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他的散文《影子的欣赏》中称赞影子之美的独特魅力。他认为“美不存在于物体中,而存在于物体所产生的黑暗涟漪和明暗之中。夜明珠放在黑暗中可以发光,宝石暴露在阳光下就失去了魅力。没有树荫,就没有美。在郁郁葱葱的林荫苔藓深处,屋檐窗下,听着雨声的光线昏暗,在花木掩映的庭院里迂回。纱窗、卷帘、盆栽、屏风等都是用来在极暗的烛光下观看和使用简单的茶具。另外,夜空如洗,月如水,树影随风摇曳,庭院如苔藓交错积水/[/k0/
漫步在古庙里,那些年深月久的斑驳建筑,在屋顶的树荫下,充满了黑暗,以至于连室内的墙壁、柱廊等等。看不清楚,但当我不经意地抬头时,突然看到一缕精致的阳光从外面反射过来,显示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深沉之美,仿佛我特意为客厅画了一层金色的软沙墙。墙上摇曳的淡金色角落比其他任何角落都好
谷崎润一郎甚至对漆器的解释是“没有阴暗作为条件,漆器的美就无法实现”。褪色黑绛漆器有什么美?他说日本人之所以喜欢漆器,是因为漆器的颜色因为暗淡而散发出一种沼泽般的深邃厚重。在烛光下,更容易表现出朦胧暧昧的状态,散发出无限的魅力。用漆碗喝汤,当人们打开碗盖拿到嘴里时,会盯着黑漆漆的碗底,悄悄把和漆器差不多的汤(日式味噌汤)聚在一起,从不断上升的热气带来的气味中,可以预感到模糊的美味会被吸进嘴里。这种心情不能不说有一种神秘感,对禅宗来说挺有意思的。
谷崎润一郎的文笔魅力真的有毒:即使是普通的东西,甚至是通常被认为是污秽之地的厕所,在他的侃侃而谈之后,也能冒出新的想法,滑稽、顽皮、文字优美、语气友好,与此非常相似,所以人们只能微笑,而不是突然摇头。其实他的很多观点只能说是一家之言,不乏严肃的废话。
世间万物,它的魅力都藏在阴影里,而不是在直射的光线下。就像中国人喜欢的玉,那种千百年空用空气凝聚而成的石头,温暖、干净、深邃。至于这种阴郁的审美,我觉得只有东方人才能懂得品味。西方人喜欢光明、干净、清澈,东方人则痴迷于黑暗与光明、阴阳之间的中间地带。西方人喜欢一览无余,东方人喜欢说得够多。这是这些因素的结果,比如西方人对理性和规则的深刻强调,东方人中庸和内向的深刻内涵。
东方美学似乎总有一些灰暗、阴暗、模糊、暧昧的元素。与日本文化相比,中国的审美文化也有这样的倾向。黑幕是一种有空不足但回味无穷的微妙状态。根据《说文解字》,“归”是指用鸟羽做成的华盖,上面的“归”为声侧。古人常取盖的意思。黑幕是遮蔽,是暧昧,是无法清晰呈现给人的东西。正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中所认为的,中国文化是暧昧不明的。“相对于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如西方文化),它有一种独特的“看不清”、“听不懂”的感觉。比如说到宗教,很明显西方有宗教,中国有很多宗教。再比如在自由的问题上,西方人古代没有自由,现代的自由就是自由,这一点很明确,也很真实。在这里,中国人喜欢有,不喜欢有,自由太多。.....在西方一切都很容易辨认,而在中国,任何问题都可以用数百万字来讨论。这一方面,它的内容夹杂着最高和最低,另一方面,它的历史前进和后退。”
梁漱溟关于“中国文化暧昧不明却耳目一新”的论断,确实是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理论。中国文化的这种阴郁特征,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缺陷,而且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被清晰而明确地判断和界定的。有太多模棱两可的事件或现象,有太多模糊的表述和解释,有太多重复的社会治理方式,容易给人带来焦虑、恐惧、焦虑等情绪,即所谓的“感情不清”、“思想谨慎、恐惧心理”,从而衍生出阴谋论。然而与此同时,中国文化的阴暗本质也是对生命和人性的洞察、宽容和理解。中国文化需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唯一的绝对真理,而是一大堆矛盾的相对真理,所以人所拥有的唯一确定性就是一种不确定的智慧。世界复杂多变,人性混沌流变。正如曾国藩所说:“天下无不变的君子,无不变的小人。今天,你可以做一个绅士,明天,你将成为一个恶棍。你若光明正大,就是君子,马上就是小人。”在中国文化看来,生而为人,是一生不断检验错误和谬误的一件模棱两可的事情。身如玻璃,内外明彻,干净无邪,那是佛的另一面,那是圣神,不是我们这一代凡人。
1.《阴翳 东方文化的阴翳特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阴翳 东方文化的阴翳特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23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