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官移植的先驱之一同济医院的夏苏生教授今天因病去世,享年95岁。按照夏老遗愿捐献角膜。
在中国,每年有2万多名患者因各种疾病接受器官移植,这使得生命之花再次绽放。从出生仅4个月的婴儿到七十岁的老人;从单肾移植到多器官联合移植,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包括心、肺、肝、肾、胰、小肠在内的胸腹器官移植。
读着重生的故事,人们往往会为人性的温暖和惊心动魄的对待而感动落泪。被誉为“医学之巅”的器官移植在中国是如何从实验逐步走向临床应用的?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武汉同济医院教授夏苏生。
用130只狗的实验打开我国器官移植的大门;建立新中国第一所器官移植所;实施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培养我国第一批器官移植研究生...面对无数的“第一”和“第一”,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笑着说:“我这辈子只做过‘一件事’,但我愿意对得起国培。”
任职曾任武汉医学院教授、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第二附属医院外科主任。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他还是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医师学会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外科学会会员、澳门外科学会名誉顾问、重庆医科大学客座教授、《临床外科杂志》名誉主编、《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各类期刊30种顾问和编辑、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华实用外科杂志》创业杯获得者。现有硕士生24人,博士生44人,均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其中20余人成为博士生导师、教授、全国著名普外科、移植专家。他还指示一名博士后离开该站。
经历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专攻腹部手术。他是国内较早进行现代典型肝切除术的研究者之一。自1973年开始研究原位肝移植,1例存活264天。胰腺移植于1984年在中国首次成功实施。参与编辑《外科学》《普外科》。1958年,我国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肝切除术的论文,详细描述了肝门血管和胆道的分布,为创造规则的肝切除术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促进了肝脏外科的发展。同年,国内首次进行犬的异位肝移植和异位肾移植,突破了移植的禁区。20世纪70年代初,对犬的经典原位肝移植进行了130次系统研究,摸索出了一整套可供临床应用的手术方法。1977年进入临床,从而掀起了国内首例肝移植的高潮,首次突破8个月的记录,保持了最大累计病例数和长达15年的存活率。1981年,中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成立,1986年批准在同济医院设立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重点学科,确立了同济医院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982年,我国进行胰腺移植,启动国产医用胶阻断胰管手术。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首次开展了部分脾异位移植伴外伤性脾破裂、部分脾切除及脾网膜缘移植、部分脾切除及尸体脾移植。1989年国内首次进行活体亲属脾移植治疗血友病a,患儿术前不能站立,术后膝关节活动自如。到现在已经10多年了。国内成功开展了异基因胰岛移植、脾细胞移植和异种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先后开展了14种移植,是国内最大的单位。由于上述成就,他被公认为中国器官移植的奠基人。先后参加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并代表中国进行学术报告和交流。
不凡视野 拓荒生命“禁区”20世纪50年代,夏苏生毕业于同济医学院,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在确定研究方向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手术。“那时候,手术在中国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955年,世界上首次进行了犬异位肝移植实验。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个医学新闻并没有广泛传播。1958年9月10日,夏苏生将一只狗的肝脏移植到另一只狗的右小腹。术后移植犬存活10小时。这是我国肝移植的实验探索,与国际医学的发展不谋而合。
世界医学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1963年,美国进行了世界首例原位肝移植,患者存活7天。
消息一出,夏素生立刻用英语和德语查询了相关信息。但是看了所有相关的论文和报道,夏苏生的心凉了半截——运营方根本不提核心技术。
“要突破技术难关,只能靠自己。”夏素生看了资料,成立了实验室。由于缺乏人力和财力支持,这项工作已经僵持了九年。
1972年,夏苏生出任同济医院腹部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年近半百的他,在重症肝病患者的眼中,感受到了强烈的求生欲。“一旦肝病到了末期,肝移植是患者唯一的希望,器官移植的事业需要拉开帷幕。”
