;只有几个日本人在他之后进入,比如橙瑞潮等人;1949年后,它被设置为禁区。直到2003年,新疆文物部门才重新进入并发现了楼兰陵,里面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服饰。后来经过考古界修复,发现和壁画上的古装很像,袖口很宽。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1。北宋丝边饰丝棉袍(采自新疆喀什马卡蒂县)。2.东汉丝绣粉袋(新疆民丰县泥崖遗址1号墓出土)。3.朝鲜骆驼金棉(中国丝绸博物馆藏)。4.东晋彩绸鞋(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305墓出土)。5.朝鲜木顶金帽(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6.唐灯环图案斜纹风帽(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7.北朝金枕套(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楼兰附近的营盘和尼雅也发现了大量的丝绸文物,尤其是尼雅墓地,在十几口棺材中发现了大量的汉锦服装。据专家研究,这一系列墓主很可能包括完美国度的国王。这里发现的很多汉锦都属于东汉和魏晋时期,一般称为“云兽锦”。这种织锦是从东周早期的织锦图案发展而来的,但更加自由多变。各种云彩和形状之间点缀着华丽的动物图案,还有寓意吉祥的汉字。
1959年,当时的考古学家在尼雅墓地发掘过一次,发掘出一件没有动物的精美云纹服饰,上面点缀着汉字“石湾如意”,故称石湾金如意,史籍有记载。“云锦”也差不多;之后楼兰出土的许多织锦也有各种形状的云纹,包括簇簇和小花,点缀着神奇的动物,应该反映了汉代的求仙理想。除了动物,还有文字,比如斯坦带到印度新德里的一件织锦。这个可以和后面很多织锦图案比,不过这个比较全。之所以存放在新德里博物馆,是因为当时印度资助了斯坦在中国的考古,所以也有一部分存在。
赵峰看到了这件作品,非常欣赏。整个织锦完好无损,图案和铭文齐全。这是我们第一次在丝绸文物上看到人名,上面写着“朝鲜刺绣,祝福未来”。后来到了1995年,又重新发掘了尼雅的墓葬,陆续发现了一批有铭文的锦绣山水,基本都是东汉产的,陆续运到西方国家,很多都是汉代地方君王赏赐的。
唐脱湛侍女帛画(吐鲁番阿斯塔纳187号墓出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东汉至魏晋时期,图案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云的形状。后期山状云越来越多,铭文也发生了变化。除了祈福,还有一些铭文表达了特殊的含义。比如1995年,尼雅墓群出土了著名的“五星出东来助中国议(议)南羌”,这是一种五色织锦,与汉代流行的五行含五味的观念是一致的。用四根丝线在不同地区变化,最后变成了五种颜色。这是一个条形物体。发现的时候分为两节。前半部是《五星出东利华》。按照我们当代人的理解,这句话听起来很吉祥,和现在的五星红旗不谋而合,还有“利国利民”几个字。因此,文物被赋予了较高的等级,在新疆博物馆也得到了重点处理。
但真实情况没那么简单。考古学家在附近发现了一块同样图案的小织锦,上面有一个完整的“南羌”,旁边有半个字,所以学者推断应该是同一块织物。全句应该是“五星出东利华议(诛)南羌”。根据考古学家和掘墓人余志勇的研究,当时战斗时观察星星的方向应该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词。虽然“五星出东”的例子在天象中极为罕见,但在当时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应该是统治者的励志之词。后来赵峰在国外私人收藏家手里看到类似的碎片,都是色彩斑斓的织锦,非常漂亮。在文物价值上,多彩编织的重要性可能大于吉祥语。
根据学者的研究,这种织物的整个部分应该是一个护肩,缠绕在鹰的手臂上以使鹰站立不动,所以使用者应该去打猎。
现阶段,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方相互影响的。公元前300多年,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导致了漫长的希腊化时代。大约在公元2世纪,希腊文化开始出现在丝绸之路上,犍陀罗艺术的影响继续更加深远。丝绸之路上发现的丝绸文物充分展示了这一特征。赵峰说:“比如尼雅出土的蜡染棉布,也是1959年考古发掘的结果。一开始大家都没注意。后来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做展览,发现这两块棉布应该是一块。里面的主题很受西方影响。里面的半裸女神可能是希腊女神Tica,也可能是中亚当地的女神Aldo Kaza,棉布中间的图案应该是希腊的神话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块棉布,也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蜡染作品。”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2015丝绸之路丝绸展上,展出了一具身着丝绸服装的“新疆营盘男尸”。
1995年在营盘发现的一件锦袍更能说明这一点。营盘属于大罗布泊地区,在楼兰附近,整个墓都在戈壁沙漠上。1995年,在它附近的一个山脊上,15号墓被挖掘出来。考古学家立即感到非常不同,挖掘出一具戴着麻面具的男性尸体。1996年运往上海的丝绸之路展览,立即震惊世界,被称为“营盘人”。他的面具涂着白色,表情安详,面部表情英俊,眉眼修长,额头覆着金箔。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衣服,非常鲜艳,保存完好。因为后来要脱衣服,赵锋看到他的尸体被处理,很奇怪。它是用丝绸绑着的,像木乃伊一样,他的手指是用丝绸绑着的。为什么没有答案。因为当地考古发现没有这种待遇,所以现在也没办法搞清楚他的真实身份,国际上常用“营盘帅哥”称呼他。他身上的裤子本来以为是羊毛的,后来发现是当地的丝绸做的;衣服是双层锦缎,前面是红黄花,后面是黄红花。根据专家的研究,希腊神话的爱神厄洛斯是可能的。但是手里的武器是盾牌和剑,挺奇怪的;附近发现的另一件锦袍上也有厄洛斯的形象。其实不仅有爱神的形象,还有在青海都兰墓地发现的北朝晚期织锦中发现的太阳神形象,但与印度传过来的太阳神形象比较接近,是用中国技术完成的,增加了一些中国人的想象,与希腊太阳神的形象不同。
《穿越丝绸之路》,李伟主编,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月。
1.《尼雅传说 尼雅墓地墓主中很可能包括精绝国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尼雅传说 尼雅墓地墓主中很可能包括精绝国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630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