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饥饿艺术家》作者“X博士”(ID: doctorx666),已授权转载。
最近天气变暖了。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上坟了。
按照以往的说法,这个时候应该会有一些清明节相关部门发给你的消息,提醒你“注意错峰之行”、“放火烧山坐牢”等等。
但由于今年的特殊情况和突发疫情,全国各地的公墓都紧急发布官方公告,从现在开始停止一切礼拜和殡葬业务,避免大量人群。
然后,我的手机收到了这样的消息。
清明节将至,但人走不远,于是一种特殊的祭拜方式——网上扫墓成为今年官方指定的新选择。
01
虚拟的集体哀悼空
第一次看到这个新闻,有点惊讶。
毕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逝者最重要”的观念,丧葬的观念是很庄重的。现在,网上扫墓已经成为清明的首选。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无奈的举动,感觉网上真的没有多少人把扫墓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仪式。
但是当我搜索关键词“在线牺牲”的时候,我可以找到很多提供相关服务的平台。
在这个名为“天堂纪念网”的在线纪念馆中,每30分钟就有一个新的纪念馆落成,游客的足迹实时滚动在主页上:
“137 * * * * * 078一分钟前给了XX 1亿纸币。”
在家呆久了,渐渐把微博当成了信息垃圾场,把朋友圈当成了情感化粪池。
我担心很多情绪和事件会突然崩塌,很多像李文亮这样的英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遗忘。
但是,在这个网上纪念馆的SARS-CoV-2专题页面上,我感觉到了一点神圣和永恒的感觉。
在这个特殊的博物馆里,人们为死去的陌生英雄建立了在线墓地,并自发进行集体哀悼。
随着抗疫时间表的延长和信息的逐渐流出,这个列表变得越来越长。很多名字不那么熟悉的一线医生和基层工作者,可能没有搜索过一次,但会以另一种形式被网络永远记住。
访问量排名第一的依然是李文亮医生的私人空室,但人数更多的是名字不那么熟悉的一线医生和基层工作者。
点击李博士的在线纪念园,系统提醒我:
你们是27018名哀悼者。李文亮已经离开我们40天了,离一周年还有325天。
李博士的私人墓地相当宏伟。网友送电子花和水果篮,数十盏灯为他提供夜间长期保护。
02
全功能网络墓地
网友可以蜂拥悼念这些无名英雄,因为这些网上墓地大多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很多不太会发微博的爷爷奶奶也能很快掌握网上墓地的使用。
免费注册后,可以快速为死者创建一个纪念空房间,管理人员可以上传墓志铭、生活故事、照片或录音等。,并个性化墓地,供探亲访友凭吊。
通过购买虚拟货币,游客可以用各种祭品装饰死者的墓地。
供品的选择也相当丰富。除了常见的豪华别墅外,还有广受欢迎的火锅麻辣烫、弧形广角电视和各种宠物猫供人们选择。
甚至一个中年人,只要5个天堂币(相当于0.05元),就可以在自己的墓前跪拜24小时。
一路往下看,这种复古的视觉风格和商场模式让我觉得似曾相识。
有点像小时候和隔壁女生玩的4399变装游戏的风格。
2006年一个叫做“长发女孩打扮”的复古页面之旅
所以不难发现,在线墓地的技术是过去互联网的产物。
网络墓地的概念诞生于世纪之交。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在线纪念平台已经从几个发展到几千个。
但是,可能是人们的思想不够开放,一直没有普及。所以在发展中,千年互联网装修的野性身影依然保留。
网络墓地除了野蛮的设计,还继承了本世纪初互联网虚拟社区的BBS功能。
这是邓丽君纪念馆的留言板
在虎扑、豆瓣等一些社交平台上,一个帖子可能就有上万条消息。通常这个帖子会叫沈铁,但我总能找到一些个人墓地,他们的留言板上通常覆盖着上万栋高楼,而且一定是按时打卡的家属。
也许他们的陈述并不精辟、有力、发人深省,但他们往往看起来令人担忧。
死于新冠肺炎肺炎的人直到最后才能见到家人,甚至不能体面地举行告别仪式,所以他们不得不匆匆火化。亲人只能借留言板留住盖楼,珍惜自己的思念。
另一个不久前在武汉去世的少女,家里不仅给她送去了温饱,还经常上来报告当地疫情。
这只是从疫情来看,人们怀念盖楼,也有很多人默默的延续盖楼很久。
有些亲戚,半夜睡不着,也上来建盖楼。
在一位因心脏骤停猝死的年轻总工程师的车站,悲伤的母亲用电子祭品提供一日三餐,并告诉儿子吃青菜和水果。香烟旁边写着:“以前不准抽烟,现在抽烟。”。
为了满足家人的悼念需求,网站工程师也会适时开发新功能,添加新贡品。
逢年过节,如果你在菜单上加了什么新品种,家里人会迅速给你一份,并留言:“不知道这样好不好,你先吃吧。”
北京一位网友甚至写了一封感谢信,题为“升级后方便多了”,称赞工程师的版本更新非常人性化,满足了个人需求。
这个版本升级不仅可以把死者最爱的菜添加到“私房菜”中,还可以引入“请保姆”和“陪亲戚旅游”的功能。
你也可以帮死者换衣服,陪死者锻炼身体等等,让他在另一个世界更健康的生活。
你想不到的,网上墓地给你想出来的。
03
昂贵的死亡,仓促的生活
我的读者朋友们,如果看到这个,可能会有疑问。
在我国,二十四孝备受推崇,祭祖传统根深蒂固,为什么看似有点轻浮的网络扫墓会进入大众视野?
事实上,改变殡葬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首先,国家在政策层面铺平了道路。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殡葬改革在中国已经悄然实施了多年。
2009年,民政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地逐步开始禁止焚烧随葬品和燃放鞭炮。
代表“天堂银行”,移动专注扫车烧纸,让你随时随地尽孝
《意见》要求的“土葬和火葬改革”提高了火葬率,但墓地用地十分紧张。中国人向来讲究“安全埋地”,每年需要埋近800万人。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大部分省份的墓地用地在10年内都会枯竭。
扫墓真的成了“扫墓”了。以二维码为载体,将死者信息数字化,还可以在手机上烧香烧纸
其实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代价太大。
土地资源短缺导致墓地价格高。以上海为例,远郊一个不到一平米的普通墓,已经卖了十几万,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相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祭祀活动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人高速的工作生活节奏。总之,我们活的很匆忙。
在卡辛斯基的《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中,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限制人类的自由。
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互联社会,你可以很快去任何地方,你可以立即买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
科技的发展本应该为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但你总有时间不多的错觉,再也没有十年前在傍晚的街头徘徊一小时的惬意感觉。
齿轮的速度越来越快,生活越来越匆忙。微信清脆的滴滴声,大概是甲方的丧钟,一刻不回,你的专业素养就会打上一个红色的问号,“996是福”,已经烙在你的海马里了。
在生活的奔波下,穿越100多公里出城在堵车中扫墓十个小时听起来挺奢侈的。
这时候线上牺牲,省时省力。
墓地的大屏幕上滚动着远方亲友的来信
网络扫墓的存在与其说是为了照顾死者,不如说是为了放置当代人来不及释放的感情。
这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不过好在还有选择。
不管什么形式,记忆最重要↓↓ⅵ
1.《网上坟墓 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人们学会了网上扫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网上坟墓 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人们学会了网上扫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56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