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泽洪

我国基础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的,在实际语言运用情况下体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和质量。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式和思维质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语言建设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欣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学科核心素养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构建、实践性、活动性培养的前提条件。语文活动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堂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科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

那么,如何使活动课的建设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呢?如何让学生进入新的、开放的活动课程,品味书香,接近社会,进行冲突的思考,净化心灵,开阔视野,认识人生,积累人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有必要适应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吗?

首先,设计必须遵循科学原则。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一种课程形式,立足语文学科,始终以陈述性知识的内化和程序性知识的获取为任务,将陈述性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写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确保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增进其知识和情感。前者是后者的知识库,为认知能力提供了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是从“小语种”走向“大语文”。

语文活动课区别于其他活动课,要强调语文学科特色,回归语文本真。语文活动课要与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和社会,在语言习得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剖析文化现象。

第二,实施要遵循经验原则。

语文活动课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以兴趣和热情参与培养听、读、写能力的专题活动,最终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授课形式。学生必须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成为所有活动的主谋,必须全体学生参与,而不是少数人,其本质特征是学生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内化。其关键是“活动”一词。要“动”一下,让学生们充分“活”。也就是说,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灌输获得知识,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经验、感悟获得知识,最终提高认识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评价应遵循合理性原则。

语文活动课要有及时适当的评价方案,要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评价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将活动课的评价纳入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和教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时评价和规范语文活动课的实施。一方面,指导学生评价参与态度、方法运用、合作精神等内在学习质量,学习学习,自觉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况和活动任务中,评价了学生利用语文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情况等,全面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要全面多样。

第四,过程应遵循系列化原则。

语文活动课要有比较稳定、系统的系列化设计。要根据该学团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材编写,遵循语文学科规律、学生认知规律,立足学校课程资源的实际,制定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进行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案,构建语文活动课系列化课程板块。系列化设计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相一致,与教学规律相一致,反映了从浅到深、从简单到深、从标准规范到个性自由的循序训练水平,为内容的语境而努力,形式上循序渐进。

基于以上认识,语文活动课可以按照以下三个阶段设计。

第一步是“领先”,即“领先”。这一阶段主要是活动课的准备阶段,目的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诱导,激发兴趣,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在“现场”要求学业。

现阶段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立足语文学科特点,立足语文教材文本,具备听、说、读、写、思考五个方面的能力(或素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任务导向,通过教师的“创设情境”、“势利导”和“精彩表演”

现阶段,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课堂内知识点、线条、面和身体的内容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进入更深更广的世界,在课堂内走向课外,加强个性培养。组织学生成立“文学兴趣小组”,要求学生写“每日随笔”、“教科书话剧”、“文学随笔报道”,并要求学生开展“错别字调查”、“读书沙龙”、“演讲会”、“讨论会”从各种形式

式的活动中,学生的种种情感能反复得到体会和验证,而一些消极甚或有害的情感会得到转化或消除;语言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思维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也因此得以发现。这样,学生便拥有了积极探究世界神奇的大脑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从而实现由“领会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

第二步 “放”,即“放手”。 本阶段主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体验感悟,启迪思维,以培养其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是活动课的实施阶段,要求“动”中求智。

本阶段针对学生对未知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新颖而富有探索价值的专题活动,放手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总结方法规律,体会喜获新知的乐趣,使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首先,让每位学生在阅读、作文或参与培养听说读写思能力的专题活动中,满怀热情地独自实践、自主活动、亲自体验,取得相应的收获。接着,要求学生通过生生间、小组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评价,相互完善。以学生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再下一步,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师生评价总结,或谈收获,或说建议,以教促学,以评促学。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活动,使全体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独具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做到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深刻、有效地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传播中外先进文化,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本阶段引导学生从“小语文”课堂走进“大语文”殿堂,猎取更多的言语珍奇,创造出更优美的言语精品。指导学生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视电影等;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对联、谚语等;让学生体验民风民俗,考察山川地貌,观察鱼虫鸟兽等;设立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新闻社、文学社、朗诵社、话剧社、演讲社、辩论社、公益社、读书会等。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影视观看、读书交流、习作分享、辩论演说、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语文能力,树立“处处留心学语文”的意识,或记录点滴语言材料,整合、解释有关现象,发展语感;或集体讨论,总结语言规律,形成完整文章。使学生成为活动课的综合实践者,在实践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文化自信心,实现由“主动学习”向“学会学习”过渡。

第三步“奖”,即“奖励”。 本阶段主要通过师生的评价褒奖,激励反馈,以诊断、调控和优化教学过程、拓宽成长空间,是成果的展示与评价阶段,要求“多”中求全。

成果展现和评价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从参与态度、方法运用、合作精神以及运用语文素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设置评价标准,对活动课进行多元评价,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展示与评价活动在小组内、小组间、生生间、师生间互动进行,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参与。评出优、良、中、差等不同格次,对于较好的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激励与鞭策,对于较差的应善于发现其闪光的地方,也要适度地进行表扬与鼓励,这会激活学生进一步追求知识的种种需要,使之在活动中得到强化、维持和巩固。

通过本阶段的评价活动,可以提升学生欣赏、评价的能力及其品质,培养学生学习需要、学习理想和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活动中开拓视野,逐步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潜能与倾向、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实现由“学会学习”向“习惯学习”过渡。

“语文活动课是学生自主开展的专题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课。”[2]“语文活动课”在常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了语文听、说、读、写、思的基本矛盾,变革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增强了语文学习效果,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是靠教科书、课堂教学。在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中,富有文化积淀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学养深厚“堂庑阔大”的教育者,都承载着潜在的教育信息。在语文活动课中,通过师生的“行”,将这些信息会以不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有意或无意中受到教育,不断丰富语文储备、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直接经验,为有效课堂学习做好了准备。语文活动课程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立足于课内与课外活动的结合,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拓展知识,有助于学生习得能力、陶冶情感、塑造人格,有助于学生培养与发展非智力因素、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基于中国核心扫盲培训的汉语活动课教学策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基于中国核心扫盲培训的汉语活动课教学策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35718.html