“要使中医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必须进行器官移植。这是祖国的召唤,是患者的托付。”夏苏生说:“对肝移植的痴迷正在逐渐逼近。”
“既然没有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就自己摸索吧。”夏素生是铁了心的。
屡败屡战 攀登医学之巅在同济医院档案馆,一张发黄的外科照片勾勒出尘封的历史。
一栋旧的两层楼记录了夏素生和他的同事们最艰难的五年。看似平淡无奇的实验室注定惊心动魄。一个直径70厘米左右的小消毒锅,是实验室里最先进的“家用”。该设备由煤油蒸汽灯点燃,通过向出风口泵入空气进行加热,操作前只需一天消毒。
1973年9月5日,第一只狗进行了原位肝移植。
供体组的取肝、受体组的切肝、肝移植,看似原理很简单,却有很多隐患。血管吻合的顺序,凝血机制的建立,术后排斥反应的避免都是未知的。
第一次实验失败,第二次失败,第三次失败。
夏素生切下实验犬肝脏后,伤口血流如注,只能用细线一根一根结扎。每次手术后只有400节止血点,大大增加了手术时间和风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研究,夏素生发现出血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供肝失活或功能极差;二是受体肝切除后,无肝期凝血机制紊乱。日以继夜的工作,他发现肝脏在常温下可以耐受极短时间的缺血,但如果将缺血的肝脏迅速用4℃的保存液浸泡冷却,存活时间可以延长到4小时左右。
问题被发现了,买贵的保鲜液成了难题。
“自己动手!”打不过夏素生。参考国外保存液的成分,夏素生自己配制了溶液,成功延长了缺血肝脏的存活时间。
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是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问题,国内外都在着手解决。由于当时没有有效的免疫抑制剂,肝移植后的狗往往只能存活几十个小时。“这种移植对于延长寿命毫无意义!”夏苏生带领移植团队与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合作,最终发现从马身上提取的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可以更好的控制排斥反应。
四年多后,经过98次分解和130次狗原位肝移植,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经过多次改进,最终确定了肝移植的核心模型。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掌握哺乳动物大器官移植的完整操作。
甘为人梯 夯实医学之基1977年12月30日,夏素生被深深打动。
当天,他成功为一名晚期肝癌女性患者进行了肝移植。
不久后,又有一名男性患者进行了肝移植,患者存活264天,创下了当时国内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记录。
从实验室到人体,器官移植有了令人兴奋的飞跃。中国的人体器官移植事业是从零开始的。
1978年,夏苏生在《中国外科杂志》发表《犬原位肝移植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并在第九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作了报告。整个外科领域激动不已,掀起了国内器官移植的第一波浪潮。
后来,夏素生把自己的愿景投射到其他器官移植上,不断刷新纪录。1984年,成功进行国内首例胰腺移植;198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亲属活体脾移植;1995年,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成功实施...
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在夏素生的带领下,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进行了包括肝、肾、胰腺、甲状旁腺、胸腺等多种器官的移植。
就在医学界对夏苏生多次移植的记录惊叹不已的同时,他却悄然“转身”,转而培养器官移植的“接班人”。
"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壮大,关键在于人才."“让年轻人站在前台。我的任务是搬梯子。”这是夏素生常说的。他对学生的学术要求是国内没有研究过的课题,也是世界上最前沿的课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奠定中医的脊梁。”刘、、蒋宏驰等国内器官移植骨干多来自夏素生。
2011年,夏苏生凝聚了毕生的科研和临床经验,主编出版了专著《中国器官移植医学》。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在前言中评论说:“夏素生教授是我国器官移植的先驱,他70年的奋斗史也是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生动写照。作为中国器官移植的创始人,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参与、推动和见证了中国器官移植发展的全过程。”
如今,器官移植的“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医学模式,但器官短缺仍然是一个难题。2013年,夏苏生注册成为志愿者捐献遗体。“要别人捐献遗体和器官,不要以身作则,只谈空,不要做实事,不行。”夏苏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器官移植而获得重生,中国能在世界范围内提供更多中国人的器官移植项目。
哀大师!
1.《中国器官移植 中国器官移植之父辞世,享年95岁,家属遵其遗愿捐献角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器官移植 中国器官移植之父辞世,享年95岁,家属遵其遗愿捐献角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1